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土地那個家(3)
活出風采
06/10/2014
本系列前兩篇文章,蜻蜓點水般介紹了中國普通百姓的養老和康復問題,中國現今社會老人養老和康復存在的根本問題就是一個字,「錢」的問題。假如能夠有足夠的錢養老、老人生病後就診和康復不需要個人有太多負擔,這樣的老人,則是家庭的一個「寶」。
那麼,什麼樣的老人是家裡的一個「寶」呢?
根據筆者的觀察,那些從機關、事業單位和公辦學校等單位退休的人員,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吃公家飯的人,他們退休以後,大多數都是家庭里的「寶貝」,除了有較高的退休工資,還有基本上全額的看病保險。這是為什麼,一個公務員的崗位,能夠讓最優秀的年輕人擠得打破了頭。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和其物質收入掛鉤的,當一個人衣食無憂的時候,他才有回饋社會的衝動。筆者每天上班時,都能碰到很多白髮蒼蒼的「義工」,他們穿著特製的義工服裝,笑容可掬地為他人服務。每天早晨一進單位,見到這群白髮蒼蒼老人道一聲「早上好」,一天的心情都很舒暢,筆者最大的願望,是能在他們這個年齡的時候,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這次回國,咱也看到了一群這樣的老人,他們在退休以後,用自己的一技之長,一直在為社會服務,雖然他們人數不多,但無論汶川地震、甘肅泥石流、省慈善總會,還是農民工子女學校,都留下了他們的勞動所得。當採訪了他們后,筆者突發奇想:假如中國每一個退休老人都能做到衣食無憂,咱肯定,他們一定能活出風采,也一定會成為每個家庭的「寶貝」。
在國內不長的時間裡,筆者看到和聽到了太多「坑爹啃老」的故事,太多「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悲劇,太多「屍骨未寒,子女為遺產大打出手」的鬧劇。寫到這裡,筆者衷心希望,中國「老齡社會」的來臨,不是「老人墳墓」的開始。
下面,就把那些活出風采的故事介紹如下。
這是一個老年書畫院,坐落在鬧市區的一個民宅內

一進門,很多老人正在忙碌著

原來,他們正在準備一個大型展覽,把全省6000多會員寄來的作品進行篩選

這個書畫院每年都進行了很多次展覽,展品進行拍賣,去年拍賣了40多萬元,除了支付展覽成本外,大多數捐給了農民工子女學校

家裡有這樣精神矍鑠的老人,能不是個「寶」嗎

老人們正在推銷自己的畫冊和名片

這位是畫院負責人,退休前是個老幹部,咱問老人家高齡,老人風趣地回答咱:60年前16歲

這位老人退休前也是個老幹部,具體職位,咱就不在這裡說了

畫院目前為了擴大影響,擬在全省範圍內建立少兒基地,讓會員義務在少兒基地教學。這是第一個少兒基地成立大會即將召開,兩位老人正在商量具體事宜

屋子裡面堆滿了部分會員作品


粗通書畫藝術的咱,看到部分作品,不得不說:民間高人真多




這位老人家84歲,這是她展示自己的作品,旁邊的兩位MM是陪咱參訪書畫院的嚮導和司機

這位老人家送咱一幅作品,很不巧的是:咱把這幅作品和部分出版物丟在了MM的車上,當天分手后,再沒機會要回這些寶貝了

參訪完畢,老人家送咱們出門,希望咱們經常去玩,如果有時間,還希望咱們能參觀他們扶植的少兒基地

每天上班,見到這些義工為你歌唱,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