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萊集團(Barclays PlC)面向中國募集資金的舉動反映出全球資本流向正在經歷一次重要轉變。
中國政府控股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計劃投資少則30.4億美元、多則135億美元參股巴克萊,這可能成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投資案。此外,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 Pte. Ltd.)也將出資49.7億美元參股巴克萊,這兩筆注資將增加巴克萊成功競購荷蘭銀行控股公司(ABN AMRO Holding NV)的勝算。
這一參股巴克萊的交易如得以完成,它將不僅成為中國在國際商業活動中扮演愈加重要角色的最有力印證,還將進一步呈現全球財富的最新流向,即資金越來越多地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流向西方發達國家。就在兩個月前,中國政府同意將3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投資於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當時正值這家美國私人資本巨頭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前夕。
從巴克萊及百仕通事件可以看出一種新動向:中國正在入股西方企業。而如果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巴克萊的交易順利達成,前者將成為這家英國最大銀行之一的頭號股東,從而得以參與其戰略決策。
從更廣層面看,上述交易標誌著全球資本流向近年出現的一個新變化:新興市場的企業已把投資 角伸向了歐美。他們通過收購交易大大增強了自身實力,並為全球併購交易市場注入了活力。
滙豐(HSBC)投資銀行業務前負責人、現為百仕通併購顧問業務負責人的杜紹基(John Studzinski)表示,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資金由新興市場流向成熟市場;想想財富的創造地在哪兒,我認為這 趨勢十分符合邏輯。此次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顧問服務的正是杜紹基目前所效力的部門。
巴克萊在荷蘭銀行競購之爭中可謂棋逢對手,一家由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牽頭的歐洲銀行財團提出的收購報價高於巴克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渴求資金的巴克萊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無論誰在競購中勝出,都將創造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銀行收購案。
就在歐洲銀行財團緊鑼密鼓地為收購而努力時,巴克萊也不甘示弱,於今年5、6月份向國家開發銀行和淡馬錫表達了自己的合作意願。5月29日,歐洲銀行財團向荷銀開出了723.7億歐元(合1,000.7億美元)的買單。當時巴克萊首席執行長約翰•瓦利(John Varley)已指派Barclays Capital的聯席總裁傑瑞•密斯耶(Jerry del Missier)和巴克萊亞太區主席莫禮仕(Robert Morrice)前往亞洲尋找潛在投資者。
密斯耶表示,巴克萊曾有很多選擇,但之所以最終選擇亞洲是因為看中了它的市場規模和經濟增長速度。
他說,這不僅僅是注資,它是一種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其實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供挑選,比如對沖基金或世界其他地區的投資機構,它們的表現同樣出色,但我們真正看重的是尋找合作夥伴。
接受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注資后,巴克萊將把其收購報價提高41億歐元,至688.9億歐元。它表示,新提議不僅包括248億歐元的現金,還高於此前的出價。
如果所有交易全部完成、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共向巴克萊投資135億美元,那麼其規模將超過中國企業或機構進行的任何一筆海外交易。目前這類交易的最大手筆發生在2005年10月,當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同意以4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PetroKazakhstan Inc.。此外,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td.)曾打算斥資185億美元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但此計劃因涉嫌取得後者的控股權而招徠了美國的政治壓力,交易最終告吹。
除了向淡馬錫出售股份外,巴克萊也在向新加坡政府下屬的另一家投資公司尋求合作,後者目前已在另外九家銀行及金融機構中持有股份,它們多數位於亞洲。
擁有850億美元資產的淡馬錫去年成為了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的第一大股東,此前它從一個拯救過渣打銀行的家族手中收購了該行11.55%的股權,當時這筆交易的估值為23.2億英鎊(47.7億美元)。渣打銀行(其大部分資產位於亞洲)表示,歡迎淡馬錫成為公司的長期投資者。除渣打銀行外,淡馬錫還參股了兩家印尼銀行和新加坡最大的一家銀行,印度、韓國和中國也有它的資產。
淡馬錫入股巴克萊的計劃或許有利於穩定後者的股價,因為這相當於為銀行引入了一位大型長期投資者。如果巴克萊成功購得荷銀,淡馬錫也許會為巴克萊提供一些戰略機會,促使渣打銀行等淡馬錫持有大量股權的銀行與荷銀亞洲業務達成合作協議。巴克萊可能會宣布一系列計劃,以加快產生或是增加收購荷銀所帶來的協同效應。
即便巴克萊競購失敗,它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新型商業關係也會給它帶來一些變化,而且它仍將獲得30億美元的投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主營業務是向中國國有企業發放貸款,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企都擁有規模龐大的海外業務。這樣一來,國家開發銀行在面對與日俱增的中國客戶時就有可能把那些它因太過複雜而無力提供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轉交給巴克萊去完成,如資產管理服務等。巴克萊正計劃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金屬進口國之一開展金屬價格對沖業務。另外,隨著中國企業開始向南非等地擴張,巴克萊也希望拿到與之相關的銀行業務。
事實上,巴克萊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早已存在合作關係,只是合作面較窄。最初,Barclays Capital的高層管理人員向其副董事長韋德潁爵士(Sir David Wright)尋求幫助,希望這位前英國外交官能牽線搭橋,幫忙敲開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合作的大門。6月中旬,瓦利前往北京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進行了會晤。
經過五個星期的周密準備,巴克萊的高層管理人員於倫敦時間周一早上5點在倫敦總部聚集一堂,與身處北京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合作夥伴們互致祝賀。據活動參與者透露,陳元稱這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一個「歷史性時刻」。
除了扮演政策工具的傳統角色之外,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一直為開展更多的商業銀行業務而努力。與巴克萊的這筆交易有助於加快這一轉變的步伐。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希望通過這筆交易在一些新型銀行服務上獲得更多專業知識。巴克萊將為該行的員工提供培訓。
對於記者的置評要求,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表示可參閱其通過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Xinhua news agency)發布的聲明。
此次交易的參與者都非常清楚中海石油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計劃因政治阻力而流產的先例。為了確保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不會重蹈覆轍,百仕通已與英國新任財政大臣阿利斯泰爾•達林(Alistair Darling)、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主席凱勒姆•麥卡錫爵士(Sir Callum McCarthy)等諸多英國高層官員就此交易進行過溝通。百仕通的杜紹基表示,這些英國官員認為這個交易是對英國金融行業充滿信心的體現,而不是一種威脅。
前香港財政司司長、百仕通私人資本運營業務大中國區主席梁錦松(Antony Leung)則負責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日常聯絡。
與巴克萊的這筆交易讓這個龐大卻基本未受到外界關注的中國金融機構登上了國際舞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政策性銀行,其主要使命是為中國政府的政策性項目提供貸款支持。它的主要業務是向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貸款。
不過,在陳元的帶領下,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運營逐步向商業銀行靠攏,而且其走向國際的日程表也不斷得到充實。該行的國際顧問委員會不乏全球金融領域的重量級人物,如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的前董事長莫里斯•漢克•格林伯格(Maurice 'Hank' Greenberg),以及前英國央行行長愛德華•喬治爵士(Sir Edward George)等。
現年62歲的陳元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陳雲的兒子。陳元畢業於享譽中外的清華大學,並在中國央行任職多年,他於1998年接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陳元利用他的學識及政治影響力將國家開發銀行建設成了一個盈利能力遠超大多數其他政策性銀行的金融機構。2006年,該行實現凈利潤人民幣276.5億元(約合36.5億美元),資產回報率為1.19%,權益收益率17%,它的盈利水平甚至高於中國的一些商業銀行。此外,截至6月底,該行的不良資產比率僅為0.68%,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旗下JPMorgan Chase International的總裁安德魯•科羅克特(Andrew Crockett)說,陳元擁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對金融行業有深入的理解,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領導人。科羅克特也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成員。
陳元還推動國家開發銀行逐步走上國際舞台。該行2006年年度報告中也談到了在這方面的努力:為了響應國家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也廣泛參與了各種國際合作項目。
截至去年年底,國家開發銀行的總資產約為3,060億美元,其中約有2,675億美元(佔總資產的85%)是向中國國有企業及其他借貸方發放的貸款。在所有貸款中,約有296億美元是外幣貸款,這部分業務的主要客戶是擁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
根據巴克萊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交易條款,後者最初將購買至多22億歐元的巴克萊新股,占巴克萊集團總股本的3.1%;如果巴克萊成功競購到荷蘭銀行並獲得監管部門批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還將追加購買高達76億歐元的巴克萊集團股票,使它在股本擴大后巴克萊集團的持股比例上升至8%,一舉成為這家英國銀行的最大股東。
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擁有66億美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該行將通過在中國國內市場發行債券為巴克萊交易籌集資金。
在中國債券市場上所享受的特權是中國政府對國家開發銀行最主要的支持手段。該行主要通過發行人民幣及外幣債券來為其貸款籌集資金,而不是吸收存款,它還是中國債券市場上多種新型債券的首家發行機構。截至2006年年底,這家中國最大、發債頻率最高的金融機構的債務餘額為1.9萬億元。
巴克萊的首席執行長瓦利以及公司總裁羅伯特•戴孟德(Robert Diamond Jr.)表示,巴克萊已經看到數個潛在的收入增長機會。考慮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對金屬等商品飛速增長的需求,這家英國銀行計劃在對沖商品定價方面發揮其專長。
戴孟德說,我們計劃在中國市場上創造一個舉足輕重的頂尖市場參與者,為客戶提供商品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