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9月28日開館。四平戰役是東北解放戰爭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在東北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歷史地位。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總指揮林彪蠟像陳列其中。林彪之女林曉霖參加了開放儀式,她在林彪蠟像前佇立良久,稱四平紀念館可以告慰先烈,對於能夠忠於歷史、客觀反映歷史表示深深的謝意。
中廣網報導,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27日開館。四平戰役是東北解放戰爭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在東北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歷史地位。四平是東北的戰略要地,在東北解放戰爭中,從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國民黨軍隊先後四次大戰四平,包括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和四平收復戰。雙方共投入了90多萬兵力,作戰時間之長,投入兵力之多,傷亡數量之大,影響範圍之廣,堪稱中國現代軍事史上的典型戰例,被後人譽為「東方馬德里之戰」。
國共許多高級領導人及將領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林彪、彭真、陶鑄、羅榮桓、劉亞樓、黃克誠、洪學智、李天佑,以及蔣介石、杜聿明、陳誠、鄭洞國、梁華盛、陳明仁、孫立人等都曾部署指揮過四平戰役。四平戰役中東北民主聯軍以傷亡4萬餘人,其中犧牲近2萬人的代價換來四平的最後解放,鮮血遍染了四平的每一寸土地。戰役有攻有守,有進有退,有經驗有教訓,有浴血奮戰的英雄壯舉,也有催人淚下的烈士頌歌,這段歷史已成為軍史、現代革命史、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是各參戰部隊軍史書中的重點章節和戰役,也是戰術學研究的典型戰例。
這次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正面牆體反映四戰四平歷史的浮雕長19.48米,高3.13米,寓意1948年3月13日四平解放。新館與周邊的烈士塑像、英雄銅像及烈士紀念塔彼此呼應,形成了以四平戰役紀念館為核心的紅色旅遊中心。新館運用了現代的聲光電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四戰四平的歷史。一些當年的戰爭實物,包括槍、炮、支前用的馬車、洪學智將軍用過的毛毯和一些珍貴的史料原件都在新館展出,新館將歷史性、紀念性、教育性融為一體,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新館開放之際還邀請了許多曾參加過四戰四平的老戰士,包括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3師8團2營5連指導員、原任瀋陽軍區郝建岳,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19師55團警衛員張連順,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1師3團1營1連文化幹事董仁,時任西安縣大隊支前副隊長王鳳閣,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20師59團9連連長吳連和,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20師師司號目李洪瑞。
一些曾經指揮過四平戰役的老首長的子女也參加了新館開放儀式,包括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總指揮林彪之女林曉琳,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四平攻堅戰攻城部隊總指揮洪學智之子,曾任吉林省省長,現任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虎,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攻城部隊總指揮李天佑之子李亞彬和李亞寧,時任四戰四平參戰部隊、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劉震之子劉衛兵,時任四戰四平參戰部隊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韓先楚之子韓衛平,時任四戰四平參戰部隊、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司令員鄧華之女鄧英和鄧青青等。
在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總指揮林彪的蠟像前,林彪的女兒林曉琳佇立良久,可以看出,她的心情很不平靜。當記者問起她的感受時,她不禁潸然淚下,她說:「看到今天的情景我很欣慰,也很感動。四平戰役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輝煌一筆,是值得當地人民永遠自豪的事。紀念館建設得這麼好,四平建設得這麼好,我們可以告慰那些當年血灑疆場的先烈了,他們是永遠值得懷念的。現在能夠忠於歷史,客觀的反映歷史,我對於當地政府表示深深的謝意。」
看到復原的昔日血戰的場景,曾經參戰的老戰士王鳳閣不禁老淚縱橫。他說,今天新館建成了,我們也可以告慰那些逝去的戰友們的英靈了。洪學智將軍的長子洪虎每一件展品都看得非常仔細,還不時和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講起洪學智將軍的一些往事,他說:「四平戰役是我黨東北戰略反攻的開始,也是城市攻堅戰的開始,意義非常重大。四平是座英雄城,英雄城的英雄魂在哪裡,這個紀念館就為這些提供了支撐。」
日前,山西省隆重慶祝抗日「平型關大捷」七十周年紀念活動暨紀念館新館開館儀式,該戰役的主帥林彪銅雕同時揭幕,林彪女兒等後人出席儀式。有分析稱,這是三十多年來官方首次為林彪豎像,顯示中央對林彪在抗戰和內戰時對中共的貢獻肯定。
十大元帥之一的林彪,一度被定為毛澤東接班人而寫入黨章。林彪最後於1971年9月13日和妻兒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機身亡。官方事後指林彪企圖陰謀奪權,被定性「反革命集團的首犯」。但近期中國政府對林彪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的貢獻給予肯定,北京軍事博物館今年7月舉行的建軍展覽,三十年來首現林彪的相片,官方表示這是「實事求是」尊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