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要換的部委主管實際上不多了,但卻是目前胡溫最為棘手的難題。難就難在碰上了「大部制」改革。人事方案的變數,還來自現在正上任的這些新人。他們本來是「棋子」,最高決策層是「棋手」,將他們安放在這一職位上,但是同時他們也就開始變成「棋手」,開始進入棋局
(續前)第五位國務委員是61歲的馬凱。這位國務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倒是溫家寶十分欣賞和信任的人,
明報披露京城流傳的故事說:今年9月上旬,馬凱陪同胡錦濤赴澳洲出席APEC會議時,在飛機上獲胡單獨召見,「談話的內容卻令馬凱的心情冷了半截」,因為胡總明確告知,在中央規劃的政治局委員候選名單中,將沒有他的名字。「明年換屆時,他只會升任並無太多實權的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
馬凱
據稱,這個消息令信心滿滿的馬凱大受打擊,談話後起身離開時,不知是肌肉緊張還是不巧磕碰到腰部舊患,令他疼痛不已,整個行程都弓身彎背,返京后,也須經常出入醫院療傷,十七大上,除開幕和閉幕大會,也都不見他的身影。馬凱為何會「馬失前蹄」?京城耳語,十七大前中央安排中委之間進行「海選」,任由中委們互相評分,結果馬凱得分偏低。箇中原因據說是有諸侯不滿馬凱處事「霸道」——發改委擁有對所有大型項目規劃的批准權,難以面面俱圓,發改委也容易得罪地方勢力。最終,諸侯的反彈讓馬凱在黨內「海選」中得分過低,與政治局委員失之交臂。
但是,明報至少有一點說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並無太多實權」是言過其實了,馬凱上任,又是溫家寶的嫡系,在國務院系統內還是頗有實權的。
第六匹可能是「黑馬」
北京政治觀察人士告訴多維社,上一屆內閣只有五位國務委員,這一屆可能多一位,增加的這一位國務委員,可能是位外界未曾料想的「黑馬」。之所以增加國務委員,是為強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地位,由發改委主任升任。
張平
這位黑馬至少應是中央委員,而從目前國務院和地方人事布局分析,似乎只有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張平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之鑫屬於未定之身,而張平的可能性最大。
再過一個月就將滿62歲的張平,2005年才被從安徽調到中央工作,在擔任了5個月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后,於2006年元月升任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迄今還不到兩年。當時他是接替到重慶主政的汪洋,巧合的是,汪洋也是來自安徽。
在十七大上,張平當選為中央委員,已經預示了他的職位還將升遷,還將擔負更重要的使命。
溫家寶的第一屆內閣的總理、副總理的平均年齡,為63歲;第二屆內閣總理、副總理的平均年齡為60.8歲——雖然溫家寶和回良玉都增加了5歲,但是好在有個年輕力壯、剛過知天命之年沒多久的李克強,拉低了平均年齡。
國務委員雖然全部更換,尤其是走了一個1935年出生的曹剛川,但第二屆平均年齡還是比第一屆要略高,第一屆是63.6歲,第二屆是63.8歲。
面臨「大部制」改革
國務委員之下是國務院各部委主管,由於2003年換屆時上任的部委首腦,五年來有人病逝、有人落馬,尤其是在十七大前後隨著一些人高升而替補,已有差不多80%更換了,像外交部、財政部、科技部、國防科工委、公安部、安全部、監察部、商務部、農業部……都已經是新人執掌,剩下的要換的部委主管實際上不多了。
雖然不多,卻是目前胡溫最為棘手的難題。難就難在碰上了「大部制」改革。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說,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大部門體制」簡稱為「大部制」,國務院已經成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聯繫會議」,現在李克強來到中南海,已經進入情況,將主要負責這一工作。
國務院除辦公廳外,共有組成部門28個,特設機構1個、直屬機構18個、辦事機構4個、部委管理的國家局10個、直屬事業單位14個,另外還有100多個議事協調機構,溫家寶在2003年國務院總理第一屆任期開始時,就曾經做過機構改革的嘗試,將國內貿易與對外貿易職能和機構進行整合,組建商務部,近五年來運轉尚屬正常,這可以看作是一次成功的預演。
有消息稱,國務院將成立能源部,整合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國土資源部、水利部、電監委中有關能源的職能,以及統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國家電網等國有能源巨頭。
能源管理至少涉及石油、煤炭、電力三大領域,目前管理體制的弊端主要有二:其一是高高在上,難以管好:高層有一個國務院總理掛帥的國家能源辦,但管理的實體是國家發改委下屬的能源局,能源局的能源處才10個人,卻要主管整個中國的能源!其二是能源管理多頭並舉:如石油和煤炭管理較分散,電力管理則十分嚴密,有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國資委三大部門在管,上面還有國家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籌。誰都在管,誰都管不好。
專家強調,類似問題所在多有。食品安全就是因為有衛生部、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多頭管理,至今職責不清。而文化領域,不算中宣部,就有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版權局、文物局等五六個部門,職責也扯不清。
過去,動輒八、九個、甚至十多個部門「聯合下文」、「聯合行動」,一轟而起,虛張聲勢。宏觀調控多方失利,這也是原因之一。
中國大陸傳媒也曾報道,設立能源部目前已進入機構編製和職能調研階段,目前尚存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能源部的職能?圍。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明年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其中第一條便是「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機構改革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透露出中央對推進中國政治建設進程的高度關切。
多維獲悉,專家已經提出一系列政府機構整合的建議,例如:
農業+糧食+林業等=大農業部
交通+鐵道+航空+公路+水運+郵政等=大交通部
區劃+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等=大國土建設部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認為,國務院機構最理想的改革方案是除了外交部、國防部、安全部、公安部等,其他部委逐步向「大部門制」過渡。
周天勇還建議,應重建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繼續整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此外,還可新設總理預算管理辦公室,以強化預算編製的科學性和協調性。
廟拆並了,和尚怎麼辦?
新內閣要按照「大部制」的目標重新調整合併現有的部委,人事安排就遇到雙重難題:一是要能適應合併后管轄?圍更廣、管理方式卻來一番革命的要求,二是對大批省部級、副省部級官員如何安排,給他們找到另外的施展空間,才能夠安撫他們。
政治觀察人士告訴多維社,目前看,中央的共識是,「大部制」改革要從易到難,首先在職能交叉矛盾比較突出、外部反映呼聲大、讓人頭疼的政府部門先搞,例如,優先考慮,交通部、鐵道部、國家民航總局的整合,信息產業部、廣電總局、信息化辦公室的整合,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的整合,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的整合,衛生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和國務院中醫藥管理局的整合等。然後看改革的成效或條件,逐步擴大範圍。
多維從不同的消息來源都獲悉,國務委員、部委主管的產生方法,也吸取了十七大前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所嘗試的「黨內民主」方法,在不同範圍內用「海選」等方式廣泛徵求了「民意」。雖然目前大體確定,但是不排除仍有變數,說不定還會有「黑馬」跳出越位,也說不定還會有某位接班人選失足倒下。
政治觀察人士告提醒多維社,人事方案的一個變數,正是來自現在正上任的這些新人。他們本來是「棋子」,最高決策層是「棋手」,將他們安放在這一職位上,但是同時他們也就開始變成「棋手」,開始進入棋局,考慮到他們自己今後分管業務的運營,他們也需要對各部委主管提出自己的建議。
(《多維月刊》)
[
本帖最後由 大西洋人 於 2008-1-25 11:11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