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前天宣布辭職,他表示自己已經失去「凝聚力」。日本內閣幕僚長表示,安倍辭職是因為健康原因,因為上月亞洲數國之行后,安倍的健康狀況受到了嚴重損害。
輿論傾向於認為,安倍辭職的真正原因是民意支持率不斷下跌,在政壇的支持度無以為繼。稍早前,安倍表示,若他推動的反恐特別法在國會無法通過,他將辭去首相職務。安倍上任后,閣員接連爆出醜聞,農相、防長接連換人,導致自民黨在參院改選中受到重挫,這是他下台的真正原因。
中日關係不可逆轉
對中國來說,安倍辭職帶來的一個首要問題是:中日關係將走向何方?必須承認,安倍上任后雖然在內政問題上步履艱難,但在外交上屢有建樹,尤其是在修復對華關係方面。將近一年來,中日恢復了高層往來,建立了共同研究歷史小組,軍方往來也全面恢復,原因在於安倍外交相對務實,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比較克制,沒有做出令中日關係大幅動蕩的舉動。
因此,安倍下台後,人們自然很關心一個問題:下一任日本首相是否會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延續安倍目前的做法?筆者的觀點是:安倍突然辭職給剛剛柳暗花明的中日關係可能會帶來變數,但不會使之出現大動蕩,基本上會沿著安倍已經拓展的道路前進。筆者的分析基於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安倍辭職的主要原因是內政問題,而非外交問題,更非中日關係。從中日關係來看,人們最關心的靖國神社問題,通過小泉時代以及安倍時代,孰是孰非已經清楚地擺在人們面前。小泉執政五年半,中日關係迭入歷史谷底,其後果人們已經看得很清楚。而且由於中日關係正在經歷一個有史以來最為艱難、漫長的國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調適,中日關係在歷史問題上的波動,反而妨礙了對真正矛盾的聚焦。
相反,安倍上任后,雖然中日結構性矛盾依然,但由於他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比較克制,因此中日關係的氛圍得到大幅改善;這不但有利於中日關係的短期和表層的改善,而且也使兩國從政府到民間都有從容的心情,來聚焦兩國真正的結構性矛盾。
靖國神社再起風波可能不大
在這種情況下,一年不到的「安倍時代」若說在中日關係上真正有所建樹,那就是為中日關係設立了一種人所皆知而又不可逆轉的模式,那就是:新一任首相只要循著安倍的模式行事,中日關係就有望穩定發展,反之則必定再起波浪。而中日關係一旦再起類似「小泉時代」的波浪,那將是任何一個日本領導人都難以承受的代價。
另外,從目前呼聲最高的幾個人選來看,麻生太郎雖然內心保守,但在過去一年擔任外相期間,基本上是安倍外交政策的忠實執行者,而且在「八一五」日本戰敗日,麻生也與安倍內閣的大部分成員一樣,沒有參拜靖國神社。因此,若麻生就任自民黨總裁和首相,他將十分清楚,遵循或逆反安倍的對華風格將分別意味著什麼。
至於日本媒體近日傳聞的谷垣和福田兩人,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本來就持反對態度,因此就更不會有問題。
其次,筆者曾多次指出,中日之間的矛盾非時間性矛盾,而是結構性矛盾,靖國神社問題只是連串結構性矛盾的表層情緒化反應而已。既然這樣,這些結構性矛盾不會因為某一領導人的更替而有所改變。換言之,中日的結構性矛盾不會因為安倍留任而有所改觀,因此自然也就不會因為安倍下台而突然惡化。中日關係將繼續循著既有的邏輯向前發展,即磨合與衝突兼有,防範與合作並存。
問題是:下一任日本首相在靖國神社問題上不太可能做出出格舉動的同時,其個人對中日結構性磨合的態度與風格,有可能影響中日在包括東海談判、中美日互動、釣魚島等一系列艱難問題上的磨合。
如上所述,麻生就其理念和性格而言屬於強硬派。雖然其參拜靖國神社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上述一系列敏感問題上顯示強硬作風,並非沒有可能。若出現這種情況,則中日關係出現短暫風波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其毒化程度估計不會達到靖國神社造成的負面效應。
·作者為鳳凰衛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