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北京包容和同化的力量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4-18 08: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中新通訊:不欺生 北京寬容度和容納能力聞名全球  
2007年04月18日 00: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和所有的國際大都市一樣,北京是一個移民不斷補充的大城市,也是外來人口遷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寬容度和容納能力聞名全球。一位居京四年的河南籍王姓白領說:「北京人不欺生,能容人,能給所有人一個平等的發展平台。」
  北京黨政機關雲集,科研機構、高校企業林立,以較多的工作崗位寬厚地吸納各類人才,也使大批外省籍精英人物有了難得的立身之地。在一家外資企業任部門主管的福建籍陳女士說:「在北京上大學四年,後來留在此工作,並結識了我的先生。我們的夢想就是在京安家立業,認為有了家,便就有了一切。」

  陳女士與先生的月收入不到兩萬,他們在城東靠近CBD的地區買了一套九十平米的公寓,陳女士用地道的京腔說道:「不玩命工作就沒有好的經濟來源,我們用一個人的收入供房貸,另一人的工資來生活,每個月都緊巴巴的。」

  她笑稱,北京同化的力量很大,自己從語言到生活習性漸漸地變成一個地道的北京人,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與這個原本陌生的城市完全融化。

  「在殘酷的競爭中,或許稍一放鬆就會被對手打敗,每天都忙忙碌碌,彷彿沒有了剎車的機動車,停不下來。」在北京,像陳女士的外省青年很多,他們自稱是青年實力派,推崇自我奮鬥,這給北京出生、生活較優越的年輕人不小的壓力。

  在北京公交車上,在旅遊景點,甚至在自家的樓房中,都可聽到蘇北話、安徽話、四川話、閩南話的聲音。但在高級寫字樓、時尚俱樂部、高爾夫球場、酒吧一條街等高檔場所,就很難聽到異地語言,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卻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一位社會學者稱,在白領圈中,外地人在北京呆上一二年就願意學上一口純正的普通話,被京城特有的語言氣息同化了,而在上海、廣州的外地人即便是生活十幾年,對學習當地方言仍存抵觸。

  北京的包容也表現在飲食上,川菜之辣,滬菜之甜,潮菜之淡,北菜之咸,北京食客都可笑納。在餐館里很少聽到:「這個菜少放點甜,那個菜多放點辣」之類話語,似乎北京向所有菜系都表明開放的態度。

  最走紅的樂隊、最先鋒的藝術、第一流的話劇和音樂會是京城的文化標籤,其中最優秀的表演者不少是外地淘金者,他們以前都有一個統一的簡稱「北漂」。他們在北京扎堆奮鬥不易,成功后大都「樂不思蜀」,對京城有很強的依賴感。

  北京人這種的包容性備受人們讚譽,作家蘇叔陽曾說,黃城根下的老百姓寬容、豁達,很少排外觀念,相反地卻可以把別人「同化」,不是用武力,是用精神,用文化,用飲食起居的習慣,用善眉笑臉,使你高高興興地認同你自己就是個北京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4 01: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