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 舒適
心情: 平靜
聖德云: [人愚之最癖是為我見是理。萬法由己量之由是而生。此屬心之弗明所至無知故也。凡為余衡量諸物似為尺度者,實則無識也。
蠢愚何以治哉?滅愚之法唯在功學。愚在不其理。出行之蠢,而於讀中有案。依師正導則得愚轉智也。] 不觸諸法 。 毫端無我 。 空即是色 。 萬法生情
----為藝界悟道者說《兿程》
國外過年沒有特別激蕩人心的表徵。故而,只好應幾位學佛的藝道好友和數位有道藝僧前往人弗海島三點魚勾洞中靜養。一年未見了,聚在一起談點心得,和作幾幅圖畫,觀看一下日出海景,聽一聽蒼海的呼嘯聲。偶爾也看一下現代高科技的電腦,電視機傳遞的世界信息,或者一些娛樂雜談等,隨著些故事情節到世界各國逰覽一翻,自得其樂。但這顆肉團心也不可隨外邊的美好世界所遷轉,如如而住於三點魚勾洞中,光明亦然。
現代高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智慧的工具。人們均可利用它再創造人間奇迹,因果關係不斷的循環著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人間靜土-----地球這個人類世界。於是乎,在世間藝界各種形式的藝術創新產品也應有盡有的展露出來,繽紛於世。個個都可標新立異,稱為一代宗師,可說是一件好事了。然而,宇宙藝程時間大師設關頗繁,不容『藝術家』取巧投機,『泛濫社會』。設道德,人格,畫品而取之,而助之,而興之。至直成為國之棟梁而用之,社會稱讚人人聞而敬佩之。然藝術家者,得譽全球而不執,名震娑婆而如是,明信因果。得悟于慧海無量般若而入世,以無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大悲,以慚愧心助樂有情。出世,入世,再出世,再入世,往返於般若三味光明的人生藝程中。色不翼空。空不翼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無我」是閱歷,學識和技藝融鑄到一定程度而自然出現的境界,是藝術家們已經取得了成熟的個性藝術后的再追求目標。主要是追求畫外之畫,是深悟「性理」,明了自我「宇宙」的藝術一體性。即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覺悟本來面目與自然宇宙一體之真源,而成聖者之境界,達到內心世界與大自然的渾然一體性。正如宋代蘇東坡所云:「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 。在中國古典畫論中,大師們一向強調心手兩忘。南北朝時期王僧虔也指出:「必須使心忘於手,手忘於書,心手遺情,書筆相忘,是為求之不得」。 諸如,云云。。。。。。。。。。。。。。。。。。 。。。 《金剛經》所言:[無人相我相]。[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以是為技,則技礙神,以是為道,則道礙聖,所謂酔達真諦,畫由逸。]。。。。。。。。。。。。。。。
正是人的意識,於控不住物的壯況下,不帶平常那種嬌飾意為的執著,大自然與人性的真實本來面目才會相合,經無住的心底通過筆端躍然紙面。這就把無我的境界宣說的淋漓盡致透徹明朗了。。。。。。。。。。。。。。。。。。。。。。。。。。。。。。。。。。。
好了,愧者不善為文,故也很少為文,因學養不能通古,論今文筆不精,怕立言誤人於歧途,反生罪業。更不能以己之點滴學識而夸夸其談,犯所知障而自誤,故慚愧清修遠離塵埃之都市,精進參悟[無名大師]無上般若論著妙理於洞府,融會貫通三業自靜己意應機化有情而矣。。。。。。文章就讓文章家去作吧。 舟可渡人,亦可覆人。文字文章亦復如是。文字可育人識,然文章家知見不正,我執纏身,或者為文未達般若之境界,所做文章也是會誤己害人的呀!文者君子思之。。。。。。
通達無我的藝術境界,道路是坎坷曲折的。因為無我境界的產生應有實實在在的藝術成就作基礎,這成就並非輕而易舉的事。愧者依於[無名大師]所著無上般若論著之一《藝程》修學參悟,受益非淺。不敢藏私,今轉載供藝界道友共同參學,希能有所感悟或領悟。乃藝道之幸矣,中華藝術文化雄立娑婆之幸矣。
《藝程》
呼行藝道,途何就之,眾歷藝程當悟爾。世法亦方圓之歸,翼凹凸之旁門。弗就根源,握毫揮毫者眾,故徒勞其心,終入盲士者凡,由取藝不內故。持精微之技,望日越十度寒秋,正謂取法於上乃達中乎之道耳。故師表之纔則敝高下。擇道之行在於緣起。同君一夜盛讀十年,亦復如是也。歸則易數,與之定事,大有雅風皆為淵學。學則眾師,各遵其道,弗以旁聞之學參疑師論。依師當慎,定師必忠。凡盲師無才者,狂簡斐然成章,自命不凡,謂人甚高而良奇謗焉。實則尚無問世篇章,世未允諾,反之則自號為家,以膚識矣,學不可履耳。良師持德,虛懷若谷,舉世名望始鞭撃器揮,帰叟不倦,終蓋世所譽,方堪大家。依上入格,行一道之良教,施之于堅,待薈諸長乃途程法矣。
為學者先參藝派,識之于格,格高境大,氣韻生動故。中畫者一樹多枝,諸家皆藏妙趣,法涉多門,格歸四道。《名畫祿》記:「畫之逸格,最難其侍。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耳」。又載:「大凡畫藝,應物像形,其天機迥高,思與神合,創意立體,妙合化權非謂開櫥已走,撥壁而飛,故目之曰:神格耳。其三論定,畫之於人,各有本情。筆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於解牛,類運斤於斫鼻,自心付手,曲盡玄微,故目之曰:妙格耳。畫有性周動植,學俟天功。乃至結岳融川,潛鱗翔羽,形象生動者,故目之曰:能格耳。」四格之妙各在師法,故爾弗謗偏解。宮室民間各具長焉。唯雕蟲斗方,傳聞圖解,世人有謂之者,不堪大家之流,亦含乎於入家之道,取精去粕受學之為。非為巨家之道矣。
人藝之途,當重文書,詩詞歌賦深研益學,久之始悟藝共同源。故昌碩受藝中晚,一舉大師,垂名芳世,自非才高識妙,焉能談奇理之哉!輝世精作,怪當今居之世幾可懸堂品論,皆因文才之功故。藝門建宗之源,獨非藝也,文詩皆藝棟,覽遊皆藝梁,雙基弗築,縱玉瓦金檐,何決樓閣之成乎,幻談一焉耳。古往今來展觀史論,大師之流,無一者弗為德出,弗為文出矣,弗為苦出矣。古云:「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睏乏其身,行拂亂起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藝成之道一復由然,無旁其之途。成者在身歴耳。人云:滴水入舌味百何窮,拜君可識質乎?客云:非也,皆耳聞幻觀如是。點滴之因親當受之於意,方出己有。畫論云:「萬里奇觀,萬卷深閱,行外師奪造化,其德生矣,其功見矣,其品高矣,其卷秀矣,故終成大器之源耳。何以故?由親歷而量人,愛人也德,然由成,經實苦習見聞淵廣,實識之才藝出入心體,基堪「末那」乃苦習數載之養哉。故優在時夫鵬志之奪。初入臨瞥而不可盲程,定本而取法於上。
今古多玩童胡嘮,觀高士之妙墨,氣韻生動,華滋入廲,自狂抄之,持具揮灑,言稱潑伉,良為吾獨也,此舉笑焉,智者弗習。見其步路者爬行而升,擊技者必先乏其筋骨皮膚之排術,非以何決武壇高士。正謂《道子》門:「華其外而碎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腳故也。」
從藝當深諸學之就。行廣聞亦恐歧誤,取道者層樓步登,基深內養,始行萬里,感諸境入性,吸萬物靈便媚於合筆內情之間,可得藝也。
法家羲之書者堪鵝劍之風,得養鵝於公孫之舞。常鵝群細及,動,靜,站,卧,行游於晨戌之時,忘食于歸餐之頓。觀公孫舞劍,變之於速,伉麗於行。張懷歓說:「義之精研體勢,無所不工。」鵝體點橫真鉤具也,鉤而化挑,其頸一曲及生弧意耳。肢粗且力,嘴順撇,逆視捺之。發步凌空,升之飄逸,降則渾矣,轉遠展羽,開合逰龍之變乎。正謂前人曰:行收筆用運腕之道耳。學觀物法,取之於神,非為形也,著形且弗鵝書哉。習者不悟多之歧途。元法家趙氏孟俯臨義之《蘭亭序》後跋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世人誤道,得表未裏之故。覽境取之者在神形變藝,萬法如是。表裏虛實才明亞聖。故感物遊歷,焉可乏之。
萬法終形,歸雲師導,依規法矩皆得方圓,弗依師何立大器耳!造藝之程浪擊橫生,奇單悟翼,則中高下,有志者弗從坎坷為難,高山仰之,景行行止,須然不至,心想往之。故而絕頂之觀,眾山小焉。求藝者百矣,取之者一難,無志誤道之故也。無雄者數途畏難,而方震裂,出差嗚呼,行其所錯,乃百年之性命告窮歸天,而未獻優群生,卒之眾人也,實附於人兮,為藝者當造就於績,而優者於險遠也。安石《逰裦禪山記》云:「夫夷以近,則逰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也,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又云:「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其藝亦然嵌基之實,壯心雄潑,故中庸者安得提婆之才!
[無名大師,言說無名實乃妙諳五明,顯密俱通之[中國畫壇史無前例的巨匠],人生宇宙之聖德導師也。愧閦有幸於九九年九月在泰國大曼谷俱樂部得見大師。因緣故,後依止大師座前忍辱智慧大仁波切為師,認真聽聞,修學無尚般若智慧之法音,論著,受益無量。今將大師論文《藝程》一篇轉載,希讀者諸君能有所悟是為幸矣。]
[大師之偉大的精神,高尚的品德,淵博的學識和桌越的成就,感召天下,許多專家,學者,教授,科學家,藝術家,名道演,高僧大德及軍,政,商學界的著名人士,不分國籍,不分種族,萬里迢迢,皈其門下拜師求學。----均五體投地,讃佩不已。]------(選自美國白宮總統亞太裔顧問委員會主席,哲學博士,文學博士,法學博士,祖炳民教授為大師畫集序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