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刀殺二雞 解讀「中國繼續懲罰德國」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2-9 10: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倍可親(backchina.com)據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由於中國財長「日程安排十分忙碌」 無法接待,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原定於12月訪問北京的計劃被迫取消。德國財政部11月15日公布的這個消息在德國引發震動,德國《法蘭克福彙報》、《明鏡》周刊、《經濟周刊》、《日報》、《金融時報》、《伯林日報》、《世界報》等主流報刊紛紛發表評論,或驚訝、或憤怒、或憂慮、或委屈,或呼籲冷靜、或叫囂報復。《法蘭克福彙報》還列出了一個單子,稱中國自9月份以來接連取消各種外交會談,三位部長因此受到了中國方面的懲罰:楊潔篪外長取消了與施泰因邁爾外長參加聯大會議期間的早餐會;司法部被取消了中德對話;財政部被取消了對施泰因布呂克的訪華邀請。德國執政黨聯盟內部產生裂痕:德國外長因此呼籲政府不能任由這種事態發展,重建與中國的良好關係是德國的利益所在;剛被任命為副總理的外長施泰因邁爾(社民黨)曾公開抨擊總理接見達賴;施羅德上周訪華時不尋常地打破了政治禮儀,在北京面對記者時批評默克爾會見達賴是一個「錯誤」。與此同時,中國抵制德國給法國造成可乘之機。根據德國大使館的一份報告,為懲罰德國,中國將加強與德國鄰國的接觸,巴黎「預計會利用德國留下的缺口」,11月底,法國總統薩科齊將訪問中國,屆時法國工業界將盤算獲得更多合同。德國《明鏡》周刊擬文稱「中國繼續懲罰德國」,《日報》則憤憤不平的稱中國利用「政治權力…..加劇歐洲之間的內鬥」。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為何「中國繼續懲罰德國」?起因在於9月份德國總理默克爾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堅持會見了達賴啦嘛。但真正令德國政府及民眾震驚的是「中國的憤怒超過預測」,在此次會見已過了兩個月後,中國有把後續報復動作持續擴大之勢,具體反映為此次原定12月份的財長訪華計劃被取消,德國各界正張大了驚詫的眼睛等著中國的下一步動作。

可能一般關注中國外交的人也會同樣「震驚」。一來達賴在西方國家被政要接見已非一次,最新例子是達賴剛剛訪問過美國,還接受了美國國會的「金獎」,中國的反應尤其是後續反應遠沒此次強烈;二來德國是歐洲大國,在歐洲影響力非同尋常,而中國一般很少在外交上主動對抗如此級別的國家,以往中國也就拿海地、阿爾巴尼亞等小國出出氣,最多也就「冷凍」一下加拿大這樣的二流國家。此次大動干戈,除了「殺雞給猴看」,別無可解。更何況殺的雞越大,對猴的警嚇效果就越好。一向「韜光養晦」、與人為善的中國,看來有意把刀兒磨得響破天,拿德國這麼一隻碩大的「公雞」開刀了。

1,殺的第一隻雞—-德國,嚇的第一隻猴—-日本

有消息說,達賴喇嘛此次出動,遊興頗佳,在美、德周遊了一圈后,頗有繼續周遊歐洲之勢,甚至有興趣來日本一游。如果讓達賴成功訪問歐洲其他國家和日本,多米諾骨牌效應更將使中國外交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中國會給國際社會留下「雷聲大雨點小」的印象,美歐對達賴的道義支持將聯成一片。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後果,畢竟歐洲離中國太遠,難以對中國今後處理西藏問題的國家主權行為構成實質性威脅。但是如果讓達賴訪問日本並獲政要接見則情況就嚴重了,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允許達賴訪問尤其是政要高調接見至少意味著其公開對達賴的道義支持。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這意味著中國周邊又出現一個公開對達賴表示道義支持的大國,加上達賴的流亡地—印度,兩個國家一東一西,在西藏問題上將對中國形成夾擊之勢,這將極大牽制中國在處理西藏問題時的外交、經濟及軍事資源,此其一。

其二,德國政府自默克爾上台後,鼓吹「價值觀」外交,在外交政策上向美國靠攏,此次達賴訪問德國就是默克爾堅持「價值觀」外交的體現。無獨有偶,日本政府自安倍晉三上台後,也高舉「普世價值觀外交」的大旗,在印度訪問時,安倍晉三就赤裸裸的提出了建立亞洲「自由國家同盟」的設想,一方面拉攏印度,另一方面把中國排除在外,引起中國外交界的極大不安。現在福田內閣上台後,雖然福田本人對中國的「鴿派」色彩較濃,但其內閣的外交理念是否步安倍後塵,很難預料。在這福田內閣的外交政策將明未明之時,中國有必要對其提個醒。此次達賴訪問德國就是個很好的時機,德國與日本基本上處於同一層級,通過敲打德國可以影響日本對達賴訪問的態度,並順勢對日本安倍內閣留下的「普世價值觀外交」理念敲敲警鐘。因為在對日關係上,中國可打的外交牌要遠多於對德關係。

2,殺的第二隻雞—藏獨,嚇的第二隻猴—-台獨

中國政府對達賴喇嘛已有定性—-「鼓吹西藏獨立的分裂分子」,儘管北京認識到其有溫和的一面,與其代表舉行了一系列會談。但是,當達賴喇嘛公開在國際上活動時,情況就兩樣。達賴身上有宗教領袖和政治人物的雙重屬性,各國官員尤其是政要會見達賴,很容易被視作支持其政治立場的象徵,10月份達賴訪問美國時在中國藏區引起極大的反響,這使中國政府受到很大的震動。因此,此次中國有意識的發酵達賴訪德的後續效應,可視作封殺達賴及藏獨勢力國際活動空間的步驟之一。中國政府還有可能增強對達賴及藏獨勢力的輿論批評,加強西藏地區的安全管理力度,進一步打擊藏獨勢力在西藏地區的活動。
同時,由於達賴喇嘛身上的分裂主義的色彩,中國此次的「小題大做」,也是給國際社會一個強烈的信號:在關係到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中國將不會給任何國家和勢力以任何幻想。現在台海正處於多事之秋,隨著台灣「中選委」 確定對明年台灣立委選舉和公投採取一階段領票作業,台灣2008年大選及「入」、「返」聯公投已進入投票程序的操作準備階段。而中、美對公投尤其是「入聯公投」有過明確的定性—法理台獨,在公投的列車向前狂奔之際,此次對藏獨的高調出擊,也有對台獨勢力發出警告的意味:決不可忽視中國大陸政府在台獨問題上的決心。與中國高調報復德國相比,中國此次對美國卻無多大反應,美國國力更為強大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在台海問題上有求於人不無關係,其中奧妙,耐人尋味。

基於中國特殊的歷史發展教訓,中國政府歷來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為外交的核心利益,這一基本立場應該利用不同的時機並輔以不同的手段向世界各國宣示,以做到在國際關係中對危機的預防性隔離。應該說,中國此次對德國的報復行動,明顯具有「殺雞給猴看」的預防意味。當然這也損害到中國本身的利益,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比起群「猴」紛紛向「雞」仿效而帶來的代價相比,還是值得的,儘管其效果有待觀察。

自上世紀70年代后,以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戰略家為代表的外交現實主義思想,曾經一度佔據著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流地位,並一度成為西方國家處理國際關係的主流政策取向。但這一狀況,在經歷了冷戰結束、兩次海灣戰爭、「9.11」事件后,已有所改變。以價值觀為主導的意識形態主義,又在美國對外政策上逐漸佔據主流。在美國的影響下,「人權高於主權」「民主先於國界」等「價值觀」外交理念逐漸成為西方國家的外交準則,尤其是戰後一代領導人的紛紛執政更使這一理念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所接受。作為一個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中國,應該對這一變化作出及時的應對,以避免在台灣、西藏等涉及國家主權的問題上給人以可趁之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3: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