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位負責對周一中國西南地區的地震震級進行估測的地震學家說,震級數字並不如震區的人口數字重要。就中國周一的地震而言,它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四川省,震中距省會成都不遠,這一因素有可能對地震死亡人數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國家地震信息中心的地震學家大衛•瓦爾德(David Wald)說,與震中靠近人口稠密區這一點相比,震級究竟是7.5、7.6還是7.7級實際並不那麼重要。他說,地震學家往往並不特別在意震級的細微差別,他們更在意受地震影響最大地區是否有大量人口居住。瓦爾德表示,他總對人們只關注震級有些氣惱。
不過,震級確實是攸關地震破壞程度的重要信息。震級能夠顯示出斷層的大小,或者說地震發生地的地殼斷裂程度。它還顯示了地震發生時的地殼滑移程度。瓦爾德說,造成7.8級地震的斷層可能有150至200公里長,並導致地殼產生幾米的滑移。他說,這是一個很大範圍的岩層移動了。(用這些指標估測出的震級更確切地說應被稱做瞬間震級或能量震級;人們以往估測地震規模時用的都是里氏震級,地震學家們現在已不願使用這種地震分級法。)
廣告美國地質調查局依靠從其地震觀測站和參與全球測震網(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的它國地震站收集的數據來估測震級。它的地震觀測站分佈在全球各地,在中國周一地震的震中附近也有幾個。但瓦爾德說,對強烈地震而言,由於震中地區的地殼震動最為強烈,震波強度往往會超出附近地震台站測量儀器的記錄能力,反而形成「燈下黑」的局面。隨著地震波在數小時內由近及遠向四方傳遞,距震中較遠的觀測站往往能提供更準確的地震數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加州等美國的地震多發地附近設置了監測設備,以便它們能提供附近地震的可靠數據。)
隨著地震數據從觀測站傳來,美國地質調查局便能對震級作出估測,並隨著新數據的陸續抵達而修正原來的數據。瓦爾德說,震級估測可不是到一台機器前記錄下振幅那麼簡單。美東時間周一早間,美國地質調查局將它估測的四川地震震級修正為7.8級,與中國國家地震局(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的估測數據一致。而在筆者與瓦爾德談話期間,他和同事們再一次評估了這一數據。瓦爾德說,地震可能是7.9級。(在我們通話后不久美國地質調查局便將四川地震的震級修正為7.9級。)
震級數字的小幅調整意義重大,因為震級與斷層大小呈對數關係,震級每提高一級斷層的規模便會增加10倍。因此將震級從7.5級修正為7.8級意味著四川地震的斷層是最初預計的兩倍大,而將震級提升至7.9級則意味著斷層又增加了26%。但瓦爾德認為,震區的地理和人口情況更加重要,因為震中在人口聚集區的一場6.8級地震所造成的破壞堪與7.9級地震相比。也就是說,隨著震級的加大,地殼的滑移程度也增大,但增大的程度同斷層大小未必會以相同比例加大。瓦爾德說,震級每增加一級,地殼的滑移程度便會增加三級;這意味著7.8級地震的地殼滑移程度比7.5級地震要高39%左右。而震中附近地面的晃動程度大體與地殼的滑動程度相關。
瓦爾德說,人口稠密區一場6.8級地震所造成的破壞和傷亡同樣會非常嚴重。但他也表示,震級越高,造成重大破壞的幾率也越高。
Carl Bial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