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留學熱到歸國潮 人才流動的無形貢獻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7-23 21: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報告得出的結論之一是:「國際遷徙最大的負效應是人才流失,中國亦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然而,有學者反駁說,人才流動全球化是今後的方向,人才流動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寶貴的國際經驗,這種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報告:最大的負效應是人才流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報告說,中國向海外移民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目前的海外移民人數已經達到3500萬人,被認為是國際上最大的移民群體,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是他們最主要的聚集地。

報告說,20世紀最後10年,共有46萬來自大陸的中國人在美國定居,使在美中國大陸移民數量增長了一倍。2000年到2005年,美國更是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移民潮,35.5萬中國人移居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報告指出,國際遷移有好處也有壞處,其中最大的負效應是人才流失。報告說,改革開放后的移民中,留學人員、知識型人才佔了很大比例。據估計,在海外的中國大陸專業人才超過30萬,這些由中國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養出來的人才,在科、教、研領域,特別是能夠創造高附加值的知識經濟領域為移居國工作,對急需發展人才的中國無疑是一種損失。

*人才流動的無形貢獻*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對這一結論提出了異議。他說,中國要崛起,就需要積累國際經驗,開放和流動的人才市場,恰恰是這種經驗的來源,這種貢獻是不能量化的。

鄭永年說:「大家光是看到多少人才跑到美國去了,跑到英國、跑到歐洲去了,沒有想到通過人才的流動中國所學到的東西,這些是無形的,並且是非常關鍵的一些經驗。早期流出去比較多,現在向迴流。我們也不能光看迴流的人數,認為迴流多了損失就少了,出來多了損失就多了,不能機械地從數字上來算這個東西。」

*從留學熱到歸國潮*

據統計,2004年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5萬人,達到了海歸熱的高潮。媒體紛紛把這描述為從「美國夢」到「歸國潮」;美國從「終點站」變成了「中轉站」。

鄭永年教授認為,現在的留學生跟八、九十年代的留學生相比,留學心態確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飛速發展對海外學子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鄭永年說:「從經濟發展的速度來說,從創新的角度來說,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機會比其它很多國家都要大得多,很多人的個人理想是要去創新發展,中國的機會就很多。搞社會科學的也是一樣,中國正處於一個大的轉型,中國做為一個社會科學的實驗室,什麼都在發展變化,經濟上的、社會上的、政治上的,都在變化,都讓大家感到非常興奮。」

*超國界人才流動大勢所趨*

鄭永年教授補充說,很多在海外事業有成的人,因為科研條件優越、孩子的教育問題等各種因素,無法成為海龜一族,但即使是這些人才,也會利用寒、暑假等機會跟中國國內機構進行教學、交流和共同研究等合作。他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超越國界的人才流動是大勢所趨。

鄭永年說:「隨著全球化,這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不僅中國是這樣,其他國家也是這樣。人才流動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你不見得一個人要在一個國家工作一輩子,可能同時可以跟各個國家保持多種聯繫,特別是搞學術的,沒有邊界。世界上的經濟體,從人才市場來說,人才市場開發的經濟體,社會的發展遠遠要好於人才市場封閉的經濟體。」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0: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