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菲/半個多世紀以來,兩岸關係風浪疊起,但人民心中自是涇渭分明。目前,國民黨、民進黨都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主動更新」,在台灣前途方面,大陸因素也得到了台灣人民高度的重視。西太平洋周邊的大國,紛紛希望海峽局勢穩定,希望參與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分享兩岸經濟發展的利益。這些因素,奠定了「兩岸關係新棋局」的雛形。 目前距台灣「大選」只剩數日。島內選舉仍在「造勢」,朝野對辯也「分外激烈」。但喧鬧現象的背後,是海峽兩岸整體形勢的波瀾不驚。似乎人們已呼吸到一股清新的空氣,觸摸到了某種不可言傳的感覺。人們的眼光,已經移位到「大選」之後,人們的心中,已經在雀躍歡呼,一個期待已久的「兩岸關係新棋局」,有可能出現。()
歷史昭示未來。「兩岸關係新棋局」的雛形,可以從這次台灣「大選」拉開幃幕後,所顯示出來的一系列過程特徵,國際社會對海峽局勢的立場,以及藍綠兩黨競選綱領中所表述的大陸經貿政策三個方面,窺見一斑。不過,歷史也昭示我們,警惕美國霸權對「台獨」勢力的進一步縱容,仍然是兩岸值得關心的議題。()
非理性選舉成昨日黃花()
四年前,台灣「大選」在一聲槍響中落下幃幕。霎時間,島內外對台灣社會誠信的喪失,人聲鼎沸。手捧這盆「政治毒瘤」的執政當局卻宣稱:為「團結台灣」,對「槍擊案」採取的策略是「不重選」、「不對話」、「不解釋」、「不和解」以及「無真相」可告。此後的歲月中,在所謂「穩定兩岸」的旗號下,民進黨當局自編自演的「倒扁」、「挺扁」,精心策劃的「廢統」、「公投」,可謂一浪高過一浪,唯恐風不夠急,雲不夠重。台灣社會嚴重對立,從北向南,「狼煙四起」。台灣的「民主模式」,也岌岌可危。然而,四年下來,台灣社會高度失信所造成的「劍拔弩張」局勢,最終得到了控制。()
這次「大選」幃幕拉開以來,選民的緊張程度有了明顯的下降,「選情」也始終沒有被煽動到「白熱化」。非理性的選舉文化雖然沒有偃旗息鼓,但已給人奄奄一息之感。從民進黨推出的「熱打」戰略看,得到了「冷處理」的待遇。「自由廣場」在鬧劇之後,還是一個廣場的功能,並未增添幾分預想的「神奇」。「兩蔣陵墓」的動遷,也未能收到極端派希望的「神經戰」效果。相反,大陸因素迅速上升為選戰中雙方熱烈辯爭的議題。可見,經歷了「大選」狂熱的台灣民眾已經開始了他們認真的思索,非理性的選舉文化,無疑被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兩黨兩岸政策的「更新」()
這次台灣「大選」中一個突出的政治現象,是民進黨、國民黨之間在台灣經濟發展方略上的「兩黨趨同」。在全球化、地區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台灣民眾不得不思考,台灣未來進步的動力將來自何方?海峽對岸的大陸,將給台灣發展以怎樣的機會?顯然,以「公投」為手段的分裂主義,除了帶來國際社會的擔憂,人心的動亂外,是不可能給台灣的國際地位和台灣的經濟發展帶來任何實質性利益的。而損害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景,只會縮小台灣經濟發展的空間。不符合台灣自己和周邊國家及人民的利益。()
從美國國務卿賴斯等發言人的講話看,美國的基本立場是認為台灣人民有「公投」的權利,但是美國明確反對把「統、獨」問題與「公投」掛鉤,更反對台灣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這一次,英國外交部也罕見地表明了立場。英國外交事務大臣戴維.米利班德在上海訪問時強調,英國不支持台灣利用「公投」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希望兩岸在3月「大選」結束后加強對話,降低台海的緊張局勢。西方國家的這種表態,與大陸所主張的、促進兩岸關係朝向和平解決方向發展的立場是一致的,對「台獨」的控制,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正是從這些重大舉動上,民進黨、國民黨均意識到大勢不可違。各自的兩岸經貿政策,也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例如對2008年後的施政方針,民進黨提出「取消對大陸投資限度」。國民黨主張「對低收入人群減稅」,加快「三通」。有強烈黨派色彩的大陸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在島內還是第一次。從政黨政治理論看,出現「兩黨趨同」現象,一般是在社會遇到重大危機或者政黨發展面臨重大決策關頭時才發生。因此,雖然這次兩黨僅僅是在對大陸的經貿政策方面體現出某種一致性方面的異曲同工,但我認為這次「更新」帶給台灣政黨政治進程的含義將是深刻的,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只是需要時間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兩岸朝經濟融合方向發展()
《史記》開篇就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藍綠兩黨競選綱領中對兩岸經貿關係表述的重視,揭示出未來四年台灣執政黨認為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將朝經濟進一步互補,台灣有可能參與地區經濟融合的方向發展。()
從馬謝舉行首場電視政見發表會看,對大陸開放和台灣在區域環境中的定位是兩人的交鋒點,當然也是台灣民眾最大的看點。雖然兩人在「兩岸共同市場」的爭論中,對「共同市場」的概念,開放項目的篩選等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激烈舌辯」,但提出議題本身隱含的指向卻是清晰的。即台灣執政黨將從亞太地區合作的角度,關注大陸經濟發展帶給台灣的機遇,關注台灣經濟繁榮與全球不景氣的之間的關係,尋找台灣與大陸關係的定位以及台灣參與地區合作的途徑。表明了大陸因素在台灣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台灣貿易主管部門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出,2007年兩岸貿易總額已經達到1,023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16%。祖國大陸成為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今年2月台灣《天下》雜誌對台灣1000家大型企業CEO的調查則顯示,91%的受訪CEO希望「大選」後台灣的兩岸政策更加開放。主張維持現狀的只有8%。對於當局在台商赴大陸投資設40%上限的政策,54%的受訪者表示不贊同,33%的受訪者希望不再設限。在兩岸人員往來方面,更有74%的企業希望引進大陸專業人才以提高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台灣政壇和台灣民調所顯示的,台灣人民將兩岸關係放在更大戰略空間進行思維的這種趨勢,將為台灣經濟的發展、為兩岸和平進程的推進、為兩岸共同家園的建設,提供更大的契機。這是近年來兩岸關係中難得的新動向。()
警惕美對「台獨」縱容()
兩岸關係新棋局不僅不是遙不可及,而且應該儘早開啟,但兩岸航程會一帆風順嗎?影響這個新棋局趨勢的最大牽制性因素,就是美國的兩岸關係政策,以及美國霸權對「台獨」勢力的縱容。借用中國的古語,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扮演的角色,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中,美國經常打的一張牌,就是將「中國經濟發展與台灣『安全』掛鉤」。這項政策帶來的產品,除了美國對台「軍售」外,更嚴重的是引導島內在政治上出現「兩黨趨獨」態勢。尤其這次「大選」中國民黨向「獨台」立場的轉化。實在是「親者痛,仇者快」。這在國民黨「返聯公投」問題上和其兩岸關係政策上「與大陸談中華民國、台灣或者以其他名義」的表述中,已有清楚的顯現。()
筆者認為,藍綠兩黨不放棄「台獨」選項的現象,是美國改變其對台政策「不介入」立場所一手促成的。2000年以來,美國從國際(聯合國)、「國家」(台灣的「府」、院、黨)、和政黨領導人三個層次,加強了對民進黨執政下「台獨」分裂活動的支持。2006年以來,在海峽局勢因為「入聯公投」問題而進一步複雜的情勢下,美國一些重要智庫紛紛鼓吹的「主權權力分割」、「中國主權概念過時」,「中國經濟發展增大台灣安全威脅」等言論,起到了敦促藍綠兩黨強化「法理台獨」立場的作用。美國一些不負責任的官員,還故意在「大選」前拋出「沒有九二共識」的危言,客觀上造成了政治上所謂「兩岸互不承認」的勢頭。可見,造成台灣「民主化」進程中出現「事實台獨」與「法理台獨」並存的根本原因,幕後因素就是美國霸權對「台獨」立場的支持,以及美國通過這種支持施加的影響。嚴格地說,即使是一些看來貌似溫和的主張所強調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等立場,實際上也包含對「維持台獨現狀」的考慮。因此,在期待兩岸關係新格局之際,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限制「台獨」分裂勢力繼續作祟、在警惕美國霸權的干涉方面,兩岸不可有絲毫的懈怠。畢竟,「台獨」威脅帶來的兩岸的不和與分裂,只會導致兩岸利益的流失。而兩岸關係取得的實質性進展,獲利的是兩岸人民。()
歷史昭示未來()
半個多世紀以來,兩岸關係歷經波濤,風浪疊起。但兩岸依然翹首相望,人民心中自是涇渭分明。目前,國民黨、民進黨都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主動更新」,在台灣前途方面,大陸因素也得到了台灣人民高度的重視。西太平洋周邊的大國,紛紛表示希望維持海峽局勢的穩定,因為他們希望參與東亞地區經濟的發展,分享兩岸經濟發展的利益。這些因素,奠定了「兩岸關係新棋局」的雛形。()
兩岸人民完全有理由期待一個走向新起點的兩岸關係。兩岸可以產生最大的共識,就是對人本、對生命、對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兩岸共同家園的追求。我認為,這些中華文化中最本質的因素的存在,將增強兩岸人民應對複雜環境的主動性,將縮小那些利欲熏心的「台獨」分裂主義勢力的政治舞台。「大選」后,兩岸人民的行動,兩岸老百姓對具體事件的參與,將成為影響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主要因素。歷史昭示未來,那些出賣兩岸人民利益的「台獨」政客嘴臉,終會自現原形。()
(香港《經濟導報》。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兩岸四地中心副主任,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