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罡
中
國有句老話: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我憑幾十年當中國人的資格保證,這裡的「算計」絕對是如何在自己的吃和穿上精打細算,而不是去算計別人荷包里的銀子。中國還有句老話說得更直白,會掙的不如會攢的。可見,在中國人的傳統智慧里,眼睛向內、從自己身上挖潛力是實現財富增值的最佳途徑。
美國人的理財思路雖然不能說與中國人的正好相反,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風行一時的「能掙會花」理念據說就是從美國舶來的。這種思路更著眼於開源而不是節流,《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Evan Newmark先生髮現,即使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嚴重經濟危機,
美國富人依然難改奢侈舊習。看來,至少美國的富人沒有堤外損失堤內補的習慣,美國的政治家們或許也沒這習慣。
美中兩國近來圍繞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爭執,某種程度上也是兩國傳統理財思路的一種碰撞。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周一會晤美國總統奧巴馬時說,
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貿易失衡問題。中國政治家從本國傳統理財思路出發認為,美國常年出現巨額貿易逆差,根本原因是美國人花錢大手大腳,不能量入為出。而美國國會議員們則認定,中國為促進出口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這導致了美國製造業崗位的流失。美國政客的思路是,只要你們這些亞洲人都像美國人一樣敞開花錢,就能帶動美國的出口、促進美國就業,這樣美國不必壓縮自己的開銷便能解決貿易失衡和就業問題。
我畢竟是中國人,所以看待中美匯率之爭時自然先要從中國自己身上找問題。中國人的傳統理財思路會不會存在邏輯問題?因為據說
不少中國人的邏輯缺失有點大發。就拿「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這句話來說,其直觀的解釋是:過日子不怕吃得好、穿得闊,只要能夠細安排、巧打算,就不會差錢。從理論上看,這顯然不合邏輯,因為它把「會算計」這一不差錢的必要條件誤當成了充要條件,完全沒考慮不差錢的最大前提是必須先有錢。如果口袋裡口子兒沒有,你就是再會過日子,省下來的也只能是西北風。
但不符合理論上的邏輯卻並不等於不符合生活中的邏輯。瑞典人德格曼生前靠撿破爛為生,可以說是社會上最沒錢的一類人,但他
過世時卻留下了140多萬美元遺產,即使是在高福利的富裕國家瑞典,這也算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據說,他之所以能攢下這麼大一筆錢,節儉加精明投資是主要原因。德格曼的人生經歷雄辯地說明,只要你「會算計」,即使是撿易拉罐換來的那點微薄收入,也可以變出可觀的財富。我忽然發現,如果不非鑽牛角尖的話,德格曼的人生不恰恰證明「會算計」是不差錢的充要條件嗎?
或許,中國人的邏輯有點像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是神似。
(本文作者劉罡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編輯兼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