倍可親

如何面對死亡--葛培理--3 恐怖的王

作者:Servant  於 2009-2-22 01: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如何面對死亡|通用分類:信仰見證|已有7評論

3 恐怖的王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們離世的時刻。今天對死亡流行著『保持緘默的協定』(Conspiracy of silence),並不能改變這個事實……。我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想儘可能延長這個肉身的生命。」


  「他要從所倚靠的帳棚被拔出來,帶到驚嚇(恐怖)的王那裡。」(約伯記十八:14)

  熱鬧的談話突然中斷,因為有人報導說,一位朋友最近發現他患上不治的癌症。一位強壯、英俊,在社交和專業領域皆可稱為傑出人物的心理醫生說:「我對死亡懼怕得要死。」他對這句柔弱的雙關語,作出靦腆的微笑。不過,他確實地表達了很多人的感受。

  儘管醫療技術和止痛藥劑迅速發展,沒有人找到一種減少人對死亡恐懼的方法。這恐懼並非新近出現,而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心靈通病。大衛,這位公然對抗巨人歌利亞的勇敢少年,這位追趕敵人並毀滅他們的君王,也有相同的呼叫:「我心在我裡面甚是疼痛,死的驚惶臨到我身。恐懼戰兢歸到我身,驚恐漫過了我。」(詩篇五十五:4-5)

  年齡與環境常決定一個人面對死亡時的害怕程度。大衛在少年時迎戰歌利亞,他不會說這番話。但當他年老經歷病患和被朋友出賣時,他便這樣說了。有時對死亡的懼怕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增。

  耶穌的門徒多是飽經風霜的人。他們的體格因久經戶外生活和遠程步行而身強力壯。但當他們突然遇到加利利一帶常見的風暴時,他們極其懼怕,竟大聲呼喊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馬太福音八:25) 他們因快喪命而極其恐懼。

  我的朋友布萊克牧師曾解釋,害怕是「一種表達懼怕、驚惶、恐懼、恐慌、恐怖和驚愕」的情緒。每一個能思想的人都會表露這種情緒。所以,害怕是古今中外一律性的,是人類對不可知之事的正常反應。而死亡與嘗死味,便是一種不可預知的事了。

  在今日這個科技可以延長我們壽命的時代,人們是否比過去更怕死呢?很多人認為是的——儘管我們試圖(正如我們目睹的)隱藏或壓抑這種恐懼。某些心理醫生說,對死亡的懼怕,易引起各種的心理病症。有些人相信,因為需要醫療急救的人,往往被當作物件,而不當作人看待,更令恐懼加劇。

  另一項指示表明人對死亡的恐懼比過去更甚,百分之八十的美國人,在醫院或康復中心死去,而不是在家中逝世。死亡是一個孤單的旅程。大衛鄧西說:「這個國家大多數醫院,至少有兩種特性:首先,他們盡量向病人隱瞞死亡的事實;其次,當死亡時刻臨近,他們把病人與家人及親友隔離起來。」[注一]

保持緘默的協定

  有些人相信把實情告訴垂死者,會使他意志消沉。當病人喪氣地說「我想我快死了!」的話時,可能換來慰藉的謊言:「現在千萬不要這樣說,你可能比我們各人都長壽哩!」這些謊話不單出自醫務人員的口,連家人也會如此,且認為這是慈悲為懷的做法,是為了關心病人。這種「保持緘默的協定」是基於人們不願思考死亡,尤其是他自己之死。然而研究的結果表明,大部分人願意思考並談論死亡,儘管他們可能對死亡害怕。至於我自己,當我需要誠實和愛心的時候,我絕不想任何人對我強顏歡笑。

  內子告訴我一位牧師的太太患上癌症,且正在垂死的邊緣。她自己知道這事實,她的家人也知道,但他們繼續告訴她,她會康復的。一天,一位友人去探望她,這位病人說:「我知道我將不久於人世,但沒有人願向我談論這事實,請你把天堂的事情告訴我。」他們有一個多小時的甜蜜交談,歡暢地談論她在天上的家。

  另一位婦人告訴我,她去探訪在隔離深切治療病房接受治療的兄弟。她必須換上衣服和戴上面罩,以免她的兄弟受到病菌感染。她的兄弟既看不見她的笑容,也不能感受她的撫摸。他動彈不得,因為不少膠管連接他的身體。她想保持樂觀的態度,因而說:「帕達,有一天你會走出這個病房。」當他無力地搖頭時,眼淚不禁奪眶而出,但他卻伸出一個指頭向上指。他用這方法告訴她,他正走在回天家的路上。

  那人兩天後便去世了。他的姊妹說她覺得抱憾,因為她沒有說什麼話,加強他對永恆天家的信心,只告訴他虛假的期望。期望和滿有愛心的誠實之間,二者分別很小,只有藉著從神而來的智慧,才能在這種困難的時刻,獲得指導,說合宜的話。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們離世的時刻。今天對死亡流行著「保持緘默的協定」,並不能改變這個事實。當然,我們中間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想儘可能延長這個肉身的生命。我可以告訴你很多我聽到有關一個人為某種目標要活下去的故事。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當他和他的妻子珍妮往歐洲遠行時,他的岳父只有數天的壽命。他勉強地支撐著說:「我希望再次見到珍妮。」他叫家人不要把實情告訴遠行的女兒和女婿,免得干擾他們的旅行。他們如期回家。十天後,父親在他女兒的愛臂中安然去世。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社會學家大衛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報告說,患上絕症的病人試圖苟延殘生,直至活到某一個他們認為重要的日子——結婚周年紀念、生日、宗教節日等。「這對名人似乎特別準確,因為他們在這種節日,特別得到別人的重視。」大衛菲利普斯發覺,這些名人很少在他們生日之前的一個月去世,在生日後的三個月內去世則較多。「舉例來說,有趣的是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和第二任總統亞當斯,都是在美國國慶日七月四日逝世,也剛好是他們在獨立宣言上簽字之後的五十年去世。」[注二]

  我記起我聽到彭柯麗(Corrie Ten Boom)的噩耗。她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藏匿猶太人的荷蘭籍婦女,隨後被送到惡名遠播的雷雲斯堡集中營(Ravensbruck Concentration Camp)。她的姊妹就死在那集中營里,但她後來被釋放出來。有三十年之久,她環遊世界,將她的經歷告訴人,而且寫書。彭柯麗的故事因電影《密友》和其他的著作而舉世馳名。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年,她的朋友和同工都隆重慶祝她的生日。她在世的最後五年,一直卧病在床,不能說話,但她很喜歡高興日子。彭柯麗於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五日去世,那天是她九十三歲的生日。正如一位朋友所說的:「她有一個何等特別的生日會啊!」

  彭柯麗在神的美好日子中去世,一個畢生榮耀神的生命結束了。

  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在未成長到成熟的階段就死去。在他們的生命達到某一個地步時,他們覺得再沒有值得努力的目標了。我常聽說,那些無所事事的退休老人,較那些有目標且活躍的老人短命。我們也聽到悲痛欲絕的寡婦或鰥夫,在喪偶后不到一年就接著去世。當愛離開時,生命也伴隨著離開了。除非我們覺得仍有人需要我們,否則生命就毫無意義。

  大衛鄧西的調查表示:二百六十位六十歲或以上的人在被問及「你害怕死亡嗎?」時,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回答「怕」,而其中回答不怕死的高達百分之七十七,那是因為他們相信死後另有生命。[注三]

  這是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表明儘管生命的活力業已減退,我們仍藉信心得到內心的寧靜。我們信徒得的挑戰,就是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肯定很多人所信靠的「來生」是真實可靠的,並不像為拍攝電影而建造的道具房屋那樣虛有其表。

  世人並非全都怕死。很多因素諸如身體的康健、家庭、社會和宗教背景等,皆能導致觀點的懸殊。有時你會聽見有人說:「啊,我真巴不得死去!」但一經進出醫院,或體驗過千鈞一髮之危,同一個人可能會說:「活著多麼好啊!」

  很可能,使人害怕的是死亡的過程,而非死亡本身。腓馬力院牧(Chaplain Phil Manly)說,作為一個駐院的牧師,他見到很多人安然去世。醫生告訴我當一個人為身體的生存而掙扎時,可能很痛苦,但在接近死亡之際,他「安詳地去世」的話,就具重要意義。

  切斯特頓(G.K.Chesterton)說:「滿有憐恤的主,似乎憐恤人的生存多於人的死亡。」我們許多來自預料,因而充滿懼怕的人生經歷,等到我們真正面對它們時,其恐懼性豈不是黯然失色嗎?我留意到不少人,一想到要在眾目睽睽下發表演說,就嚇得臉青唇白;但在經過開始時的怯場后,克服了恐懼的感覺,令人欣喜莫名。我猜死亡跟這很相似。當我們接近生死界線時,恐懼的權能便減弱了。

對待死亡的態度:世界和異教迷信

對待死亡的態度:世界和異教迷信

  對待死亡最普遍的一種態度是否認,那等於說:「我不要思想這事」。這態度不一定壞,除非意味著我們永不肯面對這事實。我的本意當然不是要我整天想到死亡。在某些病例中,醫生說,否認死亡可能產生療效。持有一種「我不要死!」的態度,可能會延長生命。

  另一種對付死亡的態度是一笑置之。一些最軟心腸的人常會說:「我太壞了,死不了的!」幽默成為保護網,讓我們自嘲和驅除死亡的思想。我們以一笑置之來隱藏對死亡的恐懼。這也不常是一種壞主意。

  另一種是無理的恐懼,它以焦慮的形式挫敗我們的銳氣,或是發展成為一種情緒的恐懼症,就像一些人畏高、畏人群、或畏旅行。這種心理上的畏死症,能挫敗雄心壯志;過度保護所愛者,對配偶和兒女皆有害無益。希伯來書的作者論到基督怎樣藉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打敗了魔鬼的權勢:「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希伯來書二:15) 他是指這種過度恐懼的人。一個沒有基督的人,能成為恐懼的奴僕。

  另一種對死亡的普遍態度,是把死亡看作是一道橋樑。其基本原則是認為死亡是一過渡時期。某些異教迷信把死亡看作是到達快樂光明靈界的過渡時期。藉著死亡,一個人「渡進」那「宇宙」的永恆。招魂術、東方的神秘主義、輪迴以及很多其他異教迷信,提供一種誘惑人的答案。這些看法把死亡的恐懼除去,但卻犧牲了神的真理。

  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詳細討論各種異教的信仰,也不是要討論相信「神秘地過渡」到另一個存在或另一個世界的危險。我要指出一條到達更好、更確實之死後生命的路徑。這就是神的道路。沒有了這個從神那裡來的保證,你永不會在你的生命中得到長久的平安。那些異教所提出的迷信答案,並非植根於真理中。某些理論是如此荒謬可笑,以致我們懷疑多少個有理智的人,會相信他們的謬論。

  謝爾登(Dr. Sheldon B.Zablow)是一位聖地亞哥的心理醫生。他專醫治那些以前信奉異教的信眾。他說美國有超過二千五百個活躍的異端邪說教門。他說有些人在加入異端的頭一段短暫時期,似乎有點變好。「他們有時放棄吸毒和酗酒,但須犧牲思維和邏輯的能力。該團體成為他們整個人生的焦點。最令人困擾的是,他們是一群患有嚴重情緒問題的人。」[注四]

  西岸一份報紙報導,一個擁有數以千計會眾,相信輪迴的異教,它的創辦人自認她是聖經里的抹大拉馬利亞,她也曾是拔示巴和蒙娜麗莎(Mona Lisa)以及奧國的瑪利亞特里薩(Maria Theresa of Austria)。如果人能夠相信他們會以另一個人的形像復現於世,則他們今世的責任便無關宏旨了。他們相信歸根究底,還有另一次機會……然後是另一次,再另一次……

  明顯地,我們對死亡的看法,以出人意表的程度,決定我們如何渡過我們的一生。

 害怕是不合理的嗎?

 害怕是不合理的嗎?

  有一次我聽一個人描述他在紐西蘭牧場的生活。他說到羊罕有的愚笨,使我明了聖經何以常把羊應用在我們身上。我們隨波逐流;當我們受攻擊,尤其是受懼怕攻擊時,我們就會束手無策。難怪基督這位好牧人屢屢向我們保證說:「小子,不要怕。」這可能不是一幅言過其實的圖畫。沒有他的指引,我們只會「咩、咩」喊叫,漫無目的地渡過一生。我們尋找青草地,卻到處碰壁。「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彼得前書二:25)

  在那本名為《天路歷程》的古典名著中,誠實先生被好心先生問及其中一次的歷程:「你是否知道害怕先生也是天路客呢?」誠實回答說:「是的,問得好。他是我一生中所遇到的最麻煩的天路客之一。」

  約翰班揚(John Bunyan)描述這位害怕先生,是個「惹禍的人」。但我們全都有點害怕先生的本性。害怕是一種很痛苦的情緒,是一種攔阻我們行動,比挨棒受擊更痛苦的情緒。

  最大的恐懼莫若神是個陌生者。當我們的嘴巴和內心俱呼喚:「神啊,幫助我!」的時候,我們的呼聲卻因我們根本不認識他而抑住了。羊在沒有牧羊人時做什麼事呢?它們在黑暗中絆跌。聖經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五十三:6)這就是我們的境況:往各個方向漫無目的地走,互相碰撞,無法找到回家之路,恐懼從四方八面襲來。

  有一次,傑克布萊克牧師(Rev. Jack Black)回顧他多年來擔任牧師的經驗,他說:「我的工作是接觸那些害怕死亡之人;並不是自然的害怕,而是焦慮的,差不多變成歇斯底里的害怕。毫無例外地,這類人只有很少或完全沒有宗教信仰,沒有親密的家人,看重自我卻很自卑,對生命覺得枯燥乏味。與此人類悲劇相比較的是一個可憐的人撒手塵寰,留下妻兒在世間。我們的文化訓練我們準備應付差不多任何事情,死亡卻除外。教會對此也不例外,因為我極少聽到在任何公開聚會中,談到這個題目。」

  聖經內有超過五百處與害怕有關的經文,都是告訴我們不要害怕的。「不要害怕」的經文這樣多,以致我們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可以用一句,有時甚至可以用幾句。試看其中一些:

  「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啟示錄二:10)

  「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創世記廿六:24)

  「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出埃及記十四:13)

  「不要怕他……,你不要怕他們。」(申命記三:2 ,22)

  「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馬太福音十:28)

  「不要怕,只要信……」(路加福音八:50)

  「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啟示錄一:17)

  但請等一等。為何聖經要我們「敬畏神」呢?如果聖經說「不要懼怕」,如今卻要我們「敬畏」,是指什麼呢?原來畏懼有兩種含義:它既指一種由恐懼和焦慮而引起的情緒;但它也被用來指可畏和極度尊敬,這是產生信任和信靠的畏懼。

  當我們敬畏神時,我們不像被殘暴的獨裁者褫奪了自由的囚徒似地畏縮。我們的敬畏,是因我們敬愛而崇拜祂,信靠祂的愛。這就是先知以賽亞說「敬畏耶和華為至寶」(以賽亞書卅三:6)之意。這就是當我們看見我們慈愛天父的威嚴和聖潔時所產生的崇敬。

  懼怕並不可恥,我們偶然都會害怕。但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矛盾:如果我們全心全意敬畏神,就沒有別的事可以使我們懼怕。當我看見一個小孩子把他的小手,充滿信心地放在他父親的大手中時,我知道這種畏懼帶來信靠。

  如果先下雨後結冰,彎曲蜿蜒的北卡羅來納州山路,會變得非常危險。我仍記得跟我的孩子漫步,他們在樹林中滑跌。他們握著我的手時,便沒有那麼害怕了;我總是使他們不致跌倒。我們的天父要求我們倚靠祂,祂會使我們穩如盤石。

耶穌害怕嗎?

 耶穌害怕嗎?

  我們知道耶穌是歷史上唯一出生時沒有罪,生活時沒有罪,死時也沒有罪的人。既然如此,為什麼祂在客西馬尼園中會痛苦、難過和懼怕呢?人類歷史上能比基督在地上的最後幾小時,發生在那小園子里更驚心動魄的事件,是絕無僅有的。

  試想象我們在那園子里,並嘗試要明白祂必須經歷的極度憂傷的情緒。

  客西馬尼意即「壓出油來」。我們中間的大部分人,都熟悉在煮菜時可以用橄欖油。這在過去和現在的巴勒斯坦,都是常用的一種食油。新約聖經常提到橄欖山,它常與耶穌的靈修生活連在一起。在橄欖山,祂常與門徒坐在一起,告訴他們將要發生的事情。祂在白天繁忙工作后,每天晚上來到橄欖山禱告和歇息。

  今日巴勒斯坦最古老的樹,是在客西馬尼園裡的那些橄欖樹。到耶路撒冷旅遊的人就能夠看見這些樹;但他們不能走近撫摸它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好奇的人,想從聖地割取這些古老粗糙多節的樹作為紀念品。

  當橄欖收成時,它們被擠扁后加壓,在轉磨的重力下被壓成碎片,以便得到有價值的橄欖油。在客西馬尼園,羞辱、失敗和最終死亡的輪子,把耶穌壓至祂人生痛苦的極點;情緒的煎熬比肉身的煎熬難受得不知多少倍。在客西馬尼園,這個被壓之地,內心的痛楚是如此強烈,以致耶穌要懇求祂的聖父減輕這苦楚;但祂祈求一切必須符合神的旨意。

  我們在受試驗時多麼需要朋友啊!耶穌請求祂的門徒和他在一起,這表現出祂的人性。在祂遭受最大試煉時,祂期望且需要他們。祂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馬太福音廿六:38) 然後,耶穌離開祂的朋友一段短距離。這些朋友中曾有人充滿自信地說要跟隨祂,有人說過永遠不會否認祂。耶穌跪下來禱告。不久,祂那些疲倦的朋友都睡著了。那些曾說過他們願為耶穌做任何事的門徒都睡著了,不能起來安慰祂。

  當耶穌禱告時,祂的痛苦極大。聖經說:「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廿二:44) 這是可能的嗎?醫學字典稱這情況為色汗(Chromidrosis)。這是一種在極其緊張的情緒狀況下,引起血管膨脹,以至當它們與汗腺接觸時便會裂開。對我個人來說,我實在難以體會這種心勞力竭的情緒。

  耶穌三次禱告說:「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廿六:39)

  是否有一條出路呢?耶穌能夠逃避如此可怕之死亡——最低限度有一次嗎?

  耶穌並非歡天喜地地走向十字架。祂愛祂在地上的生活。祂喜歡與門徒同行,抱小孩到祂的膝上,參加婚筵,與朋友一同坐席,一同乘船,或在逾越節一同在聖殿里工作。當祂禱告說「倘若可行」時,祂希望再一次確定祂那迫近眉睫之死,委實是天父的旨意。此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在聖經中,「杯」常用來比喻神的祝佑(詩篇廿三:5)或是神的忿怒(詩篇七十五:8)。因為耶穌不可能禱告求神挪走祂的祝福,祂所說的「杯」,明顯是指神把眾人的罪孽都歸到基督身上時,祂在十字架上所承受的神的忿怒。

  無罪的耶穌,要背負全人類的罪孽和過犯,是多麼令人難以想象的事!「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哥林多后書五:21) 是否有別法可以完成天父的旨意而不飲苦杯呢?

  這是耶穌所問的問題——為了完全順服天父的權能,耶穌自願接納神的旨意。一位公義和慈愛的神,沒有別的方法,來對付我們的罪孽了。

  罪必須受懲罰。如果神只是寬恕我們的罪,而不加審判,就沒有公義了。做錯事也不用負責,那神就不是一位真正聖潔和公義的神了。如果神只因我們當受審判而審判我們的罪,則任何人都沒有永生的盼望和救恩了——「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三:23)這樣,祂的愛也就不能提供我們得救的方法了。

  十字架是解決這可怕情況的唯一方法。萬世的爭鬥達到最高點。在一方面,我們的罪被放在那位無罪的基督身上。祂要「穿上」我們的罪孽,猶如人穿上一件骯髒、破爛的舊衣服一樣。而在十字架上,一切的罪惡都受到審判,包括你的罪和我的罪。祂是最後的贖罪祭。但在另一方面,基督完全的公義會賜給我們一件潔白無瑕且光明的新衣服。罪在十字架上受審判,神的公義得到滿足了。寬恕和救恩之門被打開,神的愛得到滿足。「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哥林多后書五:21)

  即使是耶穌,祂他道成肉身時,也為祂自己的境況掙扎祂最後禱告說:「願你的旨意成全。」這不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禱告,而是一個完全信靠、語調堅強的禱告。耶穌知道,這表示祂完全和絕對地降服在天父旨意及世人的需要之下。但在這當中,仍有一個我們不能完全明白的奧秘。耶穌肯定徹底明白他為世人之罪所作無可避免的犧牲,祂也知道這是他在地上的首要任務。因為祂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十:45)

  在客西馬尼園,耶穌顯示祂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那裡,祂面對順服和不順服的抉擇。祂不是一具受電腦控制的機器人,自動地順服神。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希伯來書四:15) 在耶穌整個工作期間,撒但一直試探耶穌;但在曠野,耶穌開始傳道時所受的試探,遠比不上在客西馬尼園的試探。經過三年無私的施與和在最後一周所遭受的壓力,耶穌最易被敵人擊倒。

  有些懷疑論者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受苦是一種懦弱的表示。他們指出,不少殉道者死亡時,並沒有像耶穌那樣在情緒上作強烈的掙扎。

  但是,為一種主義,為一個國家,或為另一個人死,是一回事;為全人類過去、現在和將來全部的罪孽而死,又是另一回事。耶穌要背負謀殺、姦淫、欺騙、說謊,和所有種種人類邪惡的行為,這是我們有限之心思永不能理解的。

  一位批評基督教信仰的人,對一群大學生聽眾說:「請看蘇格拉底,他並沒有為即將到來的死亡悲哀痛苦。他以堅毅的意志拿起毒液,他傲然昂首,直至最後。」

  蘇格拉底是古代希臘偉大的教師和哲學家。為了持守他的觀點,他自願接受死刑,但他只是為他自己而死。人類歷史上,任何人的死,都不能與耶穌基督之死相提並論。很多人可能像耶穌或超過耶穌所受肉身的痛苦,但沒有一個人在靈性上受的苦超過祂。祂與黑暗的權勢爭戰,本質上意味著神戰勝了撒但。人不能打敗撒但——只有既是神、又是人的耶穌基督才能得勝。

耶穌的選擇:我們的選擇

耶穌的選擇:我們的選擇

  蘇格拉底說:「我要去死,你繼續活著;只有神才知道誰走的路比較好。」當我比較蘇格拉底和基督之死時,我驚訝地發覺二者截然不同。蘇格拉底自殺而死;耶穌釘十字架而死。蘇格拉底之死並不能救任何人,甚至連他自己也救不了;基督之死能拯救一切相信祂的人。你和我一定要在釘十字架和自殺二者之間,任擇其一。神給我們每個人一條生命和一個死亡的時間,我們可以為別人而活或為自私而滅亡。

  如果為別人而死的想法令你吃驚,試想想向耶穌說「是」的意義,就像耶穌對天父說「是」一樣罷。當我們接受耶穌作我們的救主,且知道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而受死時,我們已經與祂同釘十字架。我們的罪就像我們的主那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早上都散步。他一邊散步一邊背誦聖經。他告訴我一天早上,他開始重讀以下的經文,他第一次明白釘十字架的真義,那段經文是: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舍己。」(加 2:20)

  除了基督活在我們裡面之外,另一個可能的選擇是什麼呢?這選擇就是自己。沒有基督而死亡,就是自取滅亡。

  耶穌有一個選擇,我們也有。祂害怕嗎?在那橄欖樹叢中,當耶穌跪在潮濕的泥地上禱告時,汗與血混和滴在地上,死亡臨近祂。我們怎能理解祂面對這樣強烈的痛苦?

  但祂已為那些信靠祂的人除去了懼怕。我們無須為我們的害怕而覺得羞愧。當我們沒有力量時,祂必加力量給我們;膽怯時,祂賜勇氣;受苦時,祂賜安慰。

  當恐懼進入我們的生命時,神所提供的信心會把恐懼擊敗,使我們得勝。正如知識是恐懼最大的抑制物之一,我們對死亡的了解,也能使我們克勝恐懼。得勝的秘訣可以在所羅門的話語中找到:「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箴言一:7)

  我們對未知之事恐懼,但當我們仍在這活人之地時,可以一起進行探索啊!
4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9-2-22 01:34
沙發沙發,大S好。
回復 Servant 2009-2-22 01:35
人間的盒子: 沙發沙發,大S好。
盒子好,周末愉快啊。。。:)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9-2-22 01:36
Servant: 盒子好,周末愉快啊。。。:)
愉快,愉快,什麼都沒做,在看電視劇呢。
回復 Servant 2009-2-22 01:46
人間的盒子: 愉快,愉快,什麼都沒做,在看電視劇呢。
什麽電視劇啊?醜女無敵?:)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9-2-22 02:12
Servant: 什麽電視劇啊?醜女無敵?:)
沒,就是電視里的,CCTV4,有一下沒一下地看看。

大S周末快樂哈。
回復 遙祝 2009-2-22 05:57
盒子、大師好啊,你們大家周末快樂哈
回復 Servant 2009-2-22 10:51
遙祝: 盒子、大師好啊,你們大家周末快樂哈
遙祝,歡迎歡迎。周末愉快!:)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0: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