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時報》是美國總統和副總統等高級官員的案頭讀物。其一系列渲染「中國威脅論」的報道,使這份報紙成為中國上至官方、下至學者媒體批評的對象。
走進處於華府邊緣的這家報社,通過一些元老級編輯記者的介紹,《華盛頓時報》及其背後的一股強大政治和輿論力量逐漸清晰
解開《華盛頓時報》的政治密碼
華府邊緣探訪《華盛頓時報》
《華盛頓時報》被外界視為共和黨政府的護衛艦,以及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樓的政治風向球紐約大街3600號。
見過位於華盛頓繁華市區的1100號,並不以為3600號會有多遠。直至經過一番地鐵、公車、班車和步行周折之後,才發現《華盛頓時報》的地理位置之偏僻,果然「名不虛傳」。
瓊斯送給本報記者的那份10月4日出版的《華盛頓時報》。王薇/供圖
社徽上儘是權力象徵
沿著紐約大街一直朝著東北方向走,只要足夠耐心,便能在路北發現一塊電子大屏幕,上有時間、氣溫等資訊以及「華盛頓時報」字樣。滿心歡喜以為「終到西天」,卻被告知這只是屬於《華盛頓時報》的一處房產,還要在這裡等候班車再往北行駛五六分鐘才是報社的真正大門。
由於報社位置偏離市區,每小時都有一輛班車往來於《華盛頓時報》報社和聯邦火車站之間,給報社工作人員提供交通便利。此外,考慮到一部分記者要經常前往白宮、國會和其他位於市區的政府和私人機構採訪,報社還在康涅狄格大街的「五月花」飯店長期包租房間作為辦公室。
不一會兒,一輛車身上寫有「華盛頓時報」的班車果然出現在門前。在從東往西的行車道上逆行而上,一路上又經過幾處報社房產,最終停在一座外觀並不起眼、內設還頗具古典風格的小樓前。
報社的門口,掛著一塊《華盛頓時報》報社社徽。社徽上有白宮、國會和紀念喬治·華盛頓總統的方尖碑,都是華盛頓的標誌性建築物,也是權力的象徵。大廳內壁有一行字,是類似社訓的話語:以更廣泛的報道範圍,帶來一個更光明的未來。旁邊還有一塊牌匾,上書對於報社建成和發展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人士姓名。
目前銷量10多萬份
迎面走來的是一位個頭不高、頭髮染白、身著簡樸、舉止謙遜的中年人。「你好,我是戴維·瓊斯,《華盛頓時報》國際新聞主編。」他面帶笑容地說。
隨著瓊斯登上二樓,才看到一樓全貌,就像以往在中國南方看到的傳統院落一樣,中間是場院,四周是小樓,只不過這裡的「場院」是一個開放式工作平面,用隔板分開的辦公空間,供各個新聞板塊記者編輯使用。而主編和報社其他領導層,則大多在二樓以上的獨立辦公室中工作。
瓊斯的辦公室看上去只有七八平米,書架、辦公桌、沙發和一摞摞報紙使房間看上去更擁擠。
通過瓊斯了解《華盛頓時報》再合適不過,畢竟他已經在這裡工作20多年。據他介紹,目前報社記者編輯240人左右,還有一些後勤行政人員。報社新聞機構包括國內新聞、國際新聞、體育新聞、科技新聞、文化藝術新聞、圖片圖表新聞。此外,《華盛頓時報》每月還會出版一份內部讀物。
據了解,與《華盛頓郵報》一字之差的《華盛頓時報》,每份售價只有25美分,全年定價是100美元,僅在華盛頓地區發行,目前銷量10多萬份,其中一半是固定訂戶;而《華盛頓郵報》售價為35美分,是一份全國發行的報紙,發行量近80萬份。從采編人員報酬來看,《華盛頓時報》也比《華盛頓郵報》相差不少,從3000美元至7000美元不等,但後者資深記者編輯的月薪通常在1萬美元以上。
保守派的媒體護衛艦
從1982年成立至今的短短25年中,《華盛頓時報》被外界視為共和黨政府的護衛艦,以及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樓的政治風向球。它不僅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還「主動出擊」,為保守派觀點辯護和製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因此在白宮、國會和國防部擁有一定影響和滲透力。
瓊斯介紹說,該報主要讀者是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智囊團專家顧問以及學術界人士。與其讀者群對應的,《華盛頓時報》的廣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除了公司企業外,政策智囊團、遊說公司和其他諮詢機構也佔了不少版面。
由於《華盛頓時報》主要服務於保守派讀者,因此民主黨人受挫的新聞成為報紙頭條的幾率要大於《華盛頓郵報》,而對布希政府不利的新聞則輕描淡寫。正因如此,在保守派活躍的國防部和司法部,《華盛頓時報》記者經常可以獲得不少獨家報道,「第一個發現線索」,是他們的取勝之道。
但在國際新聞方面,《華盛頓時報》存在一個明顯弱點,就是缺乏國外駐點記者。由於經費緊張,該報只是雇傭當地自由撰稿人以滿足報道需要,但國際新聞還是以美國消息來源為主。
「反華毒舌」的發跡史
聽說《華盛頓時報》被中國某些媒體評為「中國威脅論大本營」,瓊斯解釋說,該報確實有一名供職多年的國防安全事務記者比爾·格茨,曾經發表一系列有關中國的負面報道,有的甚至險些釀成外交風波。如格茨的一篇宣稱中國在「9·11」事件後繼續向「基地」組織提供武器的報道,就遭到中國外交部嚴厲譴責。
雖然未和此人謀面,但同在《華盛頓時報》供職的格茨同事說,現年50多歲的格茨「為人內斂羞澀」,與國防部和中情局過往甚密,在探訪消息線索方面擁有過人之處。他基本上不會說中文,僅憑在國防部和其他機構獲得的消息為線索,而不尋求中方或者報道涉及的其他國家的意見。
說起格茨「發跡」,瓊斯說,柯林頓政府時期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政策,引起一些保守派國防和情報官員不滿,認為有損美國國家利益,因此故意將一些信息和情報透露給格茨,試圖給柯林頓政府造成尷尬和麻煩。
正試圖向中國派駐記者
此前,一名《華盛頓時報》外交記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不認為僅憑格茨的文章就可以作出「《華盛頓時報》對中國持有敵意」的判斷。他認為,更深層的原因是,美國保守派勢力在國防安全方面對中國懷有戒心,但同時也對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持積極看法,因此打開國防和經濟版面,就會看到兩種論調的中國報道。
這種說法也得到瓊斯的部分認同。他說,不少保守派勢力迄今依然沒有消除冷戰思維,對於逐漸強大而意識形態不同的中國存在懷疑和戒心,因此格茨的文章依然在保守派中擁有一定市場。
但瓊斯認為,美國保守派人士最終會意識到,理解與合作才是和中國的相處之道。屆時,《華盛頓時報》的中國報道也會趨於全面和均衡。作為第一步,《華盛頓時報》正在試圖向中國派駐記者,以得到第一手有關中國的資訊。
最後,瓊斯送給本報記者一份10月4日出版的《華盛頓時報》,頭版頭條是格茨的一篇報道,關於共和黨眾議員要求調查中國華為公司收購美國3Com網路公司是否會威脅美國國防安全。3Com公司是五角大樓的合同商之一,負責生產用於攔截電腦黑客的設備。
然而,在這篇文章下面的一大塊版面上,刊登著瓊斯近日應邀前往西藏考察期間拍攝的一張照片,還有一篇名為《21世紀進入西藏》的文章,副標題是「西藏當地人擁抱現代化」。
一份報紙背後的神秘宗教力量
儘管對《華盛頓時報》的投資從未帶來任何商業收益,但這家報紙卻讓文鮮明得以保持其在政界的影響力,以及與共和黨人的聯繫
提到《華盛頓時報》,不得不提到一個陌生的名字,文鮮明。
1982年,當時一份在華盛頓頗具影響力的保守派報紙《華盛頓星報》因經營不善而倒閉,被文鮮明創建的韓國「統一教」收購。《華盛頓星報》就是《華盛頓時報》的前身。
由韓國統一教教主創辦
文鮮明,原名「文龍明」,出生在朝鮮。10歲時他隨家人皈依天主教,后將「龍明」改為「鮮明」,意為要使世界變得「鮮明」。
1950年,文鮮明逃往韓國,並在四年後註冊成立統一教。1971年他移居美國。在這個天主教和基督教佔據宗教主導地位的國家,統一教遭到嚴重排斥,引發的爭議在1976年達到頂點。
不被美國主流社會所接受,文鮮明將手伸向當時少數極右勢力,如對陷入「水門事件」的共和黨總統尼克松力挺到底,試圖衝出輿論封鎖,尋求立足之地。1975年,美國在越南戰敗后,右翼勢力逐漸抬頭,他更是堅定地站到共和黨一邊,通過政治捐款等方式百般拉攏,甚至為此惹上獻金醜聞,還被判入獄18個月。
在此背景下,文鮮明創辦《華盛頓時報》,一方面考慮到,在政治首都,只有一份自由派報紙《華盛頓郵報》不足以代表多元化政治立場,應該給保守派聲音一個出口,另一方面,也是藉此報紙鞏固和擴大統一教在美國的影響力。
報社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然而,《華盛頓時報》國際新聞主編瓊斯強調,目前文鮮明和統一教與《華盛頓時報》采編和管理工作沒有交叉,雙方之間純屬商業操作關係,只有報社財務狀況要接受投資方審查。
他還說,《華盛頓時報》與統一教的關係眾所周知,只有確定報社不受宗教影響,確保其客觀和獨立性,才會在美國保持生存空間。
實際上,文鮮明對《華盛頓時報》的投資從未帶來任何商業收益。從創辦至今,報社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目前正試圖在華盛頓地區以外開闢發行市場,增加廣告收入,以扭虧為盈。
那麼維持對這家報社的投資目的何在?兩個字——聲望。
文鮮明需要這家報紙保持在政界的影響力,以及與共和黨人的聯繫。瓊斯說,在美國的朝鮮問題談判中,文鮮明也有機會參與自己的意見。此外,以《華盛頓時報》命名的一個基金會,經常會發起或參加共和黨政治活動,提供捐款。
況且,統一教在美國還有不少在房地產和電影製作行業上的投資,賺得盆滿缽盈,足以彌補在報紙上的虧損。因此,瓊斯說,除了統一教,《華盛頓時報》不接受其他團體或機構的捐款。(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王薇發自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