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印度人「說話快、做事慢」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8-3-3 22: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中國和印度應該緊密合作(2008-03-03)  
● 譚中
  美國兩位女作家薩特芬(Mona Sutphen)和亥施錦(Mina Hachigian)新書《下個美國世紀》(The New American Century),把中國和印度(還有日本、俄國、歐盟)定位為當今世界的「樞紐強國」,起著挑戰性作用,但不會影響美國重新變成帶領全球進步的領袖。我想藉此為切入點來談談自己對中國和印度發展比較的探討。

  印度總理曼莫漢星1月15日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講演時,對中印兩國關係的視界極高。他說:「我們兩國的命運由地理和歷史的因緣鎖住」,「印中關係不僅牽涉到兩國人民的福祉,而且影響到整個地區和全球的發展趨勢」。

創建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他進一步評述:「正如20世紀的世界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國家的經濟,21世紀的世界經濟將在很大程度上是亞洲的經濟。到21世紀中葉,亞洲很有可能在全球貿易、收入、儲蓄、投資和金融交易額中超過世界半數。我們必須確保印度和中國共同合作,聯手創建一個擁有積極外部環境和共同繁榮的世界,而不是強力制衡、斤斤計較和充滿敵意的世界。」這番話和我們每天在全球媒體(包括中文媒體)上看到的中印兩國「競爭對抗」的報道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值得深入研究。

  曼莫漢星剛當總理不久,在2004年一次公開講演中引了聖雄甘地「我要四面八方的風吹透我的家,但我不會被風颳倒」,也引了尼赫魯說過的印度在盲目守舊與東施效顰兩極之間搖擺不定的話,得出的結論是:印度是所有從殖民地獨立的國家中對「如何溶入世界」辯論得最深刻、最激烈的。

  印度崛起有三大特點。第一,她從來就是受全球大潮流衝擊最大的文明領域(直到英殖民地時才變成統一國)。第二,慣於逆來順受的印度,在獨立后自然而然地變成世界總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順應潮流,有益有損。第三,印度人自尊但不逞強,他們最強烈的願望是:全世界應該承認「世界最大民主國家」印度為「強國」,這「強國」地位是印度的與生俱來的權利。

  與此相比,中國的崛起大不相同。第一,中國曾經閉關自守,現在卻走到強力「擁抱」世界的另一極端。第二,這一轉變也帶有從過去的百般受辱到今天的揚眉吐氣情緒,致使逞強心切,樣樣要爭世界第一。第三,中國大轉變都是由領導策劃,社會沒有大型激烈辯論,很難把當前「不中不洋」的混亂現象理順。

印度沒把傳統文明拋棄
  在這一比較中,我們發現印度「擁抱」世界比中國自然、協調,也沒有把傳統文明拋棄。素有「出世」傳統的印度由於英殖民主義統治而從來就跟著當今這個受西方文明統治的主流「世界」,倒也風調雨順。中國卻是一會兒(在毛澤東時代)反抗它,一會兒(改革開放以後)被它馴服。表面上看是中國保持高度的獨立自主,實際上中國社會自己逐漸喪失「自我認同」。中國得獎電影那種蓄意歪曲傳統文化美德,中國某些歷史名勝搞資本主義商業化甚至損害文物、破壞中國文化景觀,說得不好聽一點是在「拍賣祖宗」。這一點上,印度是做得好的。

  出生於二戰前的中國前輩從小所受的主流教育是:要發憤圖強,不要吃喝玩樂。《下個美國世紀》新書也談到對下一代教育的問題。薩特芬在介紹新書的演說中著重指出大英帝國衰亡的主要教訓就是把精力都用到外部,大大忽略對國內青少年精益求精的要求與訓練。她說今天的美國也存在這一現象。亥施錦說,日本學生數學水平在國際競賽中從第一名降到第七,正是日本式微的象徵,美國是可憐的第35名,印度和中國卻名列前茅,因此前程似錦。

  我住在美國、也常回中國看看,覺得當今時代物質文明大大提高,年輕人發憤圖強與吃喝玩樂並不矛盾(在印度,吃喝玩樂的程度比中國有很大差距)。現在存在的問題是:有些人只「吃喝玩」不發憤圖強,影響前程;也有些人不懂如何「吃喝玩」,搞出「富貴病」來,身心受損。這就不叫「吃喝玩樂」,而是「吃喝玩憂」了。從這一點看,印度年輕一代的「吃喝玩憂」現象比美國和中國都少些,這也正是美國印裔是全國所有人種中人均收入與人均知識水準最高的原因之一(印度人英文好也比中國人佔優勢)。

不是貶抑中國吹捧印度 

  指出這一切並不是貶抑中國、吹捧印度,中國比印度強盛得多、發展快得多,致富動力充沛、全國一盤棋,製造工業及基礎設施建設像萬馬奔騰,印度望塵莫及,這些都人所共睹。印度精英訪問中國,多半稱讚誇獎;中國精英參觀印度卻搖頭嘆息,中國駐印使節在印度公開批評印度人「說話快、做事慢」。我看這兩種不同態度和前面談到的印度「在世」與中國「入世」差異有關。

    最後,再回到曼莫漢星總理在北京的講話,他說:「我們必須消除印中兩國『認知的鴻溝』……不僅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和歷史,也要了解彼此當前的發展狀況。我們需要開展更多民間交往,消除誤解和偏見。」如果真能這樣,人類40%變成知己,和諧世界就輪廓鮮明了,更何況這40%的人將會創造出同等比重的世界財富哩。
作者是退休教授,現旅居美國芝加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7: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