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數據:美國生產率最高,中國快速增長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9-4 21: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生產率最高的是美國工人,緊隨其後的是愛爾蘭。不過,中國及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生產率正在以最快速度提高。

但是,如果以每小時而不是總工時來計算的話,那麼以盛產石油的挪威生產率則是全球最高的,其後依次是美國和法國。

據路透社報導,國際勞工組織每兩年公布一次的報告,所使用的多是2006年統計數據。

該報告指出,「排名的不同可以解釋為,美國工人每人每年的工作時間要遠遠高於歐洲多數國家。」而排在第二位的愛爾蘭,則是按總工時來衡量的,使其排名從2005年第四位上升了兩位。但如果按每小時生產率計算,愛爾蘭排在第五位,比兩年前提升了一位。

法國總統薩科齊正在放寬規定,將每周法定工作時間減少至平均35小時;在國際勞工組織最新排名中,無論是以總工時,還是以每小時計算的產出,法國排名都下降一至兩位。

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數據還顯示,在富裕的工業化國家當中,長期生產率提高更為明顯的國家通常是西歐及日本,而不是美國。

無論是按總工時還是按每小時計算,1980至2005年間美國生產率平均年增率為1.7%。而同期以每位工人一年總工時計算,英國生產率的年增長率為2.1%,如以每小時計算則增長2.4%。

同期以總工時計算,法國每年生產率平均增長1.5%,以每小時計算則增長2.2%。若用兩種方法計算,德國分別增長1.4%和1.8%;義大利成長了1.1%和1.4%,日本增長1.8%和2.5%。

在一戰結束后創建的旨在推動僱用標準的國際勞工組織還在其最新報告指出,儘管中國和東亞其他地區屬於後起之秀,但其生產率正在以最快速度增長。

報告稱,雖然數據比較粗略,但基本上仍顯示過去十年東亞地區的生產率增長了近一倍。該地區的勞動力平均產出1996年相當於工業化國家八分之一,到2006年則上升到相當於工業化國家五分之一的水平。

2006年全球生產率增幅為3.3%,工業化國家為2.1%,而東亞地區生產率漲幅達8.5%。亞洲其他地區亦顯示強勁之勢,國際勞工組織還指出,總的來看,亞洲地區的生活條件得到普遍改善。

「亞洲地區每日生活開支不足1美元的勞工數量顯著下降,」國際勞工組織稱,並指出在1996至2006年間亞洲貧困工人減少了近50%,合1.48億人。

相反,國際勞工組織的最新報告還指出,許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由於薄弱的經濟表現,造成有工作的窮人增加了240萬人,他們的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

國際勞工組織表示,2006年全球失業率再度從6.4%小幅降至6.3%,從全球範圍來看,農業不再是提供就業機會的主要源泉,即使在發達國家它早已不是這樣。

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稱,2006年全球服務業的佔總體就業比重為42%,而農業則佔36.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9: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