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的綠色覺醒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0-7 00: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2007年的夏天的一個清晨,無錫市居民一覺醒來后突然發現自己心愛的太湖變臭了。湖水裡漂滿了象花開一樣的藍綠藻,散發出腐爛的臭味。太湖水不但不能喝了,而且也碰不得。湖水裡沒有活著的東西。

華盛頓郵報10月5日發表的文章指出,近三十年來,無錫對一些世界最大的污染企業敞開了懷抱,為全球市場提供著紙張、膠片、染料、化肥、水泥和其它必需品,這些企業幫助無錫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工業城市之一。

但這些企業染污了江蘇省龐大的湖泊、河流和運河網路。5月下旬,當有毒的污泥抵達作為無錫市580萬居民主要飲水來源的太湖時,人們打開水龍頭,發現流出來的只有污水。

隨後,無錫市政府採取一系列激進的舉措,儘管令商界感動震動,但該市宣稱已變成一座嶄新的綠色城市。截至到9月,無錫市已關閉或要求關閉的污染工廠超過1340家,並要求其它的企業進行清理或永久關閉。無錫市的行動獲得總理溫家寶的支持,他曾誓言要用經濟刺激和懲罰措施,來向環境和資源保護提供援助。

一周前,中國國務院批准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新環保計劃,其中包括到2010年讓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水源的不足,令人窒息的空氣,與污染相關的疾病和死亡率的急劇上升,多年來一直迫使中國尋找一條不損害其經濟發展的治理環境的出路。已被關閉的大批污染工廠,只有在失業水平太高時才可重新開工。

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高級研究員、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變黑的河流:環境挑戰中國未來》(The River Runs Black: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o China's Future)一書的作者易明(Elizabeth Economy) 指出,中國對環境保護所付出的努力,已遠遠超過了人們在中國歷史上所看到的一切。

易明說,「這並不是什麼新想法,而是執法,其最大的變化就是獎勵和懲罰并行。」但從另一方面講,中國地方官員能否跟隨中央的領導,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她說,「他們從未有過自下而上的壓力,使他們改變自己的做法,也沒有自上而下的機制,來提供正確的刺激。」

華盛頓郵報指出,中國一些城市在2007年所採取的措施表明,地方官員正開始把環境作為高於GDP增長的優先權,一個因早期發展而成為外包污染之地的國家,正從思想上發生根本轉變。

在最近幾個月里,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已經要求地方政府象無錫那樣,用一套新的措施來懲治污染者。現在,中國各大銀行都有權拒絕給那些污染企業貸款。政府官員可以迫使違法者在報紙或電視台發表公開道歉,詳述他們的罪行。公用事業機構有權向那些耗費太多資源的公司,提高電力、煤氣或水的費用。其結果已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遭受損失。

東北的黑龍江省官方10月宣布,已經關閉100家向松花江排泄工業污染的企業。山西省是中國最大的煤礦採空區,當地官方已關閉一個縣絕大多數向水道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內蒙古政府關閉了中國最大公司之一蒙牛乳業的一個生產設施,因為該設施一直在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的情況下運行,把廢棄物排放到黃河。

華盛頓郵報文章說,在環保檢查中,一些由外國人全部或部分擁有的企業也被抓住。10月份,生產肥皂、洗髮精等清潔品的中國聯合利華(Unilever China)因過度排放而被罰款,並被下令縮減生產。

無錫位於長江三角洲,距離上海只有80英里。該市官員說,現在還無法計算被關閉的工廠給該市經濟所造成的影響。但江蘇省省長李援朝表示,「我們正在向大自然還債,即使我們的GDP下降15%。」

無錫市環保局負責人劉亞民(音譯)承認,由於城市進行自身改造,把對工業的停靠轉向以高科技研究為重點,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疼痛。「藍綠藻給了我們一個警告,一個震驚,但我們中國人有句話說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劉說,「所以所有無錫人都覺得應該把壞事變成好事,加強環境保護。」

華盛頓郵報指出,不過一些企業則表示,環保措施是在理論上是好的,但他們擔心失業率,以及法律能否得到公平的執行。無錫東台精細化工廠被罰款13,000美元,並責令停止生產一種不符合環保標準的產品。無錫市環保部門說,該工廠向一條流進太湖的河流排泄了化學物。

但該工廠負責人則表示,排泄事件其實很小,只是管道系統出現了小裂紋,但有關部門的處罰卻太嚴厲了。由於遭到處罰和停產,共600多人的工廠已裁掉50多人。這位負責人強調說,其它更嚴重的違犯者卻仍在運行。「作為一名公民,我不能說,目前政府所採取的措施都是錯誤的。但政府真的已經有點太出格了,」負責人抱怨稱。

在這家工廠附近經營一家飯店的於森明(音譯)夫婦說,飯店的生意只要依靠這家化工廠的職工,自工廠被罰和一些工人下崗后,他們的生產已經減少了一半。「許多人,不只是這家工廠的工人,都停靠工廠來養家糊口,如果工廠全被關閉了,我們將會出現許多社會問題,」於說。

華盛頓郵報介紹說,在鄧小平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后,無錫是早期受益的地區之一。隨後,這個曾有「魚米之鄉」之稱的地區就變成了中國化學工業中心。其經濟從1978年的25億元增長至2006年的3300億元,該市的經濟超過了厄瓜多或盧森堡。

現在,無錫是中國第六大工業城市,其生產的化學品銷售到美國和其它國家。但在無錫經濟快速增長之際,幾個世紀以來風景如畫的太湖也遭到嚴重污染。

中國第一代環保工作者79歲的楊國新(音譯)回憶說,1940年時,太湖的湖水非常清,當你把腳放進湖水裡時,你能清楚地看見一切。那時,「湖裡有許多小生物,有牡蠣和蝦。但今天,我很難再看到這些了。」

早在90年代,39歲在一家工廠擔任銷售經理的吳立紅(音譯)就警告政府,如果不立即關閉污染的工廠,無錫就會走向生態災難。吳的妻子介紹說,丈夫隨後因為這些言論而被關進了監獄。「他公開了這些問題,就得罪了當地政府和一些污染企業,他被政府官員叫去談話,指責他給經濟發展製造消極影響,」妻子說。

可警方稱,吳因欺詐和勒索罪被判刑三年,與他的環保工作無關。但光明觀察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吳立紅為了太湖污染的問題奔走呼籲十餘年,直到今天還因為被人誣陷身陷囹圄,甚至有當地的環保官員也為他鳴不平。

基督科學箴言報早前也介紹過吳立紅,文章說,他的大部分成人生活,都用來發動一場清理混濁的太湖運動。他的事業似乎在今年5月得到迅猛發展,在這個中國第三大湖出現大範圍藍藻讓數百萬家庭沒有飲用水之後,立即引起了全國的憤怒。

被稱為「環保衛士」、「太湖衛士」的青年農民吳立紅,已為他的努力付出代價。8月10日,江蘇省宜興市的一個法庭,以敲詐勒索和詐騙罪名成立,判處三年監禁。不過,他的妻子稱,在關押期間他曾遭到酷刑,並稱法院的判決是尷尬的當地官員所採取的報復行動。

文章稱,長期以來,在中國要想變成一個政治家或社會活動家,一直是一條孤立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道路。吳立紅的遭遇和其它環境污染或公共衛生弊端的揭露者一樣,表明中國政治制度對壞消息「傳播者」的深惡痛絕。

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最後指出,在太湖污染事件曝光后,無錫市已經採取一系列舉措整治污染企業,清理被污染的湖水和水源。無錫市經濟貿易委員會負責人表示,第一階段被關閉的工廠主要是小型化工廠為主,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的目的是呼籲全社會的關注和監督。」此外,政府也要求那些化工廠從市區搬到特別工業區。

文章稱,無錫市的環保運動已為中國城市如何處理污染者樹立了榜樣。但是宣傳工作並未帶來預期的影響。全國各地的代表團都前往無錫「取經」,邀請該市官員去自己的城市介紹經驗。

「這是令人無法理解,」南京師範大學經濟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國詳(音譯)說,「我們一直告訴他們,他們只是正在清理污染,對他們自己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但對中國來說,卻是件好事」。

[ 本帖最後由 Atlantician 於 2007-10-6 11:17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0: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