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昨天正式獲任命為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這個消息雖然一早流傳,沒有令外界感到意外,但這個任命代表中國發展經濟和社會的方式,今後多了一道通往國際舞台的橋樑,其意義仍然值得高度重視。
林毅夫曾經在台灣當兵,其後游過海峽返回大陸,這樣的背景為他的任命加上傳奇色彩;不過,他能夠出任國際金融機構的高層,最大本錢是他對中國經濟的熟悉和見解。
世界銀行行長昨天解釋,林毅夫是首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也是經濟發展領域尤其是農業方面的專家,認為他的到職將會給世很帶來「一套獨特的技能和經驗」。
西方自由經濟以外的路
究竟這位大陸學者,在經濟領域有甚麽經驗,令他獲得世銀接納呢?林毅夫是自中國改革開放后,首批到西方頂尖學府深造的經濟學家,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能夠成功,是因為通過放權讓利和體製革新,逐步找到符合本國資源條件的發展道路。他同時提出,與東歐國家的「休克療法」相比,中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是採取了一條代價低、風險小,又能及時帶來收益的漸進道路,這個說法被視為與鄧小平「摸覑石頭過河」的經驗主義相近。
今次林毅夫能夠出任世銀要職,外界認為與中國政府大力推薦有關,早前世銀巨頭訪華,期間中國強力表達希望世銀能委任熟悉內地經濟情況的人士加入,其中林毅夫是主要人選,其後有關他獲委任的消息不脛而走,到昨日終於獲得證實。
世銀委任中國推薦的人選加入,可以理解為中國國力增長,令這個世界性金融組織重視和接納中國的意見,但林毅夫的加入,意義相信遠超多了一個中國利益代言人。
作為全球一個冒起中的經濟體系,中國的發展不但影響本國,同時對全球開始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應,這些效應有正面有負面,怎樣和全球其他經濟體系協調,需要有一道既對中國有了解,又明白世界其他經濟體系的橋樑,這道橋樑的角色發揮得好,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有利中國和全球的合作。
透過世銀分享改革經驗
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把本身發展的經濟帶進世銀,有助豐富世銀對新興經濟的理解,過去新興經濟體系發生金融震?,世銀開出的緊縮藥方都備受批評,其中最深刻的是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部分區內國家嚴拒接受世銀大力削減支出的建議,結果順利走出了危機,這個經驗也強化了世銀被指過分硬搬西方自由市場模式的批評,大家會注視,林毅夫的加入,會不會豐富了世銀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了解和觀點。
看林毅夫的世銀委任,有人會從政治和利益立場詮釋,但從廣義的層面,中國能否把發展經濟的經驗,透過世銀和全世界分享,才是整個安排最具歷史意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