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高考給中國帶來什麼?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6-16 21: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高考30年」,這個充滿鄉愁的字眼在中國媒體頻頻露面,讓「改變了命運的人」惆悵萬端。且不說那些步出文革步入大學的「老三屆」幾乎人人都是傳奇,就連我等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跨過獨木橋進入大學的「後來者」,提起高考總有無限感慨。「高考30年」,是一個值得紀念同時也值得反思的話題。

  恢復高考制度,從某種角度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鑼鼓。對知識的渴求,對真理的探索,對人類文明的洞見,撞開了僵化的體制,摒棄了奴才心態,開啟出80年代一波又一波思想潮流,耕犁出90年代一層又一層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導引出21世紀的科學發展觀。

  這一系列改變中國面貌的力量,不是來自大學,而是因高考而輻射出的對科學和人文的尊重,以及由此聚合的追真問實、獨立思考、放眼全球的探索和革新。

  高考帶給中國的還有「考試超越了教育」,掀動起繁榮的「考試產業」。大學在產業化的道路上越來越有企業的特徵,而少了許多教育機構的色彩。「知識改變命運」的旗幟下很多人跳出「農門」,獲得進入白領階層的入場券,但同時也深刻改變了青少年的命運。

開啟科學發展新時代

  1977年,筆者還是青藏高原邊緣上一個牧羊人家的孩子。那年夏天,縣裡的幹部騎著馬到各家各戶傳達中央文件,說那個在「天安門事件」中被打倒的鄧小平要復出了。到了10月份,廣播里播送著恢復高考的消息,父親的臉上露出少有的微笑,「一個新的時代就要開始了」。這時候,我才知道還有「大學」這麼一種學校,也才知道父親居然曾經是老牌大學生。

  次年,父親的馬背上多了一份《人民文學》。再過一年,平反、復職的父親從馬背上走下,帶著全家走出深山,「考大學」成了我們堅定的夢想。

  恢復高考制度,不僅是鄧小平復出后的第一壯舉,也開啟了中國科學發展的新時代。高考把人們從戰戰兢兢的政治混水中解放出來,引向科學探索的路徑。老知識分子走上專業崗位,新大學生在知識的沐浴下探索真理,城市工人沉浸於技術革新的揣摩中,就連農村和筆者曾經生活過的遙遠的牧區,都拿起了識字課本。

  高考只讓一小部分「幸運兒」走進了大學,但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喚起了「振興中華」的勇氣和「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念。科學的光亮一旦照亮人們的眼睛,便有了真理標準問題的探討,有了政治改革的呼籲,有了文化反思的衝動,有了西方科技和人文的引進,有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有了參與全球化的底氣,有了科學發展觀的卓然而立。

  過去近30年中國的劇變,是科學的力量催生出的。而對科學和人文的尊崇,始於高考恢復。

中國最公平的制度

  高考還是迄今為止可信度和公平度最強的制度。各類考試、各種法律、規範和制度,人們對執行情況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疑慮,唯獨在高考上,人們寄予很強的信任感。無論從考試、閱卷、還是打分、張榜,整個過程在嚴密的監管下進行。大學錄取過程中不乏「遞條子」、「走後門」現象,但人們堅信高考分數是準確而無舞弊痕迹的。

  還有,高考基本實現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無論是家庭背景多麼寒酸,成績突出就能被一流高校錄取。能考上(不是花錢進入)大學的人,總能得到社會的尊重。

  「高考30年」,如果把反思的視野稍稍延展,就會產生這樣一個問號:高考制度在不斷改革,高考方式在變化,人們對高考的態度也因社會變遷而發生變化,為什麼高考的信譽能如此長時間地保持?為什麼其他制度就不能像高考一樣讓老百姓基本上無可非議?

  可以說,高考證明,在中國社會,很多制度是可以公正、清明、不折不扣執行。這似乎證明了有些人所言的「西式民主制度方能保證社會公正」是不完整的。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國家絕大多數法律、法規、制度都能做到公正、公平呢?

變態的教育觀值得警覺

  高考在給中國人帶來理性頭腦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時,也帶來教育觀上的某些變態。教育的目的漸漸變成了應試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培養健全的人格、文明的生活方式、適應生存的心智。

  伴隨高考的是「考試產業」的繁榮。家長對高考的不惜血本和商人對市場的敏感洞察結合后,滋生出形形色色的補習班、培訓中心、名師講座、外語輔導、高考命題和教師推薦的參考書等等,從教學到出版全方位地繃緊青少年的考試之弦,以致讓人從小感到「活著就是為了考試,成功在於成績優異」。

  很多跨過「獨木橋」進入重點大學,甚至到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高材生,高考遺留的心理緊張陰影至今難以排遣。每逢求職面試、考核等,夢裡呈現的總是「天哪,我還沒複習好,怎麼就要考試了」的萬般焦慮。

  對高考的崇尚,也剝奪了孩子們幸福的童年。本應該快樂的童年不再快樂,遠離了無憂無慮好時光的「美好記憶」,多是背著越來越重的書包去參加各種補習課。教育的起跑線從小學提前到幼兒園,繼而提前到零歲,現在盛行的是胎教,還沒出生就嗅到考試的氣息……這是「高考30年」應該關注的東西。

  筆者曾目睹一位教師媽媽在嬰兒出生后的第一天,就抱著孩子誦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說是要從小開發智力,將來才能考上大學。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但實際上是比任何時候都追求考試能力,孩子們的世界越來越小成,只剩下一張試卷。

  於是,各類學校批量製造著「有知識無文明」、「能彈鋼琴不懂音樂」、「重個人成功而不講社會責任」的人。高校的招生人數在擴張,學習的壓力沒有減輕;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事業單位又在抱怨人才短缺。這些尷尬,應當是「高考30年」之際尤其深思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