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指出,地球暖化有「超過90%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若不及早處理這個全球問題,人類將面臨災難性後果。感覺上,潛台詞好像是:地球等著我們去拯救,我們人類主宰著地球的命運!
沒錯,我們把地球搞到一團糟,是應該負責任。可是,我倒是覺得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主宰地球,而是地球在操縱我們。人類世界附屬於地球,並非地球依附於人類而存在。
請別誤會,我並非消極主義者。人類是高等動物,其他動植物對地球的影響力相對於人類,簡直望塵莫及。但是,許多我們引以為榮、認為是運用人類智慧與努力換來的成就,須要自然環境的配合,甚至促成。
縱觀人類從遠古至今的發展歷史,其中的一項成就——家畜的馴化,尤其是體重超過45公斤的龐大陸棲動物,是人類提升生產力的一大里程碑。體積龐大的家畜除了能被當作食物來吃,也能拉車、耕田、作戰。萬戶閻閭從此告別凡事得依靠自身體力的艱辛日子;剩餘的勞動隊伍能專門從事藝術創作、宗教祭祀及技術開發等文明人應該做的事。
但請注意,馴化異於馴服。馴服指的是把野生動物捕捉回來,然後耍手段使它乖乖聽話,例如在泰國勞役的大象。馴化則指畜牲其祖宗後代的命運皆被人操控,要養得肉多多、奶多多或毛多多,任君處置。
可馴動物都有可馴的理由
歐亞大陸最先馴化家畜,所馴化物種數量也最多。這並非歐亞人特別聰明或崇尚創新,而是自然環境使然。戴蒙博士(Jared Diamond)從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找到靈感,發現了一些原則。他認為,所有可馴化的動物都是一樣的;每一種無法馴化的動物有其不可馴化的原因。任何動物必須滿足以下六大條件,方適於馴化,缺一不可:
一、不吃葷、不挑食。並非獅子、老虎、花豹之肉不爽口,但讀過生態學的人都知道,任何動物把食物所含生物質量轉換成自身生物質量的效率,只有區區10%。想吃450公斤的牛肉,就得喂牛吃4500公斤的玉米。想吃450公斤的獅子肉,就得用4萬5000公斤的玉米喂出4500公斤的牛肉來喂獅子,還沒品嘗到獅子肉恐怕已一命嗚呼了。像熊貓這類只吃竹子的挑剔素食者也不宜馴化,因為太難伺候了。
二、成長速度要快。大猩猩和大象雖然吃素,但口味頗廣,而且身上的肉多得誘人,但沒有多少人會有耐性等上15年才宰殺團團肥肉的成年大猩猩或大象。
三、易於人工繁殖。一般人不喜歡在眾目睽睽之下與愛人享魚水之歡、共赴雲雨情,許多動物也一樣。雌獵豹必須被一群雄獵豹追逐八千里路才願意交配。關在籠子里,沒地方跑,也就提不起「性趣」,可見雄獵豹追異性真不容易。
四、脾氣要好。斑馬要不是有咬住人不放的不良習慣,以它健碩的體格、亮麗的外形,早就可以騎來騎去拍武俠片了。
五、不易驚慌。食草哺乳動物遇上危險或人類時有兩種反應:聚在一起站穩腳步,不到必要關頭不逃跑,或惶悚之至,第一時間逃離現場。已被馴化的羊屬於前者;還未馴化的鹿屬於後者。試想象一群小鹿亂跳,不是受驚過度而斃,就是猛撞籬笆而歿。
六、要合群,而群體要有順序排列的優勢等級。無法互相容忍、一起生活的動物肯定不好養。但並非所有的群居動物都適合馴化。如果動物群體結構有分等級,像軍隊那般從地位最高的將軍依次排到地位低下的士卒,地位低的服從地位高的,這種動物群體很容易被人支配。一個小牧童只需當上羊群的老大,令原本的領頭羊受制於己,眾羊便會緊緊跟在後到牧場去吃草。
人類不比地球更了不起
全世界只有14種動物滿足上述全部條件,其中13個物種的自然棲息地限於歐亞大陸。北美洲、澳洲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則毫無可供馴化的合適動物品種,所以這些地區必須從別處引進家畜,導致其土著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比別人慢、發展水平較他人落後。歐亞人可真是三生有幸。
也許有人認為在那低科技的遠古年代,人類活該看老天的臉色。現今,當我們能大玩基因改造時,必將人定勝天,衝破大自然的局限,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
可是錯了!美國亞利桑那州建有一個貌似巨型溫室,與外界隔離的密封式人造生態系統——「生物圈二號」,其目的在於複製地球(即「生物圈一號)的所有生態循環機制。1991至1993年,研究人員在那裡進行試驗,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一個獨立於地球、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環境內生存。結果,空氣中氧氣含量降至危險水平,須要外來補充;農作物收成欠佳,導致研究人員營養不良;大部分動物物種滅絕。
既然我們人類的本事還沒比地球的更了不起,我們沒有資格單憑自身力量與智慧,持戰勝與征服問題之心理來從事環保工作。我們不妨細心觀察地球所需,採取合作態度,配合地球一起解決問題。想出別出心裁的方法處理問題之後果固然有所幫助,但同時不能忽略或忘記減少破壞地球自然規律的基本工作。
研發先進的垃圾再循環、焚燒及埋置技術固然重要,但調整生活方式以減少垃圾產量也同等重要。開發新能源科技固然能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緩和溫室效應,但空有「潔能」卻不節能,同樣是地球資源的浪費,不堪後果難以預計。耗巨資在動物園內繁殖瀕臨絕種動物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最有效的途徑還是保護其自然棲息地。
雖然闖了禍須要彌補,但撫育我們的媽媽畢竟生活閱歷比自己豐富,還是得聽她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