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於時語: 天主教在拉丁美洲面臨挑戰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5-18 20: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教宗本篤十六世對巴西的訪問終於落下帷幕。這次訪問受到大量關注,主要因為拉丁美洲是全球天主教徒最多的地區,而巴西的天主教人口又是世界第一。

  更為重要的最近幾十年來,原來差不多佔人口九成的天主教信仰,在拉美被其他教派尤其是福音派基督教不斷「蠶食」,如今只佔巴西人口64%。長此以往,天主教在這一重要大本營的多數地位委實堪憂。

  這是本篤十六世繼任教宗以來首次出訪南美,儘管在當地依然不乏人山人海的盛況,但是具體數字卻無法令人樂觀。《華盛頓郵報》報道,教宗這次在巴西主持的最大一次集會——上周五的戶外彌撒,參加人數不超過80萬,對比前些時候當地一次同性戀大遊行就吸引了300萬人。

  《紐約時報》報道教宗在訪問巴西時最後一次佈道,只吸引了15萬信徒,遠遠不到梵蒂岡電台原來樂觀估計的百萬聽眾。

大背景是拉美貧富懸殊

  天主教在拉丁美洲每況愈下,與梵蒂岡中樞最近幾十年來堅持的保守教義和政策密切相關。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羅馬教廷為了贏得對蘇聯東歐共產主義陣營的鬥爭而付出的巨大代價。

  長期以來,拉丁美洲是世上貧富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地區,大量財富集中在極少數巨富階層手中,而大多數民眾生活在貧困之中。

  更惡劣的是少數富有階級運用各種手段來維持這種不公平的社會結構。於是在許多基層教士的推動下,所謂「解放神學」應運而生,主張教會應該積極地為窮人爭取社會公平和正義,因而有時又被稱為「基督教社會主義」。

  在1970到1980年代,「解放神學」在拉丁美洲大行其道,成為左翼力量的同路人,同時也成為右翼專制政權的眼中釘,許多教士因此遭到殺害。

  但是這正值若望·保祿二世出任教宗、與美國聯手將蘇歐共產陣營作為主敵的時代。教廷於是一反1962-1965年第二次梵蒂岡主教會議之後的「自由化」趨向,開始嚴厲批評和制裁拉美天主教會中的「解放神學」派系。

  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當時正是若望·保祿二世「清理門戶」的主要助手。在羅馬教廷和當地右翼政權的雙重壓制打擊下,「解放神學」逐漸退出拉美天主教主流。

  但這並不是說「解放神學」從此消失。據《紐約時報》報道,由於拉美社會的兩極分化毫無改善,「解放神學」仍然在教會基層享有重大的支持和影響。

  「解放神學」具有很大道德號召力,羅馬教廷對它的壓制,成為主流天主教社會影響日益下降的重要因素。

教會的社會責任提上議程

  天主教在拉美遭到福音派基督教「蠶食」的另外原因,也與羅馬教廷堅持的保守政策有關。尤其是傳統呆板的教會儀式,甚至強調以拉丁文佈道等等。

  而福音派,則以現代大眾商業行銷手段來傳教。兩者對比,對「普羅大眾」而言,頗有點類似以西方古典音樂來與現代搖滾音樂爭奪聽眾,輸贏自然不難猜測。

  另外,拉美近年來民主化的一個新趨向是原來被長期壓制的南美土著居民的政治覺醒。

  天主教當年的傳播,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是依靠殖民勢力將土著居民擠壓在「十字架和刀劍之間」。本篤十六世卻堅決反對「解放神學」人士反省強迫土著信教過程的主張。

  除了在愛之病(艾滋病)流行之際仍然堅持反對使用避孕套,以及在墮胎問題上採取極不妥協的傳統立場之外,梵蒂岡在貧富對立嚴重、缺乏社會公平的拉丁美洲面臨的真正挑戰,是教會在「拯救靈魂「之外,究竟還負有什麼社會責任?

  按照對《死海古卷》等古代資料的研究,早有學者指出原始基督教代表一種爭取社會公平的革命運動。耶穌基督關於「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的教導,也是明確的證據。

  但是現代基督教特別是天主教,是基督教在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過程中經過所謂「君士坦丁轉變」(Constantinian shift)的產物。教會是否應該積極干預社會,因此成為很有爭議的問題。

  看起來,在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不斷下降,而下一任教宗很可能來自南美的前景下,梵蒂岡遲早必須正視「解放神學」為何在拉丁美洲始終「陰魂不散」的社會現實。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15: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