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 美台反應完全不同(二)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9-13 00: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賴特估計蔣介石會一方面繼續向美國施加壓力,要求美國早日支持其對中共採取軍事行動,或要求美國幫助其摧毀中共的核設施。另一方面,蔣介石可能會加強反攻大陸的準備活動,部分目的是為了提升士氣,更大程度上是做給美國人看。賴特建議國務院對台灣採取如下措施:繼續通過各種渠道向國民黨表示美國對台灣的防禦義務;繼續維護國民黨的國際地位;減緩對台灣軍事和經濟援助的縮減,以免進一步損害國民黨的士氣;向國民黨高官尤其是蔣身邊的顧問們說明美國核反應能力;重新考慮蔣建立「亞洲反共聯盟」的建議,想方設法鼓動亞洲國家的「反共士氣」等等。

1964年11月3日,約翰遜以美國歷史上最多的選票當選為總統。國民黨想藉此機會進一步向美靠攏。11月7日,「國民政府秘書長」張群邀請賴特共進午餐,雙方就中共核爆炸、國民黨的國際地位等問題相互交換了意見。席末,張群不經意地提到「許多人包括媒體和立法委員都建議蔣總統去美國會見約翰遜總統」。

賴特看出張顯然已獲得蔣的授意才會口出此言,不然他絕對不敢自作主張。考慮到蔣介石之前曾經表示若不能成功收復大陸,他決不離開台灣。要求訪美對於蔣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表示,意味著他覺得其本人和國民黨的命運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地步了。

接著,張群又裝作不經意地說,「不知道蔣總統本人對此有什麼意見」,但是「現在雙方恰好有許多關鍵問題需要加強磋商,兩國元首若有機會親自會談將是一件很好的事」。賴特認為張群的言外之意是美國若轉變態度,同意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蔣介石才會來。蔣不是僅僅想做一次普通的「國事訪問」。
賴特向美國國務院彙報此事,並分析蔣介石訪美的利弊。他認為,一方面,美台雙方都可以藉此機會向立場動搖或者懷疑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對台政策將改變的國家表明美國將繼續支持國民黨;此舉有利於鞏固國民黨的國際地位。另一方面,蔣介石訪問也會帶來許多問題,美國尤其擔心蔣介石會以怎樣一種形象出現在美國媒體面前。賴特建議國務院慎重考慮蔣介石訪美的請求。

美國國務院料定蔣來美主要目的必是尋求美國支持其反攻大陸。由於美國對反攻大陸的既定態度,蔣若成行,必定失望而歸。據此,國務院一方面以「19屆聯大未開,時機不當」為由,拒絕蔣的要求。因為在他們看來,蔣若成行會引起國際社會不必要的猜測。另一方面,若讓蔣出席第二年的總統就職典禮,則無歷史先例。11月25日,賴特將國務院的決定轉告給張群。張連忙打圓場地表示,他上次提出此建議的前提是若有關鍵問題需要磋商時才加以考慮,但是他沒有想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因為在他看來國民黨「反攻大陸」才是「最關鍵的決定」。

蔣介石訪美的要求被拒絕後,仍然希望通過其他渠道向約翰遜表明自己的意圖。11月23日,約翰遜當選總統20天後,蔣介石給約翰遜寫信一方面祝賀其成功當選,但更主要的意圖在於向約翰遜轉達他對中國大陸的圖謀。

蔣介石重申,台灣是「中華民國政府」解放大陸的基地,時刻受到中共的威脅。中國大陸共產黨政權的存在不僅給越南帶來災難,更威脅到整個亞洲的安全,中共遲早會通過各種手段將共產主義擴展到整個東南亞。隨著中共成功地爆炸原子彈,其對亞洲「自由事業」的威脅大大增加。亞洲各國人民若各自為戰,很容易被各個殲滅。「自由世界」的人民希望美國能提出一個保衛亞洲安全的大戰略,並期望美國領導亞洲各國組成類似北約的「反共聯盟」。

台灣希望美國能儘快結束在越南的消耗戰,在中共核武器技術成熟之前消滅中共政權。「若您覺得眼下這一行動不切實際,美國可以退而求其次而向中華民國政府提供必要的物資和技術援助以摧毀中共核設施。這必有利於穩定亞洲的人心和提升美國作為自由世界領導人的地位。」總之,蔣介石的目的是催促美國趁早行動,以免錯失良機。

賴特仔細分析了蔣介石來信的目的,他認為蔣介石這封信與他1963年3月15日寫給肯尼迪總統的信很相似,兩者的目的都在於懇求美國支持國民黨反攻大陸。但是蔣在前一封信中強調的是當時的中蘇分裂、大陸的困難情況為他反攻提供了天賜良機。而這次蔣更著重從中共核爆炸對亞洲形勢的影響這個層面敦促美國趕快動手。他試圖從美國的亞洲戰略的角度而不是單從國民黨的利益出發說服美國接受他的觀點,即美國要是不抓住時機將避免不了災難性的結果。

一個月後,羅布泊附近騰起的蘑菇雲早已散去,而約翰遜的回信遲遲未到,蔣介石卻依然生活在「遭受核打擊恐懼」的陰影之中。稍有風吹草動,他的神經就高度緊張。12月10日,台灣情報部門發現中國大陸在福州地區部署IL--10型飛機,他懷疑這是中共進攻台灣的先兆,立即向美國彙報,並要求美國予以高度關注。他指出,這些飛機使台灣島、沿海島嶼及台灣海峽的過往艦船有隨時受到攻擊的危險。他請求美國向國民黨提供「小牛」導彈,以增加台灣應付中共威脅的能力。美國對此要求也久不答覆。

12月21日,約翰遜的回信終於通過駐台「使館」轉到蔣介石手中。約翰遜在信中幾乎拒絕了蔣介石提出的所有要求。美國僅重申「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是台灣安全的保障,且「不因中共核爆炸的成功而有所改變」;並表示全力支持和維護國民黨在聯合國的地位,但就光復大陸的目標而言,美台雙方應當仍然以1958年10月23日蔣介石與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簽訂的「共同聲明」為指導準則,即對中共的勝利主要通過政治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約翰遜還表示希望亞洲各國能達成良好的關係,但美國不想為此組建和領導「亞洲反共聯盟」等等。

半個多月後,美國國務院通過賴特就蔣介石要求增援導彈一事答覆蔣,「美國軍方評估報告的結論表明,中共在福州部署IL—10飛機並不意味著對台灣威脅的增加,因此無須美國加速『小牛』導彈的支援」。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是當時世界上的重大事件。美國和台灣對此持完全不同的態度,蔣介石在驚恐之餘希望藉機讓美國支持其實現反攻大陸的夢想。但美國對蔣介石提出的美台聯手消滅大陸政權的要求作出了很明確的回答——「No」。雖然美國與台灣方面同樣關注中共核武器發展,但是卻傾向於採取更溫和的解決方式——建立一定規模的反彈道導彈體系以防止來自中共可能的攻擊,而謹慎地避免與中共發生正面衝突。



[ 本帖最後由 Atlantician 於 2007-9-12 11:23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21: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