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是去年秋天我們全家到上海旅行時,有一次我與四歲的女兒安娜(Anna),還有她的兩個哥哥雅各布(Jacob)和埃利(Eli)擠在一輛出租的後排座位里,他們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太太白佩琪(Rebecca)就坐在前面的副駕駛位子上。當時安娜(Anna)為了要我滿足她的要求而在我的大腿上用力地蹦來蹦去,我太太聽到吵鬧聲后,不禁回過頭來一探究竟。
當我倆目光接觸時,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焦慮、驚慌和不知所措。我們倆都搞不明白的是,乘車穿行於上海前法租界這個綠樹林蔭,最富有傳奇色彩、也最漂亮的街區去找一座公園怎麼就會無趣到讓我們家的小丫頭變成了一個小暴徒?
在那之前三天,我和家人每晚都參加了激動人心的大型活動:先是世界夏季特殊奧運會開幕式、再是一場馬戲團雜技表演,最後是女足世界盃決賽。有了這些興奮的經歷,遊覽法租界讓安娜覺得索然無味,她要的是更刺激的事情。
這種情況正是將家搬到中國以後我所一直擔心的──我們這種奇妙的、國際化的新生活方式會讓孩子們對生活奢求過多。現在我們不僅經常外出旅行,就連每天的生活也要比在美國時以及我與太太小時候的好得多──而在那種環境成長起來的我們也從沒覺得自己欠缺了些什麼。
我們現在享受著一種不真實的、富翁一般的生活:每天有鐘點工來料理家務、住著高尚社區的大宅子、不用多想就雇個司機給你服務一整天、想要什麼基本上動動手指打個電話就會上門來。但我對所有這些都特別敏感,因為特權感是我最厭惡一樣東西,而且我也非常害怕看到孩子們滋生出這種意識。
我第一次有這種害怕的感覺是在我們全家從新澤西飛往北京時。看到三個小傢伙坐在寬大的頭等倉座椅上,我當時真是既覺得好玩又感到害怕。實際上,那是我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乘坐頭等倉,而且還是拜航空公司的促銷活動所賜。讓我感到不快的是這些孩子們小小年紀就有了坐頭等倉出行的經歷,這實在是來得太早了。我在快40歲時才有機會第一次座頭等倉,而安妮兩歲時就坐過了,而她最大的哥哥當時也不過七歲。這一經歷他們至今仍念念不忘。雖然後來我們也曾多次乘車長途旅行,但只要一到機場,雅各布就會問道:「我們要飛頭等倉?」這一問題不禁讓我想到他們的期望值是不是太高了。
許多其他在華居住的老外也會受到相同問題的困擾。我家在北京的一位鄰居說,她經常告誡自己的小孩,這種生活是不正常的,是很特殊的。但她自己也承認問題就在於她不知道到底怎樣才能真正地把這層意思向孩子們傳達到位,而她現在能做的只是和他們講這個道理。我的這個鄰居是澳大利亞人,她的三個孩子與我的孩子是同學。
一位來自美國的朋友也同意這種看法。她說道,這件事跟我們所有人都有關係。
要向這群幸運的小傢伙們解釋這種生活的特殊性是很難的,因為這在他們看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去年秋天到上海的那次旅行讓我久久無法忘懷,就算在我後來橫穿美國的旅途中也惦記著這件事。我並不認為讓小孩睡在親戚的沙發和拖拉床上會把他們慣壞,但像這樣的旅行已經融入了他們那種興奮不斷的生活。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旅行和各種各樣可能的新鮮事。北京是他們生活的地方,而上海不過是另一個旅遊地。
這些年來,我們不但到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亞洲國家度過假,還幾乎走遍了中國各地,無論是香港璀璨的夜景,還是四川高聳入雲的山峰我們都盡收眼底。每一次當我邁下飛機或火車時,眼前的景象都會讓我感到震撼不已。為了讓孩子們也能領略到同樣的感受,我與太太都做足了功課,不厭其煩地向他們介紹各處景點,並著重說明每個景點的特殊所在。我們的努力有時候像是有點效果,在馬來西亞布滿紅樹林的河岸上喂海鷹和騎大象穿越泰國叢林都讓他們體會到了其中的奇妙之處。但有時候孩子們寧可哭著鬧著要留在巴士里玩Game Boys遊戲機,也不願意去參觀西藏的寺廟或是享受令人讚歎的山川美景。
幾年前當我們在商量要不要搬到中國時,我總是這樣跟太太說: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況就是這樣,如果不鼓起勇氣作此決定,那麼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內,遊走各地就只是個無法實現的夢想;要麼現在就去中國,要麼就再等上25年,等你我都退休以後再說。
廣告正是走到外面看世界的心愿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做出了舉家搬到中國的決定,而且我認為自己的直覺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但願我們的中國之行能增長孩子們的見識,一如我在這裡所體驗的那樣,能幫助他們明白這個相互聯繫的世界是多麼遼闊,你可以去無數的地方,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
讓我很高興的一點是,和我小時候相比,孩子們具備更為國際化的視野,並對周遭環境擁有更廣泛的認識。我只是不想讓他們以為這種穿梭於亞洲各個五星級旅遊勝地的生活是正常的。雖然在亞洲住五星級酒店的花銷要比在北美時便宜得多,但它們仍是奢侈的溫床。
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放慢我們的旅行腳步。但我們對亞洲的了解畢竟是有限的,我們都想儘可能多地挖掘它的美麗之處。於是,我們在那種輕鬆享樂的旅行之餘,也到景色秀麗但往往不夠發達的中國內陸地區去,看看那裡的村莊和普通人家,感受一下成千上萬的中國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這樣的旅行有助於提醒我們全家人,我們是多麼幸運,現有的生活有多麼不平常。而且無論旅途如何艱苦,都不會讓人感到無聊。
ALAN PAUL
(編者按:本文作者Alan Paul是《吉他世界》(Guitar World)的高級編輯,同時也為美國籃球雜誌《灌籃》(Slam)撰寫文章。因妻子工作需要,他舉家從美國新澤西遷住中國,現居北京。他的電子郵件是
expatlife@dowjon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