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和風·韓流·漢潮---中日韓三國文化軟力量的地位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4-14 11: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讓我們設想以下的情境。

  如果現在有兩個舞台,分別由在日本與韓國各自當紅的偶像藝人木村拓哉和Rain上陣,再讓他們同時同地在亞洲各國巡迴登場,互別苗頭,你想是誰的舞台較有吸引力?

  對於這個假設,恐怕多數讀者都會同意,除了在日本,韓國藝人Rain的磁性會稍勝一籌。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的情境。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藝人經紀公司會如此直截了當地抬出兩名當紅藝人來做魅力競爭,畢竟代價過大,沒有多少人輸得起。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把較量的雙方換成兩個國家的政府,雙方要如何對陣。

  然而,虛構這樣的比較情境,仍有其意義,至少這提供了一個對比平台,讓我們去窺視一個具軟力量資源的國家,透過公共外交渠道去加強自身文化感染力的核心思維之間的微妙關係。

  眾所周知,東亞三國中國、日本及韓國皆可算得上是軟力量資源大國,不同的是這三國在對外輸出本國文化感召力時所處的階段有些差別。如果以一條弧狀拋物線來比喻,「和風」現在大概是處於往下墜落的那一邊,代表著它曾經風行一時,時下流行度卻有點不復當年之勇;「韓流」應當處於離地的最高點,顯示它當前如日中天的磅礴氣勢;而「漢潮」則在左側向上爬行的一邊,象徵著它正在囤積能量,蓄勢待發。

  由此可見,文化力量強弱的變化是個動態過程,曾經紅極一時的可能衰謝,但也可以因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創造第二個春天。日本是東亞軟力量發展的先行者,在20世紀80年代其經濟進入超速發展時代,成了在符合西方現代化標準的情況下保留了自身獨特文化的少有國家。在這之前,日本無論是文化能量或是科技實力都在緩緩積墊,直接造成80年代中葉至21世紀初的十多年間,「哈日」風潮有多盛,一時成了亞洲國家民間追捧流行文化有多起勁的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這股「和風」的形成是一種無意識的成就,之所以風靡他國,是由於它當時的文化水平達到別人所欠缺的先進性、開放性、娛樂性及前衛性。這與韓國在亞洲爆發金融危機之後所採取的傾全國政商界之力去發展文化產業的有意識做法,有所差異。

  一個是在有意識地將文化產業化,並極力向世界推廣之後取得佳績;另一個則是漫不經心,只靠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在國外流露出自身的文化感召力。換言之,如果日本有心扭轉影響力日漸走下坡的態勢,就應該效仿韓國正視把文化產業化、全球化,並且結集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去改變一貫只重視國內市場的心態,積極將日本文化全球化。
在這個環節上,新加坡同日本雙方都同意探討在我國設立日本文化中心的可行性,顯然便含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畢竟,我國是首個同日本簽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從此開啟了它同外國進行自由貿易談判的道路。為求與時並進,新日上個月簽訂了經修訂的「日新經濟夥伴關係協定」(JSEPA),進一步加強雙邊經貿合作。
  新加坡同日本的關係源遠流長,兩國各界的交流也非常頻繁。就拿政治聯繫來說,儘管李顯龍總理上個月應邀到日本作正式訪問離前總理、現國務資政吳作棟正式訪問日本整整14年之久,但這僅是外交形式上的問題。實際上,新日兩國領導人幾乎每年都進行工作性質的互訪,政府首腦也常在出席各項國際會議如東亞峰會、亞歐峰會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時,安排舉行會談。

  在經濟方面,新日雙邊貿易關係自兩國建交41年以來取得長足發展。在1970年只有60家日本公司在新加坡設立業務,當時日本的投資總額是1億1500萬元。經過36年,在本地有業務的日本公司已超過2200家。

  日本目前是新加坡第六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從前年的529億元增至去年的552億元。我國在日本的累積投資額到了2004年也達33億元,而日本在本地的累積投資額則多出十倍,達367億元。

  這些都顯示新日兩國縱橫雙向都有著不淺的交流,因此必定已從磨合中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本地上世紀80年代颳起的東洋風,從人們追看日本電視節目如紅白歌唱大賽;電台介紹日本歌手,如唱紅一首《昴》(Subaru)的谷村新司;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小叮噹到後期因劇集簡短,人物描繪深刻而受廣大觀眾喜愛的日劇如《沙灘男孩》、《悠長假期》、《麻辣教師GTO》等,都是日本流行文化在本地播種、開花、結果的歷史見證。

  即使在今天,亞洲新聞台連播了好幾年的節目「Japan Hours」(日本時段)也是這個面向亞洲觀眾的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休閑資訊節目之一。

  在任何有意輸出本國文化產業的操作中,先把本土文化的土壤變得肥沃是無可避免的第一步。從日本專利數量全球最高;書籍和音樂產品的銷量佔全球第二;以及全球前25家跨國公司之中,日本擁有三家等方面來看,這塊土壤有多肥沃,大家一目了然。事實上,日本經濟產業部幾年前發表的知識產權戰略報告書便指出,它在音樂、出版和電視電影等文化產業上的總銷售量高達11萬億日元(約1400億新元),也比它出口鋼鐵所賺取的盈利高兩倍。

  乍看起來,日本這方面的得分確實相當高。新力公司的Play Station電玩系列、吸引老小的吉蒂貓(Hello Kitty)、走紅亞歐美的袋魔(Pokemon)動畫片及東京街頭流行的服裝與髮式,無一不掀起一定的熱潮。日本流行文化所佔有的領導地位更讓軟力量概念的鼻祖、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Joseph Nye)指為「亞洲最具軟力量資源潛能的國家」。

  然而,一個軟力量資源豐富的國家並非天生就是一個軟力量大國。中國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學者周慶安曾指出,近現代歷史證明在整個軟力量的發展過程中,二者甚至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他說:「在國際政治歷史上,世界幾個重要的傳統文化中心地區,如東亞地區、愛琴海地區、兩河流域和南亞大陸,都沒有形成能夠影響國際政治話語體系的軟力量中心。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些地方的發展中國家居多,長期的落後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文化並非軟力量,能否產生「力」的效應,取決於這些文化的傳播和應用效果。」
因此,如果日本真的有感於近年韓國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甚至覺得「韓流」在登陸本國后如大颱風般席捲扶桑列島,而有心力挽「和風」日益頹弱的局面,就應認真考慮利用新加坡作為國際化城市的環球直通脈絡,藉助我國對區域風土民情及語言的了解及專門知識,在這裡設立涵蓋方方面面的文化中心,著力將之打造成日本文化在東南亞的輻射基地。
  我們必須認清的一點是一種文化產品要升格為一個國家軟力量的重要手段,除了需要易於為人接受併產生共鳴的良好包裝之外,更取決於這個產品的國際化程度。

  日本《朝日新聞》過去曾針對日劇暢銷度不如韓劇發表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電視界太過滿足於國內市場,對打開海外市場不如韓國積極,只等別人來買,不知道對外促銷。此外,日本明星也傲氣太重,不懂得出國宣傳的道理。

  的確,日本文化若想跨出國門,走入國際市場,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下定決心改變固有心態和適當掌握並開拓傳播渠道,都同等重要。這是配合政府的戰略規劃,透過文化傳播來提升國家利益,加強國家安全,甚至展示軟力量應用的無限可能的重要一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8 23: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