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莉雅
華盛頓
2008年4月11日
世界銀行星期五公布的一份報告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在全球產值中所佔的份額上升到41%。根據新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過,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表示,這些新的數據只是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實際狀況,並沒有改變中國的情況。
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最新的世界發展指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產值中所佔比例從2000年的36%上升到41%。世界經濟的總量在2006年達到59萬億美元。
今年的世界發展指數啟用了新的購買力平價估算方法。通過考慮到不同國家各種產品和服務上存在的價格差異,購買力平價使不同大小和不同結構的經濟體之間可以進行更為準確的比較。
這些新的購買力平價的估算是基於最近對146個經濟體進行的國際比較項目的結果而得出的。新的購買力平價估算取代了先前使用的標準估算,過去標準估算使用的大部分數據來自1993年,有的甚至來自於80年代。
世界銀行負責編寫世界發展指標的項目負責人斯旺森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新數據包含的意義。
他說:「我認為,它的重要性在於,我們現在對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和理解。佔全球經濟41%的發展中的經濟體在國際貿易和國內市場方面都在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所以,新的指標使我們更好地了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的生活狀況,新的貧困人口估算在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根據這種新的計算方法,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12個最大的經濟體中,有5個是低中等收入國家,它們分別是中國、排名第4的印度、排名第8的俄羅斯1排名第10的巴西以及排在第11的墨西哥。
除了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以外,低中等收入國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都有所增加,而高收入經濟體在總量中所佔比重則下降了5%。
前世界銀行駐京辦事處的高級經濟學家、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蓋保德曾經在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說,根據新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中國的經濟總量實際上比以前所說的要小將近40%。他認為,這個對中國經濟更準確的描繪清楚地說明了北京為什麼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增長、公共投資、污染控制和減貧等國內優先議題上。
蓋保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的數據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實際情況。
他說:「這些修改實際上不改變中國的排名。在做出這些修改之前,中國就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之前,要走的路更長。它與美國的距離更大了,但是仍然大於日本的經濟。」
根據新的數據,中國要在2020年左右才能趕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根據未經修正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美國政府問責局去年報告說,中國的經濟規模最早在2012年就會超過美國。
如果按匯率計算的話,中國的經濟總量目前居世界第4,落後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蓋保德認為,新的統計方法還會影響到中國的貧困人口數字。
他說:「因為新的購買力平價,在中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更多。但是由於中國和世界銀行改變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貧困線的定義,因此,中國貧困人口沒有像貧困定義改變之前增加的那麼多。」
世界銀行新的貧困線為每天的生活費低於1.2美元,以前的貧困線為1.08美分。
儘管世界銀行目前還沒有正式統計出中國生活在新的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但是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蓋保德的計算,現在,中國的貧困人口為3億,比我們目前的估計大3倍。
蓋保德表示,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這個任務也許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為艱巨,而世界銀行以前對中國貧困人口的估計誇大了中國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
至於新的計算方法為什麼會使中國的經濟狀況存在這麼大的差別,蓋保德認為,這是因為,一直到最近,中國都沒有參加為了準確地把GDP轉換成購買力平價美元而進行的價格調查。
[
本帖最後由 大西洋人 於 2008-4-12 12:35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