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經濟危機都註定是無從預知,無論是在發生之前,或者是發生的過程之中。與此相比,我們對已經過去的危機了解得非常清楚。會計師複查賬本,經歷者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報章(有時則是向法官陳述),政客解釋清理亂象的原因,最後由歷史學家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因為過去是可知的,所以了解當前危機的最佳途徑就是從過去、甚至是很早以前的經驗中,尋找一種模式。但是哪一種模式才是正確的呢?
1907年的危機給美國上了一課
很多時候,這樣的選擇更多地取決於感覺、樂觀或悲觀主義傾向,或者政治取向,而不是建立在對相似點和不同點的理性分析之上。當前,有兩個年份甚囂塵上,即1907年和1931年。
當前信用危機之始,許多喜歡以史為鑒的人將1907年拎出來作為關鍵性的先例。這一年不單隻是恰恰100年前,而且看來同現在的情況有很大的可比性。1907年的危機雖然迅速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引起了規模極大但時間不長的經濟衰退,但是最後還是輕鬆化解。
1907年的恐慌始於美國,肇因是利率隨著西部農民的莊稼收益而上漲,以及紐約大型金融機構尼克波克信託公司捲入金融醜聞。
同今天一樣,即便是大銀行也在一夜之間不再相互信任。從根本上講,這是一場流動性危機,而流動性通過幾個途徑得以輕易恢復:紐約各大銀行通過一家票據交換機構各自注入流動資金;一家實力強大的金融機構JP摩根,將暴跌的股票全部買進,從而逆轉了市場的恐慌和擠兌;還有就是歐洲中央銀行向美國市場供應黃金。
美國人從1907年的危機中學到了顯著的一課,即在發生金融恐慌時,中央銀行是最宜於恢複流動性的機構,而且在1914年,美國通過貨幣改革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局。因此,1907年成為遇到金融壓力時讓人舒緩的咒語:只要中央銀行明白流動性的問題,危機就不會發生。
當代不乏類似的例子。聯儲局和歐洲央行不久前向全球金融體系注入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擁有戰略重要性的私營機構,也為保持公眾信心盡了自己的力量。例如,高盛就動用它的全球證券機會基金公開買入瀕危的資產。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則是一個較為灰暗的先例,當時再多的流動資金也起不了作用。採用這個歷史類比的是希望政府發揮更大作用的人,尤其是那些前途堪憂、急需公開緊急融資的銀行。2007年8月,某些德國銀行因為受到美國次優房貸的影響,一看到苗頭不好,就把1931年掛在嘴邊。
大蕭條期間,銀行倒閉使經濟衰退大大惡化,並在各國之間蔓延。各國政府為了緩解危機,不但要提供一系列公開援助,制定保障存款的新法律,還要幫助他們的選民抵禦日漸不穩的國際影響。
目前的信用危機只是「一般危機」
這種抱著國家主義心態的說詞,在2007年的金融危機中死灰復燃。德國人看不懂自己為什麼要因為美國內地城市品質低劣的抵押貸款而受到牽連。英國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的存戶,則指責美國的開發商造成了信用動蕩,使該銀行無力繼續支撐貸款。
上述兩個看來可以類比的歷史先例,都不能讓人信服。我們並非活在央行注入額外流動資金能力受限於黃金標準的1907年;而且,在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五年之後,金融體系也並沒有像大蕭條時期那樣因價格崩潰而受到致命的威脅。
今天,沿用因應1907年和1931年危機的方法,只能使情況更糟。不斷注入流動資金會加大房地產、證券或現代藝術品出現新一輪資產泡沫的可能性。政府穩定銀行系統的措施如果是國際性的,將會激起憤怒的納稅人對於補貼他國而感到不滿,如果是國內的,則須因資本流動管制大大加強而付出代價。兩條路都是不必要的。
如果說今天的信用危機在歷史上有類似的先例,那也應該是19世紀的「一般危機」,例如1837年、1847年或1857年。在這些危機中,金融改革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和緊張情緒,但是也觸發了一個重要的、有益的學習過程。成功度過這些危機的金融機構也再接再厲,在推動進一步的發展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並且因為經受了危機的考驗而贏得更高的聲譽。
有時候貨幣和財政部門有義務忽略毫無根據的歷史類比,而著眼於宏觀的局勢。有時候,對付危機的最好辦法是,不要忙著做些什麼,袖手旁觀即可。
·作者Harold James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教授,著有《羅馬的困境》(The Roman Predicament)一書。
文章原題:The Perils of Financial Historicism
版權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7年。
www.project-syndicate.org 翻譯:吳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