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絳的去世說起
05/26/2016
年輕的時候看了錢鍾書的《圍城》和以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對飽讀詩書的錢老先生膜拜有加,因此,也知道了錢老先生的伉儷楊絳女士,知道她也是江南才女,其學識和人品,是錢老先生不二的選擇,對報紙書刊里介紹的伉儷故事篤信不疑,甚為兩人曠古絕倫的愛情感到驕傲:著作等身、舉案齊眉、淡泊名利、好善樂施......幾乎中國傳統文人道德和愛情的光環,都可以籠罩在這對夫妻身上。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性認知開始逐漸成熟,尤其是來到海外,開始接觸到很多曾經報刊和媒體宣傳的「英雄偉績」背後的故事,自己才有了「自我認知」的升華:原來,人類所具有的弱點,這些「英雄」們或多或少也有,越是「高大上」的名人,這些弱點被隱藏得越深,被那些「吹鼓手」們有意識地忽略了,因為,名人和吹鼓手們需要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缺乏「自我認知」的民眾跪下來膜拜!無論是雷鋒、張海迪,還是偉大的領袖,甚至是林彪江青之流,在當時的宣傳機器中,都是毫無瑕疵的「偉人」,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偉光正」的代名詞。
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讓國人對「偉光正」的名人產生了跪拜的衝動,他們不去甄別那些宣傳「偉光正」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卻對質疑這些有違人性行為的思考者口誅筆伐,他們忘卻了,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都有七情六慾,都無法跳出社會環境成為一個「純粹」的人,您那份希望純粹並崇尚純粹的美好願望,如果失去了思考,那就會成為吹鼓手們恣意造神的背後推手。
有人說: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文字里,讀到一個人的人品。在這裡,咱想毫不客氣地對您說,您如果真的這樣認為,那你就是傻子!連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用語言美化自己,對一個足可以影響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大人物,他們的文字真的可以反映出他們的人品嗎?
楊絳去世的消息剛剛出現,微信里充斥了她老人家的「心靈雞湯」和「偉光正」的紀念文章,咱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擔心,不知道是那個宣傳機器又開始發動了,全國投入了一種膜拜的氛圍里,咱在博客和一些群里留下了下面幾段話。
「文學的造詣和人品不能等同,楊絳是否真的有那麼高尚咱不知道,文藝圈內咱比較喜歡陳道明,大牌卻沒有新聞,而楊絳的新聞是不是太多了?」
「說實話,當國內輿論一邊倒地宣傳某個人的時候,咱反而會冷靜下來去思考:此人是不是真的如輿論所言?」
「看《圍城》咱知道錢鍾書是絕頂聰明的文人,絕不是書獃子。」
「個人認為,他們夫妻給中國社會留下了太多寶貴的東西,但把他們當作神來吹捧,是咱不願看到的。」
「假如大家理性地看待,人無完人,這個社會才是成熟的社會。當咱們看到一個人全是優點的時候,那是失去自己的瞬間。」
「文革中能夠獨善其身的知名文人是生活的藝術,而不是人格的藝術。」
沒想到,這幾句話竟然惹得很多人不開心,到處是「踢」咱的朋友,咱並沒有貶低楊絳的人品,也沒有謳歌她上升到神壇,但即使這樣的評價,也讓膜拜她的「粉絲們」受不了了。對這樣的現象,咱只能悲哀地說:一個缺乏獨立思考的民族,是一個不成熟的民族!
從錢楊民國及文革生活經歷以及發表的作品來看,他們無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這塊瑰寶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麼純粹而無瑕疵,如果大家能夠站在思考者的角度、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看他們,而不是被名人身上的光環去誘導,您或許能更全面地看到一個真實的名人夫妻。
經過思考,咱突然有一點醒悟:錢楊是沒有太多自己的思想、聽話的一代知識分子代表,他們一輩子隱忍自己不「添亂」,或許,這是為什麼,沒有太多著作的楊絳先生在中國文壇的高度令人不可思議的原因吧。
豬一思考,這個世界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