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的疲軟,歐洲不確定的政治以及未來人口,中東的混亂還有來自莫斯科和德黑蘭對西方國家的挑戰,可能預示著一個世界政治新時刻的到來。其特點是由衰落的自由國家和中國這個新崛起的超級大國決定的,前者的權力和原則塑造了幾百年的國際社會,後者的似乎勢不可擋的經濟正摧毀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民主的信仰。
英國金融時報9月25日發表的文章指出,那麼,在這樣的世界政治環境中,西方自由主義者應該讓自己與一個新的全球現代權威政體達成「北京共識」?不過,現在還沒有。
雖然美國的領導和跨大西洋的團結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中國的軌跡也將取決於其鄰國如何對付這個日益強大的國家。今天,我們看到一個亞洲各國決心對付崛起的中國的新興民主輪廓,正對被稱為中國的世紀形成挑戰。

9月8日,美國總統布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舉行早餐會談。(路透社)
這篇由牛津大學學者切寧(Daniel Twining)撰寫的文章稱,北京領導人認為,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將使它能夠主宰亞洲。但共同的政治價值觀正塑造該地區的景觀,來盡量改變權力的星座。日本和澳大利亞最近簽署了一項安全協議,這也是東京第一次在沒有美國這個盟友的參與下,與澳大利亞和民主的印度尼西亞結盟。
此外,印度和日本正在用非凡的經濟和軍事潛力構建一個泛亞洲價值聯盟。而日本還引導印度和澳大利亞,還有勉強的美國欲創建一個令中國戰略家擔心的「亞洲北約」組織,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話說,這四大民主國家的戰略夥伴將共建一個「亞洲秩序」。
文章指出,這個聯盟的形成的令人吃驚的,因為它是由崛起的亞洲國家而牽頭的,而不是由在該地區指手畫腳60多年的美國而領導的。這個聯盟的形成也是引人注目的,因為這個新的亞洲秩序尋求複製西方的和平民主,而不是亞洲過去的中國中心的等級制度。
由於這些亞洲國家都知道,和平和民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大亞洲民主正建立以價值為基礎的戰略夥伴關係。印度總理說,他的國家只能在一個民主的地區才能安全;日本的領導層要建立一個「弧形自由而繁榮」的亞洲;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已宣布,該地區的穩定需要國內國外的民主。這些都從想象的中國世紀中引發出不同的亞洲世紀。
切寧的文章稱,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的特點都是無法與其國內法規分開的。而中國密切盟友都是一些象朝鮮、緬甸、巴基斯坦、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這樣的威權政權。中國最受歡迎的地區論壇是上海合作組織,讓它與歐亞強國團結起來。當日本、印尼和新加坡在東亞峰會上邀請印度和澳大利亞創建一個民主機制來應對中國影響時,則讓北京很惱火。
長期以來,亞洲國家一直太過於依賴美國的軍事力量來維持該地區的和平。但沒有國內合法性來源的共識,這些亞洲組織就無法複製歐洲的和平。在已被歷史和文化分隔的亞洲,民主提供了一個跨國身份,它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合作基礎--一個能夠取代外國列強區域管理的真正亞洲領導者,正在履行一個新的亞洲時代的承諾。
文章稱,中國領導層激烈爭論的如何處理國內越來越大的爭取民主變革的壓力,暗示著繁榮的中國大陸將最終要求享有台灣和香港社區所享受到的自由。到那時,亞洲地緣政治的重要分界線,將不會是在中國與美國之間,或東方與西方之間,而是在北京的威權政體與旨在國內國外推廣民主價值的亞太聯盟之間。
這場大賽正讓未來世界的最新權力中心形成,而華盛頓正深陷中東戰火之中,歐洲人則在為他們的未來聯盟進行辯論。但這個未來世界最新權力中心,卻有可能導致軍事衝突。但一位高級日本官員稱,當一個自由中國成為亞洲民主共同體的自然領袖時,它也可能奠定持久和平的基礎。
不過,切寧早前曾指出,目前亞洲的政治新格局正是「美國扶持日本印度制衡中國」的結果,因為在構建未來國際政治格局的過程中,亞洲強國的影響將超過弱國以及阿富汗、伊拉克和黎巴嫩的恐怖分子。威權政體的中國持續崛起意味著,亞洲國家民主體制的質量,將成為決定「亞洲世紀」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8月13日,「和平使命──2007」聯合軍演預演如期進行。13時04分21秒,按照既定時間,空軍戰鬥群空中突擊分群中國產殲轟-7飛機準時起飛,「衝天飛豹」載滿火箭彈拔地而起,直奔烏拉爾軍區切巴爾庫爾合成訓練場目標區上空。(中新社)
預期中國未來將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布希政府,由於認識到這一點,因此正在亞洲推行一套宏偉的設計。該設計就像其中東改造計劃一樣雄心勃勃,在運用軍事實力和民主價值觀作為戰略資產方面也同樣大膽。
傳統觀點認為,在亞洲,美國是代表現狀的強國,而不滿的中國尋求破壞以美國為中心的區域秩序。但是,該假設顛倒了這兩個國家在這個動蕩時代的角色。中國可以甘於現狀:其日益增長的財富、實力和影響力,自然會削弱美國的優勢。正如一位中國分析人士所言:作為中國崛起的後果之一,是美國而不是中國站在戰略十字路口上。
文章指出,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是華盛頓而不是北京正尋求在亞洲推行一項革命性的構想,扶植新的實力中心,使它們在新興國際秩序的構建過程中,發揮與中國崛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美國亞洲政策的核心是,鼓勵日本成為一個「正常的」軍事強國,歷史性地告別日本1945年後的和平傳統。同樣,華盛頓與新德里日益緊密的合作關係,反映出美國決心推動印度加速成為世界強國——並迎合印度對「做大」的渴望。美國正在促成印度和日本兩國戰略地位的提升,而這兩個國家有意與中國並駕齊驅。
美國同樣在扶植印尼和越南等新興地區強國。與印度和日本一樣,這兩個國家對中國實力有著歷史的不安,在東南亞地區抗衡中國的影響力符合它們的利益。
最後,美國正在中國威權政體的陰影下培養一個戰略民主團體。美日已經與澳大利亞和韓國正式簽署了三方防務協作協議,並在尋求與印度展開三方戰略對話。美國還想讓北約與亞洲主要的民主國家發展軍事協同能力。
切寧在文章中指出,與笨拙地企圖遏制中國相比,美國對亞洲的這一設計要更有意思一些。美國政府不是在奉行旨在延續美國主宰地位的新保守主義戰略,而是在分散其優勢力量,鼓勵亞洲友好夥伴的崛起,以協助管理未來的多極秩序。
文章稱,美國的戰略是有代價的。日本的民粹主義讓韓國等鄰國產生警覺,反而破壞了東京的領導雄心。澳大利亞夾在美國軍事盟友與中國貿易夥伴之間左右為難。美國與印度的核合作,有可能招致中國採取報復行動,加強巴基斯坦的核威懾力。美國與越南政府更緊密的關係,也許會促進越南走向威權政體,而不是鼓勵其自由化。
由於增加了中國的不安全感,美國及其盟友為應對潛在中國威脅而採取的措施,可能反而會促使這種威脅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