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矽谷之所以發展迅速,故然因素很多,但在吸引世界優秀人才中的激勵機制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值得稱道。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吸引人才的政策對矽谷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自二戰以來,美國從世界各地吸納的高級專門人才超過50萬人。目前美國計算機產業領域半數以上的博士是外國人,在矽谷工作的外籍高級工程師和科技人員的比例達1/3以上。外籍科技人才的大量引進,既為美國節省了大量教育經費,又帶來了發展的原動力,使美國的科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另據統計,在美二戰後取得的科技成果中,80%是由引進的外國人才完成的。
應該說,美國吸引人才的政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息息相關,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徵。那麼,美國在吸引世界人才方面實行了有哪些政策機制呢?
一、放寬准入技術人才移民的限制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1921年開始實施"移民配額法令"。自此,一般性移民逐年減少,技術移民比例迅速上升。上個世紀50年代后,美國多次修改移民法,規定只要是專業"精英",如高科技人才、作家、藝術家、名記者等,可不考慮國籍、資歷和年齡,一律允許優先進入美國。1965年,美國又頒布"優惠制"新移民法,每年專門留出2.9
萬個移民名額給來自國外的高級專門人才。1990年,布希總統簽署新的移民法,重點向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傾斜,鼓勵各類專業人才移居美國。
二、增加專業人士工作簽證名額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首先是矽谷颳起了一股新經濟熱浪,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勞動力市場十分走俏,高科技人才奇缺。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勞動力市場的不足,美國政府實施H-1B短期工作簽證計劃,每年簽發6.5萬個。這種為期6年的臨時工作簽證,允許有特殊專長的外國人來美工作。
到了1998年,這個數字遠遠不能滿足高科技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等領域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科技公司不斷向國會施壓,要求增加H-1B簽證數額,以解決高科技
產業人才短缺的問題。1998年,美國國會再次通過一項法案,將1999年和2000年的H-1B簽證數額從6.5萬增至11.5萬。目前此類簽證數額已經增至每年19.5萬。
三、建立以留美學生為依託的科技後備隊伍
美國是世界留學生大國,每年的留學生收入達到120億美元,是許多大學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不僅如此,大量吸收外國留學生還可以為美國高科技的發展儲備科技後備人員。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美國政府和許多大學實施了一系列的計劃。如1946年美國實施"富布賴特計劃",每年通過提供獎學金接受各國學生及學者赴美學習,旨在培養名專家、名學者、名作家、名藝術家等,既培養親美"精英",又作為一種吸引優秀人才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包括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等160多位國家元首、總理和政府內閣成員都是該計劃的受益者,至於專家、教授的受益者更是難以記數。
又如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先後推出《共同教育和文化交流》及《國際教育法》等,擴大與外國交換留學生計劃。各大學也制定各自的留學教育政策,向留美學生提供獎學金。在政府、大學及民間機構的推動下,自60年代以來,留學美國的外國學生不斷增加,
1999年達49.1萬,佔全球留學生的近1/3。外國留學生大量進入美國,進一步充實了美國"人才儲備庫"。
為吸引優秀學生留居美國,美國對他們實行"綠卡制",給予入籍優惠,結果外國留學生學成后約有一半定居美國,如在1991-1992年留美的約60萬名外國留學生中,有近50%畢業后滯留美國或加入美國國籍。目前在矽谷工作的中國人和印度人約佔1/3,他們絕大多數是上個世紀90年代學成而留在矽谷的。因此,有人戲言,美國矽谷是IC(India
& China)天下。
四、聘用外國專家學者充實美科研團隊
充分利用其優越的研究開發,創新條件和環境,聘請外國專家學者到美國工作,或作訪問學者,是美國充實其科研隊伍的重要渠道之一。據統計,1989-1990年,在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工作的外國訪問學者達4.6萬人,1997-1998年度達6.6萬人。在美國720
多個聯邦研發實驗室中,不少單位招聘和引進眾多國外著名科學家。
在聘請外國專家學者到美國研究方面,美國一般採取的是"低投入,高回報"的戰略。如美國大學聘請一個博士后一般的年報酬在10萬美元左右,但多數大學和科研機構一般不會這樣去做,他們會用10萬美圓去聘請3個外國人去做博士后。可見成本之低,但帶來的實際效果卻要遠遠大於其付出。
五、以國際合作為平台利用外國人才資源
開展國際科技項目合作與交流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它既可整合實力開展技術攻關,又可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科技人員。據統計,目前美國已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800多個科技合作協議,其中有相當一批協議要在矽谷執行。
這些協議倡導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合作攻關,如與日本、歐洲和俄羅斯共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等。雖然這些合作協議依據的是"共攤經費和其他投入、共享合作成果"的"互利原則",但由於美國在這些科技合作項目中往往擁有財力、技術和人力上的優勢,因而是最大受益者。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美國政府積極鼓勵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紛紛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尤其是到發展中國家辦企業或設立研究機構,以高薪招聘專業人才。有的還運用美國內的報酬方式,如股票期權等,與所在國展開人才爭奪戰。據美國媒體報道(CNET
News.com),矽谷著名的高科技明星企業甲骨文設在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和海得拉巴(Hyderabad)的兩個開發中心的職員人數已經達6000人規模。目前Oracle
India的職員人數在3100人以上,其中的80%在上述兩個開發中心中工作。顧客企業數約為6200家,從事支持印度的主要13種語言的產品的工作。儘管這些高技術人才雖未流出國門,但已主要為美國所用。
應該說,美國吸引國外人才的這些手段,對美國高科技的發展以及矽谷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園區,都起到了強行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