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控制範圍不是有效控制範圍 美國力量極限達不到台灣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9-27 09: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控制範圍不是有效控制範圍 美國力量極限達不到台灣

    控制範圍並不一定就是有效控制範圍。歷史的經驗表明:美國對北太平洋的有效控制範圍達不到包含台灣島在內的東經125度。

  在審視台灣問題的時候,一個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美國的介入。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底線和極限做一番分析。正如昨天日本對太平洋的制海權是從俄國、英國、西班牙及德國手中經過血戰獲得的一樣,今天美國對太平洋的制海權是與日本人血戰後的結果。

  太平洋戰爭是美國動用全部國家資源與日本進行的總體戰爭,但其成功的條件是,中國將幾乎是日本的全部陸軍主力牽制在中國大陸;蘇聯於1945年出兵東北;而美國動用了幾乎是全部國家力量。另一方面,美國在失去中國、蘇聯支持的條件下,在打敗日本后卻輸掉了朝鮮和越南戰爭。如果聯繫到20世紀初美國塔夫脫政府插手中國東北,卻被日俄聯合逐出東北亞的歷史教訓,這一贏一敗也就大體可以劃出美國在北太平洋海區的國力可達到的有效發揮和控制的範圍。

  可以說,東經120度是美國力所不及的極限,東經130度至180度之間則是北太平洋東西兩岸國家制海權將要長期磨合的海域,而太平洋西東分界線即 180度經線以東則是美國可以也可能動用全部國家資源維護的安全底線。之所以這麼說,是基於一百多年中發生於太平洋西東兩面的美國兩次敗北於東北亞,日本兩次敗北於夏威夷的歷史經驗。我們知道,1898年美國在日本政府抗議中,兼并了被日本人視為東部安全重要戰略屏障的夏威夷。1899年,美國實現對薩摩亞群島的瓜分,從而拉起了東經180度從阿留申群島經夏威夷到薩摩亞群島的東太平洋的防禦鏈條。而1941年12月日本再次向珍珠港發起攻擊,隨後迅速將其制海權推進到國際日期變更線(東經180度)觸及美國的戰略底線。1942年6月中途島日本戰敗,此後日本一路敗北,至1945年太平洋制海權又全部轉入美國之手,也就是說美國的海上控制範圍又反伸展至東經125度的琉球群島一線。

  然而,控制範圍並不一定就是有效控制範圍。恰如上述歷史經驗表明,美國的對北太平洋的有效控制範圍達不到包含台灣島在內的東經125度。

  在太平洋地區,沒有一個大國有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作對的資源。美國沒有,日本沒有,中國也沒有。

  20世紀上半葉,美國與中國合作打敗日本並贏得太平洋戰爭勝利的歷史,我們可以從另一面得到啟示,即在太平洋地區,沒有一個大國有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作對的資源。美國沒有,日本沒有,中國也沒有。

  這就意味著,只要中國版圖不被分裂,中國能夠與亞太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大國保持良好的關係,美國對台的所謂「共同防禦」,在中國統一台海兩岸的原則面前,只不過是用於充饑的畫餅而已。

  研究20世紀50年代初和60年代美國在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中的屢屢失敗,以及尼克松及其後來美國各屆政府外交成功的歷史經驗,如果再聯繫目前小布希政府在中東的失敗,我們就可以從其中找到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線索,那就是不管美國每屆政府制定西太平洋戰略的邏輯如何嚴密,論證如何有力,但實際上美國根本就沒有支撐在這一地區打贏一場區域性戰爭的資源,而沒有軍事解決能力的外交戰略,是不可能被落實的戰略。

  1997年以來美國五角大樓反覆提出的美國要有「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地區戰爭」的能力的安全防務目標,以及2001年小布希提出的「不惜一切代價協防颱灣」的承諾是沒有歷史經驗支持的一廂情願和大而無當的戰略臆想。而恰恰就是這樣一個臆想卻被21世紀初的美國政界列入可以實施的國家戰略,並使美國在中東地區再次經歷「越戰」式的災難。而這些災難如從認識論上分析,其錯誤根源都產生於美國人將思想上的戰略邊界與實際資源可支持的戰略邊界混為一談,而美國人這種脫離實際的形而上學思維,在 「麥卡錫主義」和今天美國人以反恐劃線的認識固化下,極難得到調整,最終在實踐上演變為一場場帶有血腥味的國家鬧劇。

  在台灣問題上,與中國正好相反,美國無論如何也不會為「保衛台灣」動用大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資源,當然美國也就不會在「保衛台灣」的軍事行動中獲得比朝戰和越戰更好的結果。美國對華種種打壓失敗的結果表明,美國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西太平洋的軍事控制能力實際上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沒有高超的政治和外交能力彌補,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面臨「台海困境」是必然的。目前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強硬承諾,其實只是「紙老虎」式的訛詐。

  未來如果美國再次封鎖中國,那他們的封鎖將會更有利於中國和諧社會的建立。從這個角度看,利用資源制約中國的做法,其作用不僅有限而且與美國的願望恰好相反。

  我們知道,政治干涉的有效範圍基於軍事干涉的有效範圍。也就是說,在軍事力量不及之處,政治力量就會蒼白無力。194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明白這個道理,以雅爾塔秘密條約作交換條件將出兵東北亞的活交給斯大林,結果贏得了太平洋戰爭。而接任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杜魯門總統與塔夫脫一樣,也不認這個理,結果被中國打得沒有顏面且一無所得。

  與許多美國人一樣,許多中國人從朝鮮戰爭中看到了中國人民的揚眉吐氣,卻少有從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看出更多的東西。其實這兩場戰爭反映的不光是中國人的尊嚴,它還測出了美國的可達到的有效實力邊界。在中國的附近,美國並沒有一些人鼓吹的那麼可怕。正如基辛格所說,朝鮮戰爭暴露出遏制理論的力量與限制。朝鮮半島是個試金石,可以判斷彼時正在形成的兩大對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何在。但是美國人卻有全然不同的認知,它把朝鮮戰爭視為正邪之戰,是代表自由世界而戰。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中國擁有洲際主體大陸板塊及漫長的大陸海岸線,這本身就是巨大的海上天然「航母」的條件。不僅如此,中國地處亞洲中心位置,擁有的亞洲大陸主體板塊和漫長的陸地邊界線,同14國接壤;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 1.8萬多公里,與8國海上相鄰。這樣的地理條件有比較強的抵禦經濟封鎖的能力。經濟封鎖只對彈丸之國有效。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華禁運的「巴特爾法」 及90年代初的對華經濟封鎖對中國根本沒有達到目標,最終都成了一堆廢紙。中國地緣政治的特點是西接資源(石油天然氣)東接財源,中國油氣管道已於新世紀由西直通中國東部沿海,看看美國人自己的檔案文件,就知道未來西方對華不管是石油封鎖還是金融封鎖是連他們自己也不會相信的空話。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經濟封鎖使中國獲得了完成現代化建設必需的所有制改造的機會,未來如果美國再次封鎖中國,那他們的封鎖將會更有利於中國和諧社會的建立。從這個角度看,利用資源制約中國的做法,其作用不僅有限而且與美國的願望恰好相反。綜上所述,台灣問題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裡,台灣回歸祖國,是誰也阻擋不了的歷史必然。因此,中美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博弈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在雅爾塔和平體系中的磨合過程,而不是絕對衝突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美國對中國西太平洋的利益有一個起碼承認的過程。承認中國西太平洋利益的核心是接受中國統一台灣。台灣回歸之後的中美關係,應當更多的是戰略合作關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