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美國嗎(十一)
美國為什麼沒有統編教材
10/13/2019
讓你在「規定跑道上」不輸的知識,未必能讓你贏在人生道路的終點(63語錄)
回國碰到一個開英文初教項目的朋友,他想讓咱在美國幫他購買一些適合小學生英文學習的「統編教材」,他這一請求,又一次打開了咱思維走向歧路的那扇門:美國中小學沒有統編教材啊!
咱們先看看美國中小學生主要有哪些課,數學(mathematics)、科學( science)、社會學(social studies)、語言藝術( language arts)、音樂( music)、藝術( art )和閱讀( reading),高中生為了鋪墊大學課程,才開始接觸化學、物理、生物、電腦等專業課程,這些課程都沒有統一教材。
為什麼美國的中小學生沒有統編教材,這也是咱剛來美國的時候,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因為,咱們上大學的時候,都有統編教材,教材的考試提綱都是相同的,如果老師超出了考試提綱教學、學生不按照考試提綱學習,最後老師和學生的考評結果肯定是:「不及格」。
別說整個美國沒有統編教材,即使是一個學區的不同學校,或者是不同的老師,選擇的教材都可能是不同的,美國還有一些家庭學校,父母怕孩子在學校不適應或者「學壞了」,自己在家裡教孩子知識,而最後測評各個學校的教學水平,看孩子是否通過了美國考試中心出的「統一試卷」(咱們德州還有自己的「統一試卷」)。
這種統一試卷難度之低,咱接觸到華人孩子,幾乎門門課都在90分以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知識層面上,美國孩子在起跑線上,早已輸給了中國孩子。
授課的老師,是要進行資質論證的。很多老師一輩子可能只能教一年級,不是其學歷低,而是他們無法通過資質論證上升到教二年級的水準,要知道,教高年級的老師收入會更高,這些一輩子只能教一年級的老師,要麼是喜歡孩子,要麼就屬於混日子的一類。老師是否能把知識教給學生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師能讓學生喜歡這門課。
對美國這種不教知識,只教興趣的中小學教育,剛來的時候,咱確實看不懂,還私下裡買一些課外材料來給女兒喂「獨食」,直到女兒五年級的時候,碰上了一位英文老師,她喜歡上了閱讀,英文水平提高極快,這才讓咱深刻意識到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美國學校沒有統編教材的最清晰認識,是自己在美國大學里修課的時候,才真正理解了這樣的一個教育現象。
咱修的《美國歷史》,其中有一小章節說到了中國的「抗美援朝」(美國稱之為「韓戰」),雖然這個章節不是考試重點,但不妨礙咱想弄明白這場戰爭的興趣。
老師提供的教材里只有很少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但在其羅列的一大堆參考書目中,有不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這場在美國歷史上的「小小的戰爭」。不同的作者,對這場戰爭的分析角度不同,有的人認為,戰爭結束是徹頭徹尾的「大潰敗」;有的人認為,戰爭的結束是杜魯門的「羈絆」;有的人認為,戰爭的結束是美國對「殘殺」的良心發現;還有的人認為,戰爭的結束是美國國內反戰勢力所導致……
正是這些各種觀點的展示,讓喜歡這段歷史的人對這場戰爭有了一個3D的認識。咱甚至看到,很多前線士兵希望回家過感恩節、聖誕節的「厭戰情緒」、麥克阿瑟被撤職后回美國對杜魯門總統的抨擊、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的承諾等等等等,也成為學者分析「戰爭難以持續」的一個內容。
最近,微信里流傳一個視頻,是紐約一位華人博士家長看到孩子在學校學習的課程發出的感嘆,他對孩子學習的課程認識產生的誤解感到不好意思,其中,《社會學》學的內容有:衝突、不平等、權力、人口增長、人與環境、文化與信仰、貿易、技術、工業化、城市化、民族主義、殖民主義、移民、擴張、衝突的解決……美國孩子在接觸這些概念的時候,他們看世界的眼光,和中國孩子比較,會輸在起跑線上嗎?
美國是個多元化國家,也是各種觀點碰撞、奇談怪論滿天飛的國家,這樣的環境造就的是:思維的自由,任何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和經驗積累,產生「天馬行空」般的思維並付諸言行。記得看過一個美國電視節目「為什麼我們沒有想到」,說的就是這些天馬行空的設計,這也是美國為什麼是世界最大的原創力國家。
中國古人有句聖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強調了掌握知識的方法很重要,但如果社會只提供「釣魚竿釣魚」這樣一種釣魚方法,即使再大本事的人,也達不到與現代文明同步的境界。
從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來看,知識的多少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固然重要,但社會具有一個開放的「知識源」和個人培養一個具有分析知識能力的大腦,無疑是能讓你在現代競爭中,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最佳策略。
統編教材,可以讓你在「規定的跑道」上不輸,但未必能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贏在「終點」。
咱們德州學生標準化考試真的很簡單,到8年級了,才考4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