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達成系列經貿協議但分歧猶存 記者: 許波
美中兩國官員在美中戰略經濟對話舉行之前達成一系列經貿協議,但是觀察人士指出,這些經貿協議難以掩蓋雙方在產品安全、保護知識產權和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的分歧。專家預計,隨著中國經濟力量的壯大,北京這次會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
*雙方達成14項經貿協議*
在第三次美中經濟戰略對話的前一天,美中經貿官員在北京舉行了第18屆美中商貿聯委會會議,雙方就食品和產品安全、高科技貿易、環境保護、能源安全以及促進旅遊等問題達成14項經貿協議。協議的結果將在星期三開始的美中經濟戰略對話結束后宣布。
*吳儀:會前與美國官員發生激烈爭論*
儘管雙方達成了廣泛的原則性協議,但是媒體注意到,美中兩國官員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的分歧在正式會談開始之前就已經公開化了。商貿聯委會的開幕式推遲了一個小時,按照中方首席代表、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說法,她與美國官員在會前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吳儀隨後在致開幕詞時表示,最近一段時期,美中經貿關係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她對布希政府把中美在知識產權問題上的糾紛提交世貿組織的作法表示不滿,指責美國國會針對中國的制裁議案激增,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傾向日益明顯。她還指責美國媒體炒作中國產品安全質量問題,嚴重損害中國產品的聲譽。
*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強勁*
就在美中兩國正式舉行高層戰略對話的前夕,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出口統計數字顯示,中國11月份出口增長了22.8%,總值超過1千1百70億美元。今年前11個月,中國出口增長了26.1%,出口總值達到1萬1千億美元,超過巴西、俄羅斯、印度、韓國和墨西哥等新興經濟大國的生產總值。
與此同時,中國進口增加了20.5%,總值為8千6百50億美元。今年截止到11月底,中國的貿易盈餘比去年同期猛增了52.2%,達到2千3百80億美元。
*分析:對美中經貿談判失去信心*
中國出口和貿易順差激增為美國方面提出的貿易失衡導致保護主義勢力抬頭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馬里蘭大學商學院教授彼得.莫里奇說,正常的貿易關係不會導致如此大的不平衡,只有通過非正常的貿易手段,中國才會獲得這樣巨大的優勢。莫里奇對美中經貿談判失去信心,他認為美國應該採取更強硬的路線。
莫里奇說:「總的來說,在同中國的貿易中美國已經成為輸家,我們需要重新界定同中國的經濟關係。中國的言行已經證明,它過去沒有遵守諾言,並且將來也不會遵守諾言,它不是一個好的貿易夥伴。布希政府和保爾森部長希望通過對話來改善美中經貿關係純粹是浪費時間。美國公眾和國會正在累積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重新評估美國的貿易政策。」
*分析:美國不應過度渲染產品安全問題*
這次高層經貿對話舉行之前,美國官員大談國內的保護主義壓力,希望中國官員能夠做出讓步,避免美國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影響到美中經貿關係。夏季以來連續發生的中國進口產品的安全事故使得美國的保護主義情緒發現了新的突破口。
華盛頓智囊機構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項目主任丹尼爾.格里斯沃德認為,美國政府在產品安全問題上的過度渲染推動了保護主義情緒的上漲。
格里斯沃德說:「美國人希望他們的食品、玩具和產品安全,中國應該嚴肅對待這個問題。但是如果美國政府反應過度,過分渲染這個問題,就會進一步推動國會和民間日益高漲的保護主義情緒,甚至會出現禁止某些中國產品進口的傾向,這是很危險的。」
*美聯社:美國已無法用產品安全來壓中國*
美聯社發表的一篇報導指出,事實上,中國經濟壯大到今天這樣的程度,美國已經無法以產品安全來壓制中國。報導指出,中國前11個月出口強勁增長的事實證明,中國出口似乎並沒有受到產品安全問題的影響,中國製造仍然廣受國際市場的歡迎。
*華盛頓郵報:中國兩手空空迎接美國官員*
華盛頓郵報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兩手空空迎接美國官員」的文章也指出,前兩次美中戰略對話之前,中國都要通過人民幣大幅度升值或大批訂購美國商品來向華盛頓表達善意,但是這一次,北京卻兩手空空迎接保爾森一行。報導預計,實力的增強增加了北京談判的籌碼,預計中國這次將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
*分析:美中雙方正處於一個危險關頭*
卡托研究所的國家貿易專家格里斯沃德認為,美國的保護主義和中國的民族情緒都有可能被政治因素推向極端。
格里斯沃德說:「美中雙方正處於一個危險關頭,兩種極端因素都有可能佔上風,對美中經貿關係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