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前兩個月的外匯儲備增長在給市場震撼的同時,也留給市場太多疑問。
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證實,今年1~2月外匯儲備增長分別達616億美元和573億美元。
前兩個月外匯儲備增量超過1100億美元,高於2007年全年外匯儲備增量的1/4,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別達60%和9%,其中1月外儲增量系迄今為止的最高紀錄。
外儲劇增
目前,央行還沒有正式發布今年的外匯儲備數據。對上述新增外儲數據,外匯局一位人士並未作出明確回應。不過該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今年不管貿易順差是增長還是下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會比較突出,而且不平衡的矛盾會轉到資本項下。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貿易順差的確較此前有大幅下降,前兩個月貿易順差分別為195億美元和86億美元,而去年全年月均貿易順差是218億美元,同期 FDI(外商直接投資)分別達112億美元和69億美元。據此計算,1、2月外匯儲備增量分別為當月貿易順差和FDI之和的約2倍和3.7倍。
即使扣除大型商業銀行與中央匯金公司所做的外匯期權交易等因素,外儲增量中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找不到合理解釋,更何況,如果考慮到1月份金融機構用美元上交存款準備金所轉移的外匯儲備,不可解釋的資金規模將更大。
外部衝擊?
對此,一種盛行的觀點是,在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市場風雨飄搖之時,資金加劇流入新興市場,不過,反對觀點也不少。廣東金融學院教授陸磊認為,新興市場資金流入不但不大可能增加,反而會出現「無奈的迴流」。
他說,次貸危機在金融機構之間具有傳染性,損失沖減資本金,導致可貸資金下降,貨幣創造以及可用於新興市場投資的資金也會同幅度的下降。「過去資金流入新興市場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性泛濫,資金尋求出路,現在這種情況出現逆轉,可預期的一個結果是新興市場的資金流入也會出現相應的逆轉。」
興業銀行資金部一位分析師也認為,外儲突增難以用外部資金來解釋,大型投行遭受次貸損失,會在全球範圍內收縮業務,如果缺乏投行的資金支持,對沖基金也無處借錢,而自有資金一般從事長期投資,很少進行短期投機性交易。
由於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對本報表示目前還難以看清資金流動的方向,「現在沒有非常可信的數據來證明這些看法,沒有可依賴的證據。」
內部異動?
不少分析人士將視線轉向國內,上述興業銀行分析師認為,一種可能性是國內居民的外幣存款結匯,另外可能與銀行的外匯貸款激增有關。
陸磊認為,一種可能的情況是,以往企業、居民沉澱在銀行的外幣存款,在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快之後結匯。不過,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1月外匯存款較去年年末共減少86億美元,2月外匯存款反而增加近16億美元,似乎並不足以解釋上述巨額外匯儲備增量。
除此之外,近期外匯貸款尤為引人關注,今年1月和2月外匯貸款增量分別為170億美元和214億美元,其中2月同比多增18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渣打銀行中國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認為,由於人民幣信貸投放受限制,且境內美元貸款利率低於人民幣貸款利率,企業轉向外幣信貸,通過各種渠道變相結匯,進行套利活動。他認為,大部分的外匯貸款都以某種方式通過銀行換成了人民幣,銀行再賣給央行,其結果就是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
「這可能是信貸緊縮政策的一個後遺症。」上述興業銀行分析師認為。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從銀行了解到的操作方式包括企業借外匯貸款用於支付進口,而將自有外匯資金結匯。不過另一位外匯局人士對本報表示,上述方式只能說是減少了購匯,而不能說是增加了結匯。目前有關政策規定,境內金融機構發放的外匯貸款,除出口押匯之外不可結匯,對此監管很嚴,一旦發現有違規現象,銀行將面臨嚴懲。
外儲增長加大外匯占款投放央行面臨巨大對衝壓力
無論熱錢在我國新增外匯儲備中佔有多大的比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意味著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在進一步加劇,央行由此也面臨著巨大的對衝壓力。
央行收進來多少外匯即要放出同等規模的人民幣,這成為我國基礎貨幣增長的來源。粗略計算,2月份新增572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將帶來約3800億元外匯占款的投放,這也可以部分解釋近來銀行體系流動性異常充裕的原因。
「今年以來央票發行力度一直保持在高位,存款準備金率也兩次上調,但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一直非常寬鬆,資金利率持續維持在低位。」中信銀行(601998行情,股吧)宏觀分析師官佳穎表示,基礎貨幣的投放具有乘數效應,加劇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局面。
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央票發行、正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方式,央行也在不斷加大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回籠力度,對沖不斷到期的央票和外匯占款的投放。
根據萬得資訊的統計,截止到昨天,央行今年已在銀行間市場上累計發行了1.6萬億的央行票據和進行了近1.8萬億的正回購操作,在對衝到期資金后,凈回籠資金量為4740億元。此外,央行還分別於1月25日和3月25日分別上調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從銀行體系回收資金約4000億元。
3月份新增儲備可能仍會繼續維持在高位,以央行目前的對衝力度,粗略計算,央行對於外匯占款的對沖率大致達到了70%左右。
有專家認為,由於商業銀行的貸款投放受到限制,整個社會流動性可能並不會因外匯儲備快速增長而受到較大影響,廣義貨幣M2的增長會受到抑制,而大量的資金會集聚在銀行體系之內,造成銀行間市場資金的寬裕局面,加大商業銀行的經營壓力。
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今年來持續維持在低位,僅在大盤股發行期間曾有所上揚。目前7天回購利率已跌至2.5%以下,隔夜回購利率也一直在2.0%左右。
「央行面臨的對衝壓力非常大。」一商業銀行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外匯占款的增長,一方面是巨量央票不斷到期。央行需要保持較大的回籠力度,維持資金利率在一定水平上,以抑制商業銀行貸款的衝動。
除了外匯占款的增長外,官佳穎認為,今年一季度銀行間市場資金保持持續寬鬆的原因還在於資金從股市的迴流、大盤股發行的放緩、新債發行少以及去年底財政存款的投放等。
她認為,由於目前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15.5%的高位,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越來越大,未來其調整手段的使用頻率會有所下降。而只要存在對於央票的需求,央行可能會更多地採用發行央票和正回購的方式來回籠流動性。
此外,流動性過剩也會進一步加大我國目前面臨的較大的通脹壓力。
申萬研究所宏觀研究員梁福濤表示,雖然目前我國的通脹並沒有更多地顯現為貨幣現象,而受成本推動的因素更多,但過剩的流動性最終會傳導至物價層面,進一步加大通脹壓力。短期來看,央行仍有繼續加大回籠力度收緊過剩流動性的必要。
他認為,在調控流動性方面,央行仍會以數量型調控工具為主,4月份到期資金量仍然處於高位,央行可能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如果外匯儲備繼續呈快速增長,不排除央行會繼續加大回籠力度的可能性。」梁福濤說。
渣打:1~2月「不明資金」規模190億美元
在最新的一份研究中,渣打銀行中國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對1~2月外儲增量數據進行調整后發現,前兩個月外匯儲備中的「不明資金」規模分別為119億美元和71億美元。
王志浩對外匯儲備增量中的非美幣種價值進行了調整,扣除包含服務行業在內的貿易順差和FDI、匯金和工行之間的外匯期權交易(每個月18億美元),加上 1月份金融機構用美元上交存款準備金轉移的約180億美元外匯儲備。他還對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進行了估算,認為前兩個月收益分別為64億美元和66億美元,並也將其扣除。
此外,王志浩認為大部分外匯貸款都用於結匯來尋求套利,因此假設當月全部的外匯貸款都結匯,扣除掉這一部分(分別為169億美元和217億美元)之後,得出前兩個月「不明資金」規模分別為119億美元和71億美元。
熱錢青睞亞洲 「棄中投美」需警惕
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ADBI)3月的報告稱,目前,亞洲地區仍為國際熱錢青睞的區域,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國。但同時,不少分析也表示,美國經濟目前已如履薄冰,資產嚴重縮水。對於國際熱錢而言,是個難得的機遇,或許大批國際熱錢將會從中國等新興市場撤離,殺入美國市場。
印度央行24日表示,大量國際熱錢湧入印度,促使印度盧比匯率上升至本月最高水平。而菲律賓央行的最新報告也顯示,今年2月,國際投資者對菲律賓經濟重樹信心,約有3.71億美元熱錢流入,而前一月則有2.37億美元的熱錢從菲律賓撤離。
菲律賓央行在報告中稱,國際投資者的信心來源於菲律賓在過去1個月中積極的經濟發展情況,但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高企的石油價格,以及通脹壓力都會給熱錢流入造成壓力。
ADBI的報告顯示,當前的組合證券資產流動已經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其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性卻在不斷增加,它們以購買金融衍生工具的形式流入當地金融市場,規模和數量難以估計。2002年後,私人資本混入了流入亞洲市場的熱錢中,這些私人資本比較習慣購買一些安全資產,特別是投資官方儲備的黃金證券。
ADBI的報告還稱,自去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西方主要國家的央行已經開始向商業銀行注資,導致國際流動性進一步加大,熱錢「東西流竄」,中國成為其重要逐利市場。分析人士估計,目前進入中國的熱錢存量大約為5000億美元。分析認為,大量國際熱錢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國市場的資產泡沫。觀察家預計2008年美國經濟將「見底」,他們擔憂國際熱錢是否會大批撤離中國,轉投美國,一旦大量熱錢撤離,中國經濟將面臨考驗。因此,ADBI在報告中建議亞洲各國嚴格控制國際熱錢的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