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2008-05-10)
< type=text/css>
fieldset {
width: 309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
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體";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
>
2008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訪問日本;戰爭反省,靖國神社,隻字未提,絲毫未觸及;中國對日態度,結束了過去二十年的歷史情結,開始了新的對待。
中日關係源遠流長,非常相似於俄德關係。俄國和德國,皇室聯姻;德國公主成為俄國沙皇,既為俄國帶去啟蒙思想,同時又堅守俄國專制。日本既為中國帶來革命思想,又同時堅持其亞洲霸權。
地緣關係,同時決定了衝突。一戰德國和俄國交戰,德國的集權體制,戰勝了俄國的沙皇專制,德國戰敗非敗俄國。甲午日清海戰,日本的西方體制,戰勝了中國的固步自封。二戰德國摧殘拉枯橫掃俄國,然此時俄國非彼時俄國;轉瞬德國兵敗如山倒,蘇維埃社會主義,消亡德意志納粹黨人。二戰日本秋風掃落葉踏遍中國,然此時中國非彼時中國,日本在中國陷入膠著,無法讓中國屈服,自身無可自拔;8年如此膠著。
戰後日本,美國佔領軍,對日本政治和社會徹底民主改造,同時嚴厲對財閥和軍國分子進行清算,新的民主自由日本由此誕生。雖然新日本是美國強行改變的結果,但為日本國民和社會廣泛接受,現在已然成為日本國民和社會的自覺意識和主體認知;日本一方面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另一方面日本政治和文化,已經徹底成為了民主自由社會,舊日的集體主義和帝國主義,已經徹底消亡不復存在。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只是作為正常國家建立發展,與恢復軍國主義毫無關係;任何戰敗國家,早晚都有權重新恢復正常軍隊和軍事建設。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無論其官方名義還是私人名義,都無法改變其國家和社會性質,日本已經回不去軍國主義集體主義帝國主義時代了。更多對此看作是日本多元化社會,官方和個人的權利不予置理;沒有必要聯繫成為軍國主義萌生的意識,感情上對此冷淡正常也是應該的,但以此影響兩國關係,則是緣木求魚小題大作了。認為中國基於建設民族主義政治需要,官方人為和故意宣導敵視和仇恨日本,則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了。中國是因為經濟發展和市場成功,由此帶來的民族自尊和驕傲,不能忘懷過去被凌辱的歷史,遇到感情傷害和刺激,自然和本能的反應而已。
戰後德國,東西分離;西德重建,走向民主自由;東德新建,實行社會主義;東西德儘管體制不同,但都徹底革除了納粹的思想和影子,德國社會和國家走向了新生。直到二十世紀末,東德解體,德國恢復統一;與此同時,蘇聯亦解體,俄國走向民主體制。二十一世紀,德國與俄國,正在形成新的關係,雖非友人,絕非敵人,更似同路人。
二十世紀初葉,中國已經覺醒,文化上廢科舉打倒孔家店,思想上追求民主和科學,所謂德先生和賽先生;民國政府初創,北伐橫掃一切軍閥,國家很快統一,收回全部西方治外法權。此次日本侵華,中國一掃歷史上蠻族侵佔軟弱不堪歷史,終八年抗戰不屈不撓,以日本無法戰勝反而陷入膠著。二十世紀中葉,共和國成立之初,向東與蘇聯巨人對抗,向西與美國開戰,雖然得失功過毀譽不一,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卻是不爭的事實。二十世紀後葉至今二十世紀初葉,中國轉入發展經濟,一舉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日本與中國,經濟上正在重演英國與美國之間關係。昔日的世界工廠(英國),讓位於昨日的經濟霸主(美國),昔日英磅作為全球貨幣,昨日美元標準世界貨幣。昨天,日本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債權人;今日,中國已經是第三大經濟體,似乎超越日本已經是必然之勢;超越美國似乎也是可能,中國也已經是第一大債權人。島國讓位於大陸,似乎無可避免必然趨勢。英倫三島讓位於美國新大陸,英國融入歐盟大家庭;日本列島讓位於中國東亞大陸,日本融入東亞大家庭。從經濟角度,這既是歷史也是現實更是今後。
二十一世紀中日關係,又不同於俄德關係,亦不同於英美關係。俄國和德國,經濟各自獨立在世界發揮著作用,德國的科技和產品,俄國的能源和軍事,各自獨立在世界佔據主導地位。中國與日本,兩國經濟日益形成了一體化,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兩國經濟貿易已經不可分割;就經濟而言,中日事實上已經形成共同體。英美兩國血脈相關,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成為共同體,始終是舊大陸老歐洲堅定不移的政治盟友;如今大洋洲澳大利亞同樣與美國這樣的關係。中日兩國,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相去甚遠,兩國在政治上沒有共同語言,這也決定了兩國絕無可能是盟友。二十一世紀的中日關係,非敵非友只是利益共同體,也不是俄德同路人關係。利益關係是脆弱的,遇到政治意識形態衝突,便會讓位於情感;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終其長遠結果,利益總是讓位於情感價值觀讓位於意識形態,利益在人類相互關係方面,從來不能佔據主導和根本影響;二十一世紀更是如此。
2008年中日關係,中國度過了自尊和驕傲,轉而自信和平淡,歷史問題已經不復存在。歷史本來就不是中日關係的障礙,一方面經濟領域,中日共同體雙方共同需要彼此;另一方面政治事務,也不要認為雙方會走到一起;這方面日本比中國看得更清楚。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經常用經濟的眼光看待政治;但是西方政治家絕不是商人,恰恰相反,以為利益可以左右政治,實在也是以商人之心度政治家之量了。
2008年中國對待日本關係,是明智之舉;但如果是以政治考量如此,那恐怕只有令中國再次失望和灰心喪氣了。中日政治不可能友好,彼此不可能善待;相互尊重也沒有可能。中日政治冷淡和遠去,以中國現在體制,是永遠的現實。這不是中國與日本的關係問題,這是中國與整個西方的關係問題,這是中國與全世界的關係問題。一方面世界和西方,需要適應中國經濟的崛起,尤其西方,需要將教師爺和救世主的心態,調整為有求於中國學會對中國說謝謝,不僅是以平等和對等對待中國,更應該謙恭對待債權人,謙恭對待自己的衣食父母。另一方面,中國若始終不能遵守和承認普世價值,堅持走自己的道路;那麼結果並不會如中國想象那樣,中國在世界所能得到的,只能是杯葛。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在西方的遭遇,根本上說並不是西藏問題,是西方對中國的態度現狀的真實寫照。不僅西方,第三世界也不會是朋友;利益是短暫的,意識形態是永恆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投資和援助,並帶不來友誼,也不會保障根本利益。美國支持國民黨反而失去了中國,支持南越反而失去整個越南。這樣的歷史事件,二十世紀比比皆是,二十一世紀更甚是此。
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