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明形態是地域的産 完整的地形,容易形成專制集權的帝國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8-12 10: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完整的地形,容易形成專制集權的帝國,例如中國、俄國;破碎的地形,容易造成民主制度的共和國,像是希臘、西歐。地中海地區正是因為缺乏較大的內陸板塊,海上貿易成為必須,結果造成了分權乃至離心的多元格局,不同權力中心之間的衝突和碰撞擦出了火花,所以才出現了文明的飛速進步

宗教是文明興起的要素

  何頻:我們中國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講大國崛起也好,小國崛起也好,都能發現一個最基本的規律:盛久必衰,衰久必盛。我們今天主要想討論一下,歐洲文明也經歷過如此曲折,但畢竟發展出了其他文明沒有能夠發展出的現代文明,其根源究竟何在?相比之下,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強國,但是我們為什麽由盛而衰?中國與歐洲的區別之一是中世紀。一般人都說中世紀是黑暗時期,但是我看過您的一些文章,試圖解釋正是這麽一個黑暗的時期,醞釀了歐洲的現代文明。就像我們中國人,經常把「文化大革命」作為一場災難,但是否正是由於「文革」的災難,才在特殊意義上導致了後來的經濟高速發展,給了中國一個社會復興的動力,也豐富了思想文化?在你的研究看來,中世紀的黑暗醞釀了哪些文明的元素,才造成歐洲的這些小國後來一個一個崛起?

  謝選駿:歐洲史和中國史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歐洲的中世紀特別漫長。一般認為它有將近一千年,從470年代到1490年代;而中國只有300年左右,從310年代到610年代。正因為西方中世紀漫長,所以西方文明比中國的隋唐文明更為新穎。

  何頻:你認為在這些文明興起的元素里,哪幾個是最為關鍵的?宗教是不是最關鍵的?

  謝選駿:宗教是中世紀決定性的因素。不論是在中國那個三百年還是在歐洲那個一千年。在歐洲,基督教是主導性的,但是和宗教同樣重要的是所謂蠻族入侵。在中國則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叫做「五胡亂華」——以鮮卑部落為主的。鮮卑是一個很大的民族,它的故土是鮮卑利亞,也就是現在翻譯的「西伯利亞」,目前被俄國佔領的北亞地區殖民地,面積比現在的中國還大,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鮮卑人不斷往南方入侵,就像後來的蒙古人和滿洲人那樣。他們的壓力造成了東亞地區的民族大遷移,也就是「五胡亂華」。在歐洲史上,類似的作用是由日爾曼人完成的,這就是蠻族入侵造成的小國時代。在這些小國之間,宗教的元素髮揮了巨大作用。

  何頻:宗教是如何發揮其巨大作用的?是否給業已解體的世界一個強有力的精神支柱,使得分裂的人們可以彼此維繫在一起?

  謝選駿:在歐洲,先是羅馬帝國接受基督教為國教,但是過了不到200年,羅馬就被蠻族攻陷,西羅馬帝國就滅亡了。日爾曼蠻族剛剛侵入羅馬帝國時,燒殺搶劫,無所不爲,但是後來接受了基督教,就比較有分寸了。當西羅馬帝國這個世界大國終於解體之後,基督教會就成為社會秩序的基本元素。蠻族的流動性很大,打打殺殺,但教會卻紮根在固定地點,不走的。而且他們是離開城市的,在荒野里建築了教堂和修院,成了新文明的溫床。

文明形態是地域的産物

  何頻:我們在討論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的時候,發現很多類似的東西,畢竟我們都是人類,具有共通的人性;但有些地方東方和西方卻正好是相反的。比如說,在地形上,你就提出了一個「地中海與海中地」的對應。實際上你們當時拍攝《河殤》的時候,就提出了「海洋文明」對「內陸文明」的區別,就在於擴張時期眼界更加開闊,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而中國恰恰相反。你所以提出「海中地」,指出中國的古話「四海之內皆兄弟」,那麽四海之外呢?顯然就不是了。我們把本土叫做「海內」,把世界的其他部分叫做「海外」。那麽你覺得中國與歐洲的這種對地域的文化觀念區別是怎麽形成的?對於東方和西方的文明發展,又有什麽影響?



歐洲衆多城邦林立。缺乏較大的內陸板塊,造成了分權乃至離心的多元格局。(資料圖片)

  謝選駿:地域對文明的影響是基本的影響,就像種族對於文明的影響是基本的影響。例如,地中海周圍的地形是破碎的,這不能不影響到他們的政治現實和思想觀念。地中海南部是北非的海岸地帶,再南就是撒哈拉大沙漠了。撒哈拉沙漠在10000年以前還是不錯的,有大片綠洲,但在最近幾千年已經沙漠化了,沒法住人。因此,在北非要建立強大的帝國是很難的,因為其腹地太小,不足以養活足夠的軍事力量。這也是為什麽埃及最終會被外來征服而無法翻身的原因所在。而早期埃及之所以安全,不僅因爲北非當時比較潮濕,還因爲當時的技術限制使得長途征服還比較困難。

  地中海北部是歐洲,而歐洲本身又是一個半島的連環套:丹麥是半島,挪威和瑞典是半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半島,義大利是半島,希臘則是一堆錯綜複雜的半島,再往裡,小亞細亞半島雖然地理上屬於亞洲,但在文化、歷史、種族上從來都是歐洲的一部分,還有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半島等等。而整個歐洲除俄羅斯東部以外,就是處在波羅的海、北海、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的連環包圍之中的大半島。

  歐洲的地形如此破碎,要從外部入侵是十分困難的,遠的不說,單說最近八百年,滅亡了中國的蒙古入侵,就未能在歐洲得逞(俄羅斯除外);第二次中國又被滿清滅亡,但歐洲聯軍卻再度阻擋了土耳其入侵西歐。設想一下,這兩次無論哪一次攻下了西歐,就不會有什麽現代文明了。換言之,反過來説中國文明也就是這樣被毀的。再遠一點,阿拉伯伊斯蘭教在歐洲也遠遠不如在中國這麽成功。例如,回民是漢人以外中國人數最多的群體。中國這麽容易遭受侵略,就是因為地形太完整。同時,完整的地形也容易形成專制集權的帝國,像中國;破碎的地形容易造成民主制度的共和國,像是希臘。至於美國,主要是從破碎分裂的英倫三島移植過來的,你看一個小小的不列顛島,還分成三個國家,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而英格蘭內部又有許許多多的封建領地,這樣才便於形成民主制度。

  地中海周圍如此破碎,很難形成一個中心,所以最自然地就是圍繞地中海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格局。地中海作為內陸海也提供了這個可能性。怎麽說呢?因為內陸海比較風平浪靜,不會像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那麽波濤洶湧;很容易形成穩定的海上交通。所以航海文明在那裡發展壯大和人類在東非裂谷發展壯大,同樣有其地域上的條件,是很難重複的。

  何頻:所以歐洲人比較容易走向大海,因為他們面對的只是地中海。這樣就幫助他們完成了早期的訓練。

  謝選駿:對。地中海性質上也就是一個大湖,後來在羅馬時期就被叫做「羅馬湖」。圍繞地中海,形成了古代歷史上一系列重要文明:埃及、克里特、赫梯、希臘、腓尼基、以色列以及影響世界最大的現代西方文明,也是起源於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而這兩個地點,正好是伊斯蘭教入侵的主要點。甚至連兩河流域、波斯、阿拉伯世界的發展,也和地中海息息相關。相比之下,中國就完全不一樣了。中國周圍的大海出了渤海都是汪洋大海,完全缺乏愛琴海那樣的美麗寧靜,其令人恐懼多於令人神往。雖然有人說過,中國沿海和西伯利亞的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琉球、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構成一個「亞洲地中海」,但這不過是個類比,在文明史上沒有相應的意義。因為中國以外的海島鏈不能和中國一起構成一個對等的交流。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8: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