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共產黨身上披著常春藤盟校的外套,但它決定不更改姓名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2-8 23: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中國的精英專政

假設你出生在中國,又是個獨生子,受到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寵愛。有時,他們甚至稱你是被寵壞了的小皇帝。

他們向你灌輸儒家思想,尤其是等級和勤奮工作的價值觀。他們送你去上學。你知道,學習漢字需要有驚人的記憶力。你被中國強烈的人力資本政策塑造成型。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近日發表一篇題為《精英專政》(The Dictatorship of Talent)的評論文章,用帶有「偏見」的語氣,談論了中國的精英專政和人才的培養。

文章說,在經過數十次交談后,你很快就明白了一個客人所該理解的一切: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痴迷於人才的社會,中國的統治精英招募人才的方式,就和NBA以嚴格和無情的方式挑選一名球星完全一樣。

隨著你在學校逐漸長大,你意識到要進入一所精英大學,就需要在高三那年最後的考試中取得一流成績。中國學生參加類似的考試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考試不會鼓勵創新思維和技巧,它只獎勵勤奮讀書和死記硬背的能力。你的青春期都圍繞著那些考試轉--補習講座和長時間的預習。

每年大約有九百萬人參加高考,排在最前面的百分之一的學生能升入精英大學,其它的只能去二流學校。這些不幸的人將發現,儘管他們的就業前景不會永遠受阻,但成功的可能性卻很小。這些學校的自殺率很高,因為一些學生感覺到他們已愧對自己父母。

布魯克斯寫道,但是你成功了,你以一流的考試成績進入北京大學。你把你的教授當成上帝,你還知道如果成績好,你就可以入黨。西方人認為共產黨仍然與政治意識形態有著某種關係。你知道在中國除了經濟繁榮,已不存在任何政治哲學。共產黨基本上是一個龐大的象耶魯大學「骷髏社」(Skull and Bones)那樣的精英組織。它只是其成員一起創造財富的一個社會網路。

由於你在大學也同樣獲得了成功,你真的變成一個優秀生。你擁有眾多的機會,你可以在一家美國的跨國公司找份工作,學習資本主義的技能,然後再回來並成為一個企業家。但你決定進入政府部門,因為風險較小,在為國家效力的同時,你還有(私下)致富的機會。

文章稱,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選擇無關緊要。無論你從商或從政,你都是同一個官僚機構的成員。在西方,政府精英與商界精英的關係緊張。但在中國,這些精英是同一社會組織中的一部分,為共同致富而相互合作。

你的人生是受「公司政治」(corpocracy)的統治所支配。團隊精神受到高度重視。沒有真正的意識形態之爭,但不同的社會網路競爭著權力和財富。這個體制的確獎勵人才。被稱為組織部的機構挑選那些已證明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人才。你努力工作。你幫助治理地方。你在鋼鐵和通信等國營企業擔當主管。你迅速晉陞。

布魯克斯在這篇發自上海的評論文章稱,當你跟美國人交談,你會發現他們對中國的共產主義存有古怪的觀念。你設法告訴他們,中國已不是共產主義國家了。它有一套不同的體系:精英家長式統治。你開玩笑說:試想一下,共產黨身上披著常春藤盟校的外套,但它決定不更改姓名。想象一下,哈佛校友組成的大軍。

你告訴你的美國朋友,這是一個精英專政。它統治社會的方式就象一個明智的父親統治著家庭。它也同公民進行一些協商,但對於什麼會更好的服務於國家,這個衛士階層的多數成員會自行做出決定。

這些精英領導的公司政治吸收競爭對手的權力基礎。曾經以為經濟增長將創造一個獨立的中產階級,但現在很清楚的是,社會富裕的那部分已被吸引到國家/企業的機構中。曾經有學生為爭取民主而遊說,但現在他們已滿足於經濟的自由和機遇。

這個公司政府並沒有停滯不前。其成員很快意識到中國的弱點,並迅速擁抱現代化改革(只要改革從未挑戰政治秩序)。

文章最後兩段寫道,最重要的一點是,你相信,受過教育的家長作風已經產生好的結果--中國正欣欣向榮。數以億計的人擺脫了貧困,上海的購物中心要比美國同行業都更加豐富。寫字樓林立,路上塞滿了奧迪車。

你對公司政治所取得的成就深感驕傲,並期待著它領導中國走向下一個現代化階段--從製造型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體系。但在你意識的背後你知道:讓一個自上而下全靠死記硬背的精英,去管理一個靈活創新的信息經濟,也許是根本不可能的,不管它的成員是多麼的精明。

布魯克斯檔案照

作者簡介: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的布魯克斯,曾在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任記者多年,還曾擔任過新聞周刊、大西洋月刊、標準周刊等刊物的編輯。現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經常為紐約人、紐約時報、福布斯、華盛頓郵報等撰寫評論文章。

布魯克斯也是《天堂里的BOBO一族:新上等階層及其由來》(Bobos in paradise: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和《天堂之旅:我們如何以將來時在現在生活》(On Paradise Drive: How We Live Now (And Always Have) in the Future Tense)兩部書的作者。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03: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