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西方企業如何應對中國的走出去戰略
中國已經激起全球CEO和大公司的想象。到目前為止,大家的關注點主要還在於向中國國內市場出售產品、在中國布置生產設備,以及從中國工廠採購。而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的潮流越來越盛,這一切即將改變。外國經理人的「中國策略」不能繼續只著重於在中國市場參與競爭,同時必須和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正面接觸。
據商務部估計,2009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為433億美元,相比之下,1990到2000年平均每年對外投資僅24億美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等機構曾指出,這些數字大幅低估了涵蓋面寬得多的「走出去」戰略的規模和範圍。很多最重要的交易根本就沒有進入對外投資統計,例如與安哥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資源協議中提供的數十億美元貸款。這些貸款加上中資企業所獲合同的相關援助,已經大幅超過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
絕大部分對外投資都是投資於服務業,而不是自然資源。國家開發銀行收購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少數股權,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Standard Bank)20%股權,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Singapore Aircraft Leasing),中國建設銀行收購美國銀行(亞洲)公司(Bank of America (Asia)),只是金融行業最近的四筆投資。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海運(集團)公司和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在貿易相關服務、交通運輸、建築和其他領域已經做了多年的對外投資。目前的投資膨脹,正在為支持將來對外投資的進一步擴大搭建平台。
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給西方企業造成新的競爭壓力。中國企業擁有很多相對於外國競爭對手的優勢,如資金成本更低,國內工資水平更低,對股東的責任有限。它們還可以為自己的利益動用政府力量,比如在它們利用北京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聯繫獲得資源與商機的優先利用權時。
銀行、石油、鋁和礦產品等行業的中國企業,利用它們在國內因受到保護而產生的利潤,來為其海外冒險提供資金。其他公司將使用低價戰略,可能會在削弱國內的行業盈利能力之後,進而削弱全球範圍的行業盈利能力。這種現象已經在家電、消費電子、汽車和通訊設備等行業顯現。隨著這些企業提高自身在價值鏈中的地位,以更大力度推廣自己的品牌,傳統行業領袖企業面臨的競爭將會越來越直接。
為有效應對,企業經理人需要理解這股對外投資潮流背後的推動因素。中國的投資擴張,一部分是一個國家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崛起之後自然邁出的下一步。但它也是中國政府及共產黨強化中國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在國際舞台施展軟硬實力的整個戰略的一部分。不僅國有企業、甚至民生銀行等名義上的民營企業都由黨直接或間接指派高管,這一事實意味著一些企業即使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也會到海外拓展。
西方企業忽略了這一背景,給自己埋下了後患。它們將發現自己是在與並非完全出於商業動機的企業競爭。為迎接這種競爭,經理人需要有更好的策略與更好的智慧。僅僅跟蹤單個中國企業在具體地理區域或產品市場的投資是不夠的。西方企業必須明白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是怎樣貫徹中國的整個「國際化」戰略,這些企業可能與其他實體有怎樣的聯繫,以及它們可能是按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成功與否。
更加成熟地理解中國的海外動作,還會更加明顯地看到其他國家企業面前的機會。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經驗不足,國際營銷與經銷能力有限。在海外擴張的企業將需要有供應商、顧問和合作夥伴,這給非中資企業帶來了機會。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或許可以成為與中國企業同行和政府建立更好的關係、進而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好渠道的整個戰略的一部分。
西方大公司靠直面競爭挑戰獲得了它們的領導地位。迎接中國企業帶來的挑戰,其關鍵都是一樣的:理解競爭的本質,全方位應對。各個擊破式地應對中國的國際化註定將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