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盤點布希對外戰略的資產與負債 布希政府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戰略困難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8-13 11: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日前,中東局勢趨緊,巴以衝突繼續的同時,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凸顯,敘利亞、伊朗和美國均有傾向性表態。伊朗在中東的迴旋餘地不小,這或許是伊朗應對美國打壓的又一次熱身。幾年來,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基調是強硬,雖然一度有所調整但對外姿態看上去並不軟弱,但今天的國際形勢發展卻表明,美國的戰略鏈條和國家安全顯得空前脆弱。難怪<時代周刊>說布希政府的牛仔外交已經提前宣告終結甚或失敗。布希外交失遠大於得。

布希政府6年來的戰略重塑了中東、改變了中東,也最終為中東形勢乃至世界形勢所鉗制、所改變,陷入幾個方面的戰略被動,進退多難。從伊拉克到伊朗到阿富汗,到敘利亞到黎巴嫩,到巴以衝突,再延伸到東亞的朝鮮半島,到拉丁美洲……,「基地」組織,伊朗,朝鮮,為內若拉,敘利亞,以及真主黨,哈馬斯,哪個對手是省油的燈?哪個的智慧容得低估?而且背後有相當的關聯和互動,美國能不頭疼?而事實上,如果美國的對外政策對路的話,當前的種種困境本可避免。解決中東諸多問題的題眼是公正(只能說儘可能)解決巴以問題,但美國目前根本顧不得推動解決巴以問題,而且也絕難作到客觀公正予以解決。

目前布希政府提前2年多陷入戰略被動,被幾個此前並不入眼的對手從各個方面牽著鼻子走,顧此失彼,進退失踞,怎麼不是對外施政綱領的方向性錯誤或失敗?所謂強硬未必是英豪。2002年拿下阿富汗,布希等人何等風光?2003年5月美國初步「拿下」伊拉克之前,布希何等風光?民意支持率何等之高?80%多。為什麼這麼快滑落到30%?從普通民眾到民主黨到共和黨自身,厭倦之聲不絕於耳。而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目前布希政府已經不得不低頭,不得不做出更多的妥協,以換取今後2年多的基本平穩,否則怎麼度過剩餘任期都難交代。當然,類似的人物還有一個「阿扁」,雖然不太具有可比性。

其實,大國的許多所謂戰略利益未必非要通過戰爭手段和單邊政策來獲取。柯林頓執政的8年中,照樣促使中東局勢的保持了總體穩定和基本平衡,對伊拉克實施包圍但不全面打擊;積極斡旋巴以衝突,巴以和平進程取得重要進展和成果;大量獲得中東的廉價石油,伊拉克的石油也沒有阻擋進入美國;與俄羅斯關係沒有現在這樣對立和僵持;與伊朗和朝鮮的關係更有不同,2000年底美國與朝、伊的關係明顯轉暖,甚至已經開始探討關係正常化問題;美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政府財政盈餘數千億美元;美國的軟實力和國際形象高漲......。而今,美國佔領了伊拉克,獲得了中東石油控制權嗎?沒有。強力打壓伊朗,使伊朗核問題尖銳化,中東地區局勢穩定了?伊朗的政權在美國打壓下更迭了?沒有。恐怖主義活動下降了嗎?沒有。相反,前任總統留下的執政基礎和軌跡被徹底打亂和改寫。

2005年下半年以來,俄羅斯對於美國的外交鬥爭力度明顯增強。俄羅斯為什麼敢於對美叫板,底氣越來越足?因為不管是無意或有意的,美國政府幾年來把國際油價提上去了,國際能源價格飆升了,2006年7月14日達到了77美元。眾所周知,俄羅斯具有巨大的能源潛力和石油生產能力,這就是俄羅斯當前最有力的、最現成的能源武器、戰略儲備和外匯儲備。假如說,美國意圖靠油價上升把持國際舞台、打擊一些新興經濟體成長,卻始料未及,客觀上大大加強了美國本屆政府最警惕的對手----俄羅斯的戰略實力,俄羅斯每年凈進帳幾百億美元石油收入,普京的腰桿硬多了,這恐怕是個很主要的背景因素。新保守主義釀造的這些苦酒,只能默默地獨自品嘗,而且其滋味今後幾年恐怕更苦,更不好咽。

當然,長遠看,4-5年內,國際油價大幅下降、回歸到20-30美元是仍然是可能的,前提是2008年後美國總統換屆導致對外政策的全面糾偏和修正。無論美國的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總統上台,美國的對外戰略調整已經勢在必行,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不反思、不調整隻能使美國在戰略困境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只要美國改變單邊霸權戰略和進攻政策,歸於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對外戰略,國際社會的緊張神經得到舒緩,國際石油價格自然也就隨之下跌。事實上,國際石油儲量問題遠不是有些人渲染的那樣嚴重;2000年,國際油價低於20美元,國際油價的飆升,主要因素既不是世界經濟發展太快(年增長率根本沒有那麼快),也不是世界能源馬上就要枯竭了,導致要搶要奪國際能源,而是因為個別大國的肆意操弄和渲染炒作。

布希政府班底中,包括正副總統和國務卿等在內,雖然都是表面很顯赫、很風光、很強硬的角色,但可圈可點的業績不多、敗筆反倒不少,而且今後幾年很難再有更多轉圜餘地以圖更大鬧騰了,所謂動武解決伊朗和朝鮮核問題恐怕只能是美國的一廂情願,2008年之後的美國新總統基本不會追隨這個思路了。幾年來,國際社會不知多少次看到個別大國的強硬表態,國務卿的狠話也不知放過多少次了,但最後都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光打雷不下雨」,目前更是對幾大難題束手無策,面臨多頭滅火的被動僵局。回頭看布希政府2000年以來的執政歷程,真是失遠大於得。剩下的2年多布希帶領下的美國恐怕會更被動,難題會更多。

而冷靜看來,這幾年真正在背後紮實堅韌做大事的、不容忽視的,克服各種阻力苦練軍事基本功的,咬牙堅持提高美國硬實力支撐的,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他的新軍事變革戰略,大大提升了美國軍隊的軟體和硬體水準,美軍的戰略思想、軍事裝備以及軍事機動能力、應變能力,均有里程碑意義的提高。儘管拉氏個性不少,用中國話說是"格硬"得很,且對華並不算那麼友好,但客觀而言,他的工作和功效是布希政府中為數不多的最亮點,他的治軍謀划和成果,相比某些大外交家的外交試驗和紙上談兵而言,實在是顯得真正突出,真正令對手三思而行。我想,這保持了美國依然令世界畏懼的資本,這也才是狐狸背後的真老虎。

在外交政策支撐下,美國的軍事工業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拋開一些主觀評價和輿論譴責,客觀而言,包括伊拉克戰爭在內,美國幾次發動戰爭,擴軍備戰,儘管損害了美國軟實力,犧牲了不少士兵的生命,但賺取了很豐厚的經濟利益。為什麼軍工發展沒有拖累反而刺激經濟發展?一個主要因素是,與前蘇聯和一些國家相比,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的軍工發展模式有其獨到一面,軍事活動沒有成為國家發展的包袱,是因為其軍工發展模式運做吸收了市場法則,國家宏觀軍事規劃與軍民兩用結合,與市場法則調配資源結合,而不是國家一頭直接投資,然後直接干預和介入。這樣就避免了封閉式運作,間接拉動了社會消費與就業,這是戰爭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否則,軍事工業發展就容易變成包袱,拖累經濟發展,這也可以說是美國軍工發展的經驗性一面。當然,不義的戰爭和擴軍終歸有悖於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值得提倡。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是很多元的國家和社會.布希政府與美國不完全划等號,它只是一時的,很快將進入歷史.還要看到,美國的實力沒有受到削弱,尤其是經濟和軍事實力是上升的,發展的.只是軟實力受到很大的損害,但新的接班人利用大量的經濟資源很快會提升軟實力的,所以美國實力沒有傷筋動骨,美國還是真老虎,這也是事實.。楊鴻璽
2006年7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2: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