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華盛頓舉行的圓桌研討會: 美政府應幫助應對次級房貸危機?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9-27 13: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最近幾個月來,美國次級房貸市場的問題不僅擴散到整個房地產行業,而且也引發金融市場的動蕩。美國金融界和政界的決策者似乎一致認為,導致目前市場動蕩的原因是市場運作的正常結果,但是,他們在政府應該如何介入的問題上存在分歧。


前財政部長魯賓
近幾個月,美國次級房貸市場日益升高的房貸違約率和越來越多的房屋被銀行沒收的情況導致更為廣泛的金融市場出現動蕩,引發人們對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

*魯賓:心理現象*

花旗集團執行委員會的主席、柯林頓總統時期的財政部長魯賓星期三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圓桌研討會上表示,目前的金融動蕩給人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市場動蕩的起因、動蕩是否會繼續甚至擴大以及它對經濟的影響有多大;它同時也提出了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性行動來限制可能造成嚴重負面經濟影響的風險、以及如何幫助減少次級房貸者由於無力按期償還貸款而被銀行沒收房屋的問題。

魯賓認為,目前金融市場出現的流動性危機主要不是一個貨幣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心理現象。他說,當人們的心理發生變化的時候,信貸提供者和投資人從高風險的資產中脫手,以減少自己所面臨的風險,這樣一來,資產價格回落,信貸也隨之緊縮。

他認為,不能因為目前市場出現的動蕩而停止金融領域的創新。

他說:「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體系對我們經濟的良好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它們也有由周期性的過剩不可避免地導致周期性動蕩的歷史。在我看來,監管政策的目標不應當消除甚至是最低程度地減小風險,而是界定一個最佳平衡,一方面允許自由運作的市場所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把系統性的風險局限在法規性的制約上。」

他認為,目前的市場動蕩使得近期的經濟前景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既有軟著陸的合理機率,也存在出現嚴重困難的可能性。


斯蒂爾(左二)和其他與會專家
*斯蒂爾:投資人參與各種資產投資的結果*

在這次研討會上,來自政界和金融界的重量級人物提出了他們各自對導致市場動蕩的原因的看法。

財政部負責國內金融業務的副部長斯蒂爾說:「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我們的經濟環境非常好,失業率低,經濟增長強勁,通貨膨脹低,利率也低。因此,投資人中間出現了一種信心,促使他們參與對各種資產的投資。這樣做的結果是,資產價格上漲,而價格的上漲導致回報率減少,結果,為了維持他們的回報率,人們有意選擇風險更高的資產,或是加大對他們所擁有資產的槓桿,使回報率保持在以前的水平。」

*阿特曼:自然過程*

新型投資銀行Evercore Partners的總裁、前副財政部長阿特曼認為,市場的動蕩是一個自然過程。

他說:「我認為,目前所發生的事情是很典型的。與歷史標準相比,利率非常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其他人也談到全球儲蓄的不足。在利率如此低的情況下,貸款人當然會尋求增量回報率。如果他們提供的貸款期比較長,他們會放鬆平常的借貸標準,最終會放鬆借貸的條件。這時候,又有過多的投機性信貸。這基本上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市場心理典型地做出過度反應,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


薩默斯(左)和明迪奇
*明迪奇:不止是信貸價格問題*

國際跨行業投資公司伊頓公園資本管理公司的總裁明迪奇認為:「之所以發生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於,很長時間以來存在的廉價信貸使市場出現糟糕的價格信號實際上影響了微觀經濟領域的很多決定,遠遠超過了信貸價格的問題。 我們現在還處於發現這些問題的初期階段。」

財政部副部長斯蒂爾在會上表示,美國政府正在採取措施,盡量多地幫助那些因為交不起房屋貸款而面臨房子被沒收的人。

*薩默斯:信貸幫助不能不惜代價*

不過,前財政部長薩默斯則對此提出了異議。

他說:「我認為,對政策的一個關鍵考驗不是把房屋被沒收的數量縮小到最低程度,而是找到最好的辦法,把那些能夠而且應該擁有房子、但是因為信貸信心問題而受到影響的人與那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扶持起來的人區分開來,使他們擺脫這種情況,給他們提供一些過度性的資助。」

現在哈佛大學任教的前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說,美國存在陷入日本式的不惜一切代價接手那些貸款的危險。

*埃爾蒙德夫:政府信貸幫助需達平衡*

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埃爾蒙德夫認為,在政府應該提供多大幫助的問題上,需要達到一個平衡。

他說:「與政府的立場相比,我個人傾向於向那些面臨房子被沒收的家庭提供更多幫助。」

這位前副助理財政部長表示,在考慮哪些家庭應該得到幫助的時候,政府應該在它為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充當保護者的角色與人們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的義務之間進行平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 08: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