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證券交易印花稅率上調至3‰后,A股市場風雲突變,出現連續暴跌---截至昨日,滬市跌幅超過16%,深市跌去12%。而個股更是慘不忍睹,被腰斬的個股超過100隻,跌幅超過30%的達到近700隻。
市場人士認為,6月份政策的密集轟炸,是股市動蕩的主因。從利息稅減免、發行1.55萬億特別國債、QDII可投資港股,再到近期的紅籌股回歸,凡此種種無不牽動股民的神經……
A股今年IPO將破4000億元
內地股指走高、加上政府鼓勵,今年A股市場新股發行有望創出新高。據普華永道預測,今年內地股市的新股發行籌資總額有望達到4000億元,A股有望成為今年全球股票發行的主要中心。
上半年IPO1600億元
普華永道合伙人孫寶源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經過初步統計,預計今年通過上海和深圳A股上市的中國企業籌資總額將達到4000億元(約合520億美元),高於該機構今年1月份預測的2000億元,也將超過去年香港、倫敦、紐約的IPO融資額。
去年全年,受股改基本成功等因素影響,A股市場IPO總額已經達到歷史高峰,約為1300多億元,但當年香港新股融資額達到410億美元,倫敦為390億美元,紐約為290億美元,均超過A股的IPO總額。
不過今年上半年,A股的IPO總額已經超越去年總額,達到1600多億元。不過大藍籌成了主要受益者,如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交通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遠洋,中信銀行,這些大盤股IPO總額達到1368億元,占上半年IPO總額約85%。
普華永道認為,A股上市浪潮的推動因素是,內地企業急於從不斷飆升的股市帶來的高估值中受益。過去18個月,上證指數已上漲兩倍。市場分析師認為,內地監管部門加大新股供應量,以避免資產泡沫,也是今年A股新股發行飆升的重要原因。
下半年紅籌股大回歸
目前,有關在香港上市的紅籌股回歸A股的法律、政策及技術等方面障礙已基本消除,大型紅籌股、H股的回歸將帶動下半年IPO的井噴,並成為下半年IPO的最大部分。
萬國評測分析師周戎表示,"下半年新股發行,一定會以中移動、中海油等股回歸為主,這些紅籌股(H股)如果市場定位合適,將會得到資金的肯定。"
目前,建設銀行(0939.HK)、中國石油(0857.HK)、中國神華(1088.HK)等大型國企已經宣布了發行A股、回歸內地的計劃。此外,中移動(0941.HK)、中海油(0883.HK)、中銀香港(2388.HK)和中國網通(0906.HK)等多家公司也正計劃回歸內地。周戎表示,從長期來看,大型國企的回歸,對A股市場是一個重大利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比較完善,運作比較規範,它們的回歸有助於帶給內地上市公司先進的管理經驗,從而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總體質量。
資金面壓力明顯
不過,周戎也表示,新股的發行將對短期的行情造成一定的壓力。"從長遠來看,加快新股上市將是未來趨勢。但是近期股市處於下跌過程中,新股IPO的加快,對市場融資要求比較大,會對市場產生較大的壓力。"
事實上,通過分析下半年資金供給和需求,股市資金方面的壓力不容輕視。根據相關統計,隨著交易費用的上升,6月份,A股市場存量資金凈減少了100億元。這是自去年9月份存量資金下降100億元以來的首次下降。截至6月29日,滬深市場資金存量約為10060億元。
此前國泰君安曾發布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的存量資金或在1年後基本耗盡。首先,按照每日2000億元成交計算,一年的交易成本減少超過5000億元;未來12個月,紅籌回歸、商業銀行發行、一些公司的公開增發等,融資額在2500億元以上;而可以減持的"大小非"按5月30日的市價計算,約1.03萬億元,假設未來12個月減持比例在15%左右,大約消耗資金1500億元。也就是說,單純看流出,目前市場存量的保證金餘額,13-14個月後基本耗盡。而資金的進項,主要是新增開戶和基金凈申購,以目前的狀況看,這兩項主要資金來源的增速都在下降。
QDII短期市場影響有限
繼商業銀行之後,基金券商將可以申請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資格,而投資者也可以通過購買基金等產品間接投資海外市場,這一消息被認為是近日股市連續大幅下挫重大"利空"之一。但業內人士普遍表示,至少從短期看,QDII對市場的影響不大。
初期規模不會太大
按證監會規定,券商開展QDII業務的資格是凈資本不少於8億元人民幣,凈資本與凈資產比例不低於70%,經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業務達1年以上。據中金公司研究人士分析,目前全國108家證券公司中符合QDII業務資格的,有廣發、光大、中信、中金等9家創新類證券公司。
另外,申請QDII業務的基金公司要求凈資產不少於2億元人民幣,經營基金管理業務達2年以上,在最近一個季度末資產管理規模不少於2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匯資產。根據此要求,目前國內57家基金公司中有華安、南方等近20家基金公司符合申請QDII業務資格要求。
"根據規定,基金、券商QDII業務要由國內託管行託管,但目前國內銀行尚未建立起全球託管體系,這限制了基金、券商大規模開展QDII業務。"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他認為,最初可行的模式是先與國際投行合作,共同開展託管業務。
短期影響屬心理層面
"中長期來看,QDII將分流國內市場的資金,對A股市場影響偏負面。尤其在目前A股平均市盈率相對H股平均估值高出近90%的情況下,QDII制度的放寬難免會加大投資者對A股估值過高的憂慮。"平安證券分析師李先明認為。
但他表示,短期而言,較高的准入門檻和不同市場預期回報的差異,使得QDII對A股市場的資金的實質性分流作用,較為有限。其對A股市場的影響,更多屬心理層面。而且在目前人民幣持續升值以及A股市場依然表現活躍的大背景下,境內投資者選擇投資境外資本市場,將會面臨較大的匯兌損失,無形中提高了投資境外市場的機會成本。以目前人民幣年均升值約5%計算,除非投資境外資本市場能夠獲得超過10%的較為確定的收益,否則投資者選擇投資境外市場的意願將大大降低。
反應過激大可不必
國泰君安研究報告也認為,QDII並不會對A股產生太大影響。
該報告認為,對於缺少準備的內地機構投資者來說,其投資目標只能選擇內地在香港上市的企業,這包括三個類型,第一個類型是大盤藍籌股,但是在目前點位想獲取超額收益,指望達到A股的價格恐怕不現實。而相對國際其他市場,它們現在也並不便宜,內地機構是無法主導這些企業定價權的。第二個類型是中小型消費類股票,海外和香港投資者認可這些股票,但是目前這些股票的估值也並不便宜。第三類型是中小型其他股票,比如技術、工業與製造類,這個類型很多,估值便宜。但是或許內地機構投資者並不主要看重這個,而是單純朝著消滅大盤股的價差去配置在香港上市的大盤藍籌股。所以,總體看,QDII出海目前的投資選擇比較有限。
"在人民幣加速升值、境外市場投資收益率偏低和匯率風險等諸多因素影響下,QDII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並不強。目前,QFII流入A股市場的是實實在在的外資,而通過QDII流向境外市場的,並不一定全部是A股市場的資金,銀行QDII募集到的更多的是尚未進入股市的儲蓄資金。所以,市場目前大可不必對QDII的市場影響反應過激。"光大證券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