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氣虹(廣州特派員)
中國政府為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抑制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出口產品過快增長,以減少與歐美國家貿易摩擦,日前針對塑料原料及製品、紡織紗線、布匹、傢具、金屬粗加工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目錄。這項將從本月23日正式實施的新規定,將使從事出口貿易企業面臨重新洗牌。
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上月23日宣布對1853種商品(占海關商品編碼的15%)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即企業開展限制類商品,在合同備案時,須向銀行繳納台賬保證金;企業在規定期限內加工成品出口並辦理撤銷結案手續后,銀行退還保證金及利息。這是繼去年調整對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后,中國政府再次調整其加工貿易政策。
加工貿易是廣州最主要的出口方式,一年達181億4900萬美元,廣州市外經貿局上星期二舉辦說明會,協助外貿企業認識這項新規定。
廣州市外經貿局局長肖振宇在會上說:「不可否認,政策調整在短期內對部分加工貿易企業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尤其對廣州紡織鞋帽、珠寶首飾、皮革、化工、塑料等傳統優勢產業造成一定衝擊。」
按2006年廣州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估算,47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受到此次政策調整的影響,有25億8700萬美元(不含深加工結轉)列入新增限制類目錄,占廣州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10%以上,估計相關企業要增加14億7300萬元的保證金的負擔。
「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些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貿易,恰恰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加工貿易,是國家支持加工貿易更健康更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肖振宇認為,政府一系列政策調整將引起外貿企業根據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重新洗牌」,將有一批競爭力弱的企業因不能轉型升級而被淘汰。
廣州市外經貿局加工貿易處處長羅坤明認為,外貿企業重新洗牌后,將緩和產銷矛盾,惡性競爭、無序競爭的狀況將得到改善,價格扭曲的狀態也將得到扭轉。
羅坤明同時提醒企業界,要緊密關注中國政府下一步的政策調整。據他了解,商務部正在制訂將環保、能耗、聘用工人、設備水平等指標,納入加工貿易企業經營狀況及生產能力核查範圍的細則。此外,加工限制目錄可能面臨進一步調整。
香港出口商會對27家會員企業進行相關調查,超過80%的受訪製造商表示會受影響。其中,超過90%表示他們需要預留更多的現金作為保證金,周轉上出現困難,也會帶來成本壓力。有50%受影響的製造商表示,會考慮提升產品價格;又有50%受訪者認為,新規定會加重他們的行政工作。
在廣州經營鞋子加工製造的台灣商人莫健生告訴本報,新條例對目前整個鞋業產業鏈的影響還不明顯,他比較擔心的是下一波的政策調整。
他指出,中國政府之前已通過環境保護和社會保險指標,迫使部分企業從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內陸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