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欲在東歐的捷克以及波蘭拓展導彈防禦體系計劃,激怒了俄羅斯,俄國以導彈演習作為反應,普京甚至發出怒吼,聲稱要把戰略導彈的彈頭直指西歐。為何在冷戰結束十幾年後,普京會做出如此火爆的姿態呢?在此筆者作一分析。
美國推行導彈防禦體系,從表面上來看是出於自身以及和盟友之間的防衛的需要,與他國無關。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破壞了國際戰略平衡。
按照冷戰基礎架構的威懾理論來說,兩個集團之間,進攻能力以及防衛能力大體相當,這樣促使對方都不敢輕舉妄動,從而達到和平的狀態。美蘇展開的若干次裁軍談判大體上都是按照這一原則安排的。如果其中一方進攻或是防禦能力加強了,都會破壞這一平衡,從而引起對方的恐懼,促使軍備競賽的開展。
同時,獲得優勢的一方自恃有更強的能力防止自己受損,從而具有更大冒險行動的意識。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雙方都有意識地保持著這樣的平衡。自從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國際上維繫大國地位的標誌,就是在於它的戰略核武庫。只有在這一點上,還能使俄國回憶起和美國平起平坐的時光,讓今天的俄羅斯人感覺自己還像個超級大國,是世界的一極。
如今美國發展導彈防禦體系,通過加強自身的防衛能力,來鞏固冷戰後戰略前沿擴張的成果。美國自恃財力富足,而俄羅斯又沒有財力充分發展尖端防衛體系。美國這時候發展防禦能力,欲打破平衡,取得對俄羅斯的戰略優勢。俄羅斯自然不願意喪失優勢,所以要進行軍事演習,發表強硬言論,直接指出美國企圖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的事實。
自戈巴喬夫時代開始,前蘇聯和俄羅斯都在戰略態勢上不斷被打壓。俄羅斯如果不強硬表態,那麼戰略空間的損失就會更大。汲取了蘇聯時代以來的教訓,俄羅斯明白每一個讓步都會給對手進一步擠壓空間的機會。而每一次戰略上的讓步,都得不償失。最早,蘇聯相對主動地從東歐撤出,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而戰略對手並沒有要止步的意圖。
同時,俄羅斯對北約的容忍,從實際效果看只會使俄羅斯國際地位降低。雖然俄羅斯要防止北約擴張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俄羅斯從90年代後半期就不斷抗議北約東擴,但收效甚微。不過,這對復興俄羅斯的國際聲望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起碼在國際上發出了聲音。
現在俄羅斯政府更明白,只有以實際手段讓西邊的鄰居感到害怕,才有可能達到遏制的效果。所以俄羅斯政府試射導彈,同時針鋒相對地指出要把彈頭直指西部。
俄羅斯之所以那麼嚴厲的對待北約的東擴,也是事先做了一個戰術衡量。
目前美國的首要直接威脅是恐怖主義,最直接令美國心煩的則是伊朗以及朝鮮等國家。俄羅斯既然並不想真的直接和美國對抗,伊朗等國就成了俄羅斯戰略上的擋箭牌。目前美國在國際上與俄羅斯還是以尋求合作為多。即使伊朗和朝鮮言辭再激烈,行為再乖張,目前並未遭到美國實際報復,所受到的懲罰也不多。
其實,伊朗朝鮮這兩個國家在言論上的激烈遠遠超過俄羅斯,即使普京這次的言辭再激烈,相比伊朗、朝鮮而言還是比較和緩的。所以,俄羅斯這種激烈反應,不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後果,反而還有可能從中獲益。
·作者是莫斯科大學世界政治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