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大牌文章---陳冰(倫敦)深圳和香港能否全面「無縫對接」?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8-22 12: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8月15日,深圳福田口岸正式開通,從深圳到香港九龍落馬洲只要走過240公尺的橋路就到達。在深圳一方,不僅商家看好口岸開通后帶來的商機,而且中國銀行也開設了外幣兌換點,在私下兌換風氣之前搶佔市場。

  這是「香港模式」登陸中國內地的一個顯著跡象,規範化的市場體制和法制化的社會組織,都在銀行設置的小小外幣兌換窗口中展露風情。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和深圳的政府高官都將福田口岸的開通視為「深港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是繼深圳灣口岸開通后口岸的又一盛事。」

  實際上,隨著香港回歸十周年的來臨,深港間的合作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快,「無縫對接」不僅是一個經濟術語,也是一種政治期待。今年7月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深圳灣口岸開通儀式,深港兩個特區的高級官員都在稱讚跨海大橋——西部通道實現了深港「無縫對接」,中國首次採用的「一地兩檢」通關模式把深港跨境服務融為一體。

  8月13日,以共建國際大都會為主題的「港深合作論壇」在香港舉行。「香港向北、深圳向南」,是深港兩地從民間到官方對合作前景的共識。儘管論壇強調「港深大都會」如果能實現,到2020年深港兩城的經濟總量將達到1萬1100億美元,僅次於紐約、東京,排名世界城市第三位,但從香港方面主動提出給深圳200多萬戶籍居民自由出入香港的政策建議,以及學者們呼籲把「深港大都會」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深謀遠慮來看,「無縫對接」都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概念。

深港具備全面對接的條件

  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實驗室,深圳特區建立27年來始終把香港的經濟運行模式作為鏡面,成功地為中國的經濟改革路向作了詮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終寫進憲法。在這個過程中,深港兩地的經濟聯繫幾乎難分你我,產業結構相互補充,兩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水乳交融,就連工薪、房價、物價這些日常生活的指標都在逐漸趨同。

  兩地「無縫對接」最顯著的標誌還在於交通上。從香港任何一個地鐵口下去,轉幾趟車,都可以到深圳。而按照深港合作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深港兩地機場、鐵路完全接軌,兩地機場將聯繫成超級航空港。隨著深圳地鐵網的進一步擴展,深圳的地鐵口也能和香港地鐵接駁,換趟車就坐在香港地鐵上了。

  從文化上來看,香港在歷史上本來屬於新安縣(即後來的寶安,現在的深圳),深港兩地的民俗和思維習慣是同根的。英國殖民時期,香港的經濟體制、司法體系和政府運作的確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同樣增加了普世價值色彩,遵紀守法、表達自由、寬容社會、多元文化均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成為亞洲最自由、最民主、最有秩序的城市之一。而深圳特區的發展也是以普世價值為目標的,經濟市場化、文化國際化、環境綠色化、社會寬容化方面均有不俗的成就。有些方面深圳還超過香港,比如落實公民文化權利、免費開放市屬文化場館、確立文化立市戰略等。

深圳特區新的歷史使命

     從經濟、文化、社會心態和生活方式來看,深港的日漸趨同是不爭的事實,就連立法權這樣的重大政治問題上,兩城也很近似。要說差別,則是政府運作的形式不同、言論自由的程度不同和民主法治的模式不同。從大眾生活的角度看,深港間的差距在於香港居民持港澳通行證可自由進出深圳,而深圳居民進出香港則要花15天時間辦證。

  這種差別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但並不意味著深圳沒有政治改革的嘗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深圳為解決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匯率不能自由浮動、資金不能自由進出等問題,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曾準備發行特區貨幣,票樣都印出來了。儘管特區貨幣因經濟考量而沒發行,但深圳改革膽識還是值得稱道。紙幣上的圖景是黃帝像而不是政治領袖頭像,顯示了較強的國際視野。

  1988年,深圳又進行了「移植香港經驗, 建造內地香港」的政改嘗試,國家體改委派小組到香港考察,提出包括移植香港的法律、設立深圳行政首長等建議。這些建議雖未完全變成現實,全國人大卻也給深圳授予立法權。此後七八年時間的努力,深圳基本上建⑵鵒擻胂愀酆凸?手饕??錳厙?妥雜擅騁濁?姆?上嘟詠?蛉諭ǖ牡胤椒ü嫣逑怠?p>  2003年,深圳市政府根據中共十六大報告「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的精神,再度進行政改嘗試,廣泛吸收香港和歐美的成功經驗,籌劃打造一個決策、執行、監督「行政三分制」的全新政府架構,從而形成權力制約機制,提高政府效率。這項革命性的政改方案公布后,在國際上引起非常正面的反響,被視為中國積極接納世界先進文明的具體步驟。

中國政改「先鋒城市」

  這項本該再度顯示深圳特區之「特」的改革計劃最終因各種原因而擱淺,使得深圳成功地在經濟、文化和移民社會方面為中國改革做出示範后,沒能在政治改革上再領風騷。但是現在,隨著「深港大都會」構想的提出,深港全面實現「無縫對接」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政改上創製新經驗,可以說是深圳特區新的歷史使命。

  深港共建國際大都會的戰略構想,似乎與中共在十七大后加快政治改革步伐的信號是相互輝映的。雖然「港深合作論壇」沒有討論政改議題,但中國的政治改革總是要選擇一些城市「先實驗后推廣」,這是經濟改革成功的寶貴經驗。讓深圳去擔當政改的「實驗室」,不僅具有地緣優勢,而且與這個城市到2030年建成「全球性的先鋒城市」的目標相一致;不僅能更快更好地促進「深港大都會」的形成,而且會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推進民主法治、建立和諧社會的一個範本,對中國統一也同樣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香港回歸十年的成功經驗表明,最大限度的政治寬容和自由,並沒有導致香港政局不穩和社會動蕩,更沒有引發內地社會的不安。如同《聯合早報》評論員杜平所言,成功的香港模式應該走出實驗室,惠及內地。況且,民主、自由、法治、人權、多元社會等理念,已被中國的執政黨認可為「人類文明成果」而加以推廣。

  如同經濟改革一樣,進行政治改革是一場漫長的探索過程。即便香港模式率先在深圳實驗,也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因此,深港兩地政府提出「先易后難」、「分步推進」、「腳踏實地」的戰略步驟,是很穩健和嚴肅的。而這個「深港大都會」中,當然也應該包含政改內容。

·作者是中國資深媒體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2 20: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