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之後的中國外長黃華、吳學謙、錢其琛,都晉陞為副總理,到唐家璇只升任國務委員,比副總理矮了半級。戴秉國是否可以「恢復傳統」成為副總理?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戴秉國在中國制訂對外戰略中還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續前)1997年8月,在中共十五大前夕,在分管黨務、組織的第五號人物、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安排下,戴秉國升任對外聯絡部部長。
曾給江家親戚讓位?
戴秉國主政中聯部期間,中共對外交往取得不少進展,共派出約四百個代表團、組出訪各國,接待了八百多個外國政黨代表團來訪。截至2001年底,有147個國家和地區的418個政黨和組織跟中共建立或恢復聯繫。
然而,2003年3月,他卻被調任外交部擔任常務副部長兼部黨委書記。當了正部長轉任副部長,雖然還是正部級,而且強調是常務副部長,但在中共建政之後正常的人事安排、職務變遷中,卻顯得很突兀。當時有一種傳言,說這是要62歲的戴秉國「讓位」,騰出中聯部長職務,好安排當時54歲的副部長王家瑞——而王家瑞據說是江澤民夫人王冶坪的侄子。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的王家瑞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歷任長春市郵政局副局長、郵電部報刊發行局局長、國家經貿委司長。1995年到山東青島,后擔任市委副書記、市長。2000年調中聯部任副部長。
但「騰位子之說」並沒有得到證實。相反,戴秉國回到國務院外交部系統,地位日益崇隆,職權日益重要。2005年3月,他接替劉華秋,兼任中央外事辦主任。
分析家指出,每當重要和關鍵時候,戴秉國均被委以重任,以中國政府特使身份,就雙邊關係及重要國際問題與外方進行溝通,尋求解決辦法,所處理的都是中國的重大、敏感的外交議題,包括中美高層對話、處理北朝鮮問題、中印邊界糾紛、中日戰略對話……莫不由戴秉國領銜擔綱。
時任外交部長李肇星也很忙碌,但一般都是跟著胡錦濤出訪,要不就是替胡錦濤在會見外賓前先行熱身。戴李之間,誰更可以獨當一面,似乎十分明顯。
外交界有所謂「親蘇派」「親美派」「親日派」的說法,消息人士說,這種說法不確切,不如說「知蘇派」「知美派」「知日派」。戴秉國可以列為「知蘇派」。他長期從事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事務,這使他被選中掌管中聯部提供了條件,因為中聯部主要業務之一,就是面對易幟轉型的前紅色國家中下野或者改組了的原執政黨。而這一段經驗,又為他斡旋北朝鮮核危機打下了良好基礎。據稱北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對唐家璇、李肇星等為首的中國外交部系統很不信任,認為他們過於親美、親日,而對於一直負責黨際交往的戴秉國則有好感,這就讓戴有了施展的空間。他多次以特使身份到平壤訪問,成了胡錦濤和金正日之間的最重要的傳話人。他也曾作為中國政府特使,赴美國勸和促談。
朝核六方會談奠定了戴秉國在中國高層以及外交界的地位。江澤民時代,中國外交的戰略重心是美國,但是到了胡錦濤時代,外交格局做了一定調整,儘管美國仍是中國外交的頭號對象,但是俄羅斯和歐洲的砝碼上升,戴秉國的資歷和經驗的分量也就更為凸顯。因此,雖然他比李肇星僅小一歲,卻可以更上一層樓,成為未來中國外交事務的掌門人。「文革」之後的中國外長黃華、吳學謙、錢其琛,都晉陞為副總理,到唐家璇只升任國務委員,比副總理矮了半級。戴秉國是否可以「恢復傳統」成為副總理?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李肇星突然交棒
李肇星在幹完一屆之前不到一年突然交棒,儘管有他「已經超齡」的解釋,還是讓外交部很多官員感到出乎意外。外交領域一般人對李肇星的看法兩極,有人認為他很有能力,作風開明、舉措大膽,但也有人認為他過於強勢霸道,而且許多舉止十分粗俗,在面對一些不同意見時,經常出言不遜。

多名專家學者撰著的《中共十七大布局》一書問世。(明鏡出版社)
例如,2000年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著名的親台議員傑西•赫姆斯(Jesse Helms)致函時任駐美大使李肇星討論《台灣安全法》,李肇星挖苦說:「連小學生都知道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很多從政者似乎不知道這個事實」。作為中國外交官,堅持本國政府的立場,無可非議,但是不顧外交禮儀,譏諷對方「不如小學生」,未免讓各國外交官側目。美國外交界有人稱他為「紅衛兵型外交官」,有中國留美學生笑稱李肇星是「肇事的剋星」;還有分析家說,李肇星屬於過去的革命時代,而不適應全球化、現代化時代的國家交往的要求。
相形之下,戴秉國就作風靈活多了。他不像一般外交官那樣字斟句酌、講究辭令,而更有學者風度,顯得親切和藹,善於跟各國政要建立互信,長袖善舞,折衝樽俎。
戴秉國其實比李肇星資格更老,在十五屆已是中央委員,李肇星當時是候補中委;戴秉國是外交部黨委書記,外長李肇星反而不是,外長不兼外交部黨委書記,文革以後僅此一例。戴秉國是土家族,也給他晉陞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