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的正確評估
連月來,針對某些「中國製造」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美國和歐洲媒體曾展開大量的報道與抨擊。其中,美國美泰玩具廠召回中國製造玩具的事件,成為爭議的熱點。上星期五,美泰有限公司副總裁迪湯姆就此事向中方道歉。 迪湯姆說,美泰公司在全球召回的玩具約2000萬件,其中有磁鐵原因與塗料含鉛量超標原因。不過,他承認,絕大多數召回的產品是因為美泰的設計缺陷所致,美泰應負全責,並對事件給「中國製造」聲譽帶來的影響表示歉意。
就在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對道歉感到滿意,認為這是就產品責任問題「作了客觀的分析」之際,中國與美國之間卻爆發了一場媒體戰。
美國主流媒體都說,美泰是因為害怕在中國的商業利益受影響而道歉的,甚至用上kowtow(叩頭)這樣的字眼形容此舉。大多數中國報章卻認為,美泰的道歉來遲了,而應該道歉的是美國媒體,它們須就數月來所造成的負面印象,還「中國製造」一個公道。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則在上海舉辦的一個商務峰會上呼籲:國際社會該對「中國製造」給予正確評價。
從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爭議的巨大其實來自商務運作的規模。由於中國產品的成本與質量都非常具有競爭力,世界投資蜂擁而至,於是正如高虎城所說的,「中國製造」已成為世界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但現在的問題是,全球化底下的國際合作已產生了複雜的利害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出現偏差的時候,怎樣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誰該負責?而「中國製造」該如何正確地評估?這都沒有簡單直接的答案。
照我們看,「中國製造」既已成國際商貿的重要元素,任何事情的發生,首先應該就事論事,不能節外生枝。任何一方如果借題炒作,結果將會各有傷害。比如利用輿論的壓力迫使美國政府用限制進口來減少貿易逆差,或迫使中國人民幣升值,到頭來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
全球化的生產與商貿,是個大家都有份的事情。產品的質量規格與安全,每一方都不能掉以輕心。美泰的道歉,實話實說,負起責任,應該從正面去理解。而從另個角度去審視,中國對本身的產品,比如說藥品食品的安全,不也負有重大的承擔嗎?
本報過去的社論不斷提醒大家重視這個問題,呼籲中國藥品食品安全應與國際水平看齊,呼籲國際社會應以審慎的態度梳理生產合作與商貿關係,理由就在此。
有關美泰玩具事件,深看一層,除了美國方面的設計責任之外,中國方面,廣東佛山市利達玩具有限公司卻也由於提供不合格油漆,被追究刑事責任,四人被拘留。而人們懷疑,該公司副董事長張樹鴻被發現在工廠倉庫上吊自盡,是與玩具被美泰召回,公司須付出約600萬新元的賠償有關。
業者指出,廠商其實明白產品質量達標的無可爭議,問題就在於小本經營的小作坊:如果定單的壓價太低,無利可圖,有的廠房就被逼在原料成本上打主意。
這是個小偷小摸的問題,但也是個國際大問題,因為中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玩具出口國,而「廣東製造」佔了其中六成。俗語說一個巴掌打不響,做生意是兩方面利益平衡的事。「中國製造」是廉價產品市場上一隻會生金蛋的鵝,誰急功近利,誰把這隻鵝宰掉,誰就該對「中國製造」負面印象的惡化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