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2007年第30期尚春香/近來,幾乎所有國家都感受到了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就連聯合國都憂「無米之炊」。這種趨勢引發了各國政府的深切擔憂,因為這不僅關係到本國的通貨膨脹率,更影響著每個國民的生活。而對貧窮國家來說更是影響巨大,「那裡的居民可能將買不起食品」。
食品漲價風襲全球
最近三年,阿根廷物價每年上漲都超過10%,其中食品價格的漲幅更是令人驚嘆。在當地超市,一個不到1斤的白蘿蔔標價高達3美元。其他常吃的蔬菜也比三年前至少漲了1倍。肉類價格的漲幅更是驚人。阿根廷被稱為「牛背上的國家」,全國肉牛數量是總人口的1.5倍,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費70公斤純瘦牛肉。為了抑制肉價,阿政府試圖採取強制手段,但牧場主們聯合起來實施了「農業罷工」。自此,阿根廷人的餐桌上牛肉少了,市場上能買到的牛肉,質量也比以前明顯下降。而當地餐館的菜價更是隔一兩個月就漲一次,就連麥當勞的價格也上調了好幾次。
在北美,食品價格自今年以來也一個勁兒地飆升。在加拿大超市,大米、麵粉的價格上升了約15%,麵包店裡的各色點心也早被老闆換了新的標籤。在美國,食品價格2006年全年上漲了約2.1%,可今年到目前為止就已上漲6.7%。按照這一速度,今年美國食品價格增幅將創下自198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英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今年四月份,食品價格漲幅達到了6%,是4年以來最高的。同樣的錢,一年前在法國能買兩根長棍麵包,現在只能買一根了。 兩年前的俄羅斯,花1,000盧布(1元人民幣約合3.3盧布),便能買到兩口之家一周的食物,如今要花2,600~3,000盧布才能買到一周的食物。進入7月份以來,俄羅斯居民再次面臨物價飛漲的考驗,而這次漲價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麵包,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安。聖彼德堡城市發展委員會副主席拉科夫表示,為了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正常生活,該市已準備恢復憑票供應麵包制度,同時市政府還制定計劃為那些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提供麵包補貼。目前,聖彼德堡商店裡的麵包價格已上漲了20%,一個普通長麵包的價格達到了15~17盧布。另外,由於糧食價格上漲,該市的肉蛋價格也隨之上漲了20%,讓老百姓叫苦不迭。
在亞洲,豬肉價格的快速上漲讓中國人深切感受到了「全球化」背後的「寒意」,雖然國家一再拿出措施加以調控,但人們還是親身感受到了肉價的「厲害」。糧食以及其他副食品的價格也未能倖免。在印度,食品價格年度漲幅已經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最高點,超過了10%。
世界糧食計劃署為查德、烏干達、衣索比亞等國居民提供糧食。2006年,該機構花費約6億美元購買糧食。如今,全球範圍內糧食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在非洲和其他地區抗擊飢荒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稱,由於面臨「無米之炊」,將無法按照過去五年中任何一年的預算,繼續為其幫助的9000萬人提供糧食。除非捐贈國增加援助資金。
價格上漲原因不同
2006年,美國小麥出口價每噸上漲50多美元,全年漲幅31%;玉米出口價每噸上漲60多美元,漲幅7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價格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持續走高,今年上半年達到近十年來最高點。
經濟學家認為,生物燃料產業不斷發展、氣候變化以及富裕起來的發展中國家居民要求獲得更多高蛋白食品,是如今全球食品漲價的主要原因。不過在不同國家,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也不相同。
從某種角度來說,目前的糧價上漲並不完全是壞事,它意味著經濟復甦,消費者收入增加,對食品的需求增加。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4月公布的一份有關發展中國家收入增加的分析報告預言:人們的收入增加會導致植物油、肉類和乳製品消耗量大增。世界銀行的報告說,由於經濟發展,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糧食消費增長了17%,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糧食消費增長了25%。全球經濟復甦是導致食品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的長期原因。
生物燃料消耗大量糧食。由於油價高漲,生物燃料備受青睞,許多國家都開始建設以玉米製造燃料乙醇之類的項目,這是玉米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在美國,生物燃料市場的擴張才是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元兇」。美國生物燃料需求不斷擴大導致玉米價格飛漲,刺激了美國零售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揚。據測,由於飼料價格上漲,肉、蛋、奶的零售價也將持續走高。美國總統布希日前已簽署了一份命令,要求聯邦政府起草規章制度,減少美國汽車的汽油消耗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再加上國際油價沒有回落的跡象,這又進一步拉動生物燃料的市場需求,刺激食品價格上漲。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玉米現貨平均價比上年同期增長86%。
在俄羅斯,人們認為是轉基因食品的流行引發了食品價格的上漲。食品零售商表示,目前俄羅斯境內市場上帶有「非轉基因食品」標籤的產品,售價要比其他產品高0.5~15%。
對於阿根廷而言,食品價格的上漲主要歸結於國際因素。近年來全球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揚,導致南美洲土地價格迅速上升。而不斷漲價的能源也使農產品成本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南美許多農場主還放棄傳統農產品的種植,把土地投入到大豆等出口產品的種植上,這也提高了其國內農產品的價格。
和許多國家不同,加拿大的食品漲價是糧油米面之類漲得多,水果蔬菜漲得少甚至不漲反跌。這是因為加元近來堅挺,對美元匯率更創下新高,無形中使那些依賴美國供應的水果、蔬菜價格成本下跌,反倒是加拿大本土出產的糧油產品價格一路狂升。
平抑糧價並非易事
經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07年世界糧食產量將超過2005年的20.51億噸的最高水準,創造20.82億噸新的歷史紀錄,比2006年增加4.365。但是,現在還很難判斷這是否能平抑糧價。美國等許多國家並沒有對用糧食生產能源進行限制,生物燃料對糧食的需求將繼續擴張。如果生物燃料生產效率得不到革命性提高的話,它將繼續對糧價形成壓力。
同時,化肥和能源的價格居高不下,可能使糧食生產的成本上升,減少產量和供給。在過去五年中,化肥、能源價格都增長到高於糧食價格飛漲的1994年~1996年的水平。當時,由於糧食庫存低,化肥價格高,而經濟發展又導致糧食需求增加,玉米和小麥價格翻了一番,大米價格上漲了一半,現在的情況與那時類似。
此外,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乾旱、洪澇、農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也影響著食品供應。在美國一些地區,肉類價格提高了15%,部份原因就是旱災導致牲畜出欄率降低。在農業大州加利福尼亞,2006年的反常炎熱使農業蒙受很大損失。同時由於全球變暖使氣溫上升、山區積雪消融過快影響地區水源,農業在今後幾十年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