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著全球60多個國家的440多家銀行、證券、保險等各種金融機構,被譽為「香港華爾街」的中環一帶,每天早晨6時30分開始就已忙碌不堪。交易廣場、IFC(國際金融中心)等大型商務樓被沒有系領帶而輕裝上陣的國際金融人急匆匆的腳步聲響徹整個大廈。全球投資銀行瑞銀集團亞洲股票銷售部主管理事邁克-陳也是其中之一。他每天上午7時許,早早來到入住世界第八高樓國際金融中心Ⅱ座52層的辦公室。從海外發來的要件會通過黑莓終端(兼備郵件、上網及個人日程管理功能的攜帶型複合通訊終端機)進行24小時的聯絡。然而,作為來到辦公室的首要事情,就是迅速閱覽整晚收到的100多封郵件和分析報告等。
香港投資銀行理事的一天
上午7時30分許,與30~40名交易人、中介人、分析師等進行網上視頻會議。是為了討論當天的行情、營銷戰略及構思。這樣的會議每天一直到香港時間下午4點泰國股市收盤為止,將召開4~5次。
上午8時20分許,韓國、日本、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股市依次開盤,桌上的電話機和黑莓終端幾乎打爆了。邁克說:「大概每周4次午餐都要在辦公室里用三明治來填飽肚子。」他所領導的瑞銀集團亞洲股票銷售部員工人數從三年前的150人增加到了如今的300人。這種情景是高盛集團、美林證券及摩根斯坦利等在香港落腳的全球化金融機構的共通現象。
美林證券亞太調查本部長金獻洙說:「隨著併購及公開新企業等業務劇增,常駐香港的員工人數與三年前相比增加了40%左右。」這些僅僅是喜迎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謳歌香港的繁榮、騰飛的香港經濟的一個側面而已。
復活的香港金融潛力

" border="0">
香港的「經濟實力」在金融領域更為明顯。儘管以13億大陸人口為後盾的滬市最近連破記錄一路攀升,其13.97萬億港元的股市總額還是難敵人口只有700萬的香港(股市總額16萬億港元)。
香港股市藉助去年中國工商銀行成功上市等為跳板,壓倒倫敦和紐約股市,首次公開發行(IPO)躍居世界第一,顯示出強大氣勢。
不僅如此。聯合國《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香港2005年引進的外資(FDI)達359億美元,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大陸,排名第二。香港的失業率按今年3月末為準是4.3%,這是8年零6個月以來的最低點。以香港大學為首的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接近100%。最近三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是7.6%,不禁讓人聯想起80年代亞洲四小龍創造的「高度增長時代」的輝煌。
最近,時事周刊《時代周刊》對此表示:「我們的姐妹雜誌《財富》1997年登出的『香港從此死掉了』這句已被證實是錯誤的,香港現在比任何時候都充滿活力。」承認了過去的錯誤判斷。
香港與中國的幸福同居
專家們分析說,香港能夠再次繁榮成為「亞洲第一金融中心兼亞洲的世界級城市」,原因在於同中國的「幸福同居」關係。2001年在單一國家中,中國成了香港的最大投資國,直到2005年末,中國共向香港投資1620億美元。去年赴港的遊客總數為2500萬人次,其中中國大陸遊客達1360萬人次,這對香港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個數字是1997年(237萬人次)的5.7倍。
連年深受財政逆差之苦的香港政府在2005年宣布了財政順差,今年還決定把公務員工資提高4%也是緣於上述背景,而上一次提高公務員工資已經是10年前的事了。1997年房地產價格曾一度暴跌到40%,如今恢復到90%。
不過,邁向回歸20周年、30周年的香港經濟,其前景也不只是晴空萬里。與紐約、倫敦、上海等大城市相比,香港城市規模太小,而且中國大城市的迅猛發展也可能令香港淪為邊緣城市。包括集裝箱裝卸量,香港的物流中心地位已經受上海和深圳的影響,下降了很多。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總裁任志剛說:「若停滯不前,香港就沒有未來。面向龐大的中國市場及客戶,香港的金融機構應大膽走進去,尋求積極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