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快速發展 面臨巨大社會矛盾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2-2 21: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富人與窮人尖銳對立 18世紀的英國為何沒有爆發社會危機?

  英國工業革命后的棉紡廠

    ■英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特徵

    圈地運動、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   

    圈地運動造成土地和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貴族和農場主手中,促進了以大地產為主的資本主義農場經濟的發展,也為城市工業資本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工業革命使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和整個工業體系發生變革,使生產率廣泛提高。

    獨特的社會結構

    英國社會結構最基本特徵是形成了以土地貴族—中產階級—工資勞動者為主體的三層式的社會,雇傭階級關係已成為階級關係的主要內容。這種三層式社會結構的突出特點是社會的開放性和流動性。各個階級和階層之間缺乏明確的界線,往往出現重疊。

    出口的增長

    在英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既有出口增長對技術革命的推動作用,也有技術革命對出口增長的推動作用。在英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里,社會需求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國內勞動力的轉業和中產階級的出現,二是像「黑洞」一般巨大的海外市場。18世紀80年代以後,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同時增長,對英國工業生產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需求壓力。這種壓力使得英國的資源優勢和制度優勢迸發出來,形成了巨大的生產力。如對北美殖民地的貿易就從1760年的340萬英鎊上升到1815年的1710萬英鎊。

     社會矛盾的對立

     工業化過程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從過去的利益關聯體逐漸演變為對立的階級。工業革命中,機械大工業逐漸代替了手工業生產,工人卻由生產的主體淪為機器的附屬品。資本家為謀取最大利潤,總是千方百計增加工時,提高勞動強度,降低工資,甚至雇傭婦女兒童而且給予較低的工資。大量工人失業和貧困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動蕩對政府和資產階級構成了強大壓力。>>>點擊詳細

     ■英國為何沒有爆發社會危機

     18世紀的英國之所以沒有爆發社會危機,一個原因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為其解決了原料來源和商品市場,在更大的範圍內掌握配置資源的主動權;另一個原因則是英國在國內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會改革,給人民更多的發言機會與向英國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服務與保障,同時呼籲並動員慈善事業的發展。19世紀初,英國社會中已經出現了食利階級和勞動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尖銳對立。成批的窮人奮起反抗,又被判處極刑,但是反抗之聲仍然不絕於耳。>>>點擊詳細
□英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發展情況

    英國資本從1750年的5億英鎊增長到1865的60億英鎊。對總人口的人均收入進行的計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約是每年8-9英鎊,經過50年增加到12-13英鎊,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鎊,而1860年則又翻了一番。

    城市化水平

    19世紀中葉,英國的城市人口超過了60%。

    人    口

    178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人口為750萬,到了1851年已經增長到1800萬。19世紀初,倫敦居民50萬。

    國土面積

    1876年,英國本國的面積只有24.4萬平方公里。英國殖民地領土總面積為2250萬平方公里。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1978年至今發展情況

    我國經濟獲得了持續快速發展。2006年我國GDP增長10.7%,使我國連續四年GDP在10%以上的速度運行。如果從2000年GDP重新進入8%以上增長速度算起,則已經連續高速增長了7年。我國經濟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

    1980年,中國人均GDP460元(人民幣)。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超過1000美元。

    城市化水平

    199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就已達到30%。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約為43%。

    人    口

    2000年年底,中國的人口總數約為129533萬人。

    國土面積

    960萬平方公里。

美國「鍍金時代」潛伏危機

1929:潛伏的危機導致美國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股市大跌,經濟危機爆發

□美國快速發展時期1870年—1929年

    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為91.1億美元;到1929年885億元91.1億美元;到1929年885億元

    城市化水平

    1929年達56%

    人口總數

    1790年人口393萬。1929達1.2億

    國土面積

    2000年,面積約為937萬平方公里 >>>點擊詳細

□中美相同階段保障制度比較

   美國在1929年開始建立它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的時候,城市人口已經達到56.2%,人均GDP6000美元以上,當時的美國人口不到1億,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豐富。多數人生活在城市為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制奠定了制度基礎,較高水平的人均GDP為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奠定了物質基礎。

    中國的情況不是這樣,中國目前城市化水平在43%左右,人均GDP是2000多美元,是美國建立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體制時的1/3,中國目前的人口是當時美國的13倍多。中國勞動力供給長期處於高峰期;與此同時,就業彈性卻趨於下降,伴隨著工業化的「重度」趨勢和「資本增密」的進程,資本替代勞動的趨勢將進一步突出,從而導致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進一步降低,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明顯降低。 >>>點擊詳細  
   ■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特點  

     尊重教育,勞動力專業化素質高   

    美國在工業化啟動時期勞動力和資金都非常短缺,因此,美國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通過大力普及和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引進人才、發明勞動節約型技術、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等手段和途徑,努力提高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

    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   

    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美國充分利用了其後發優勢,直接引進和利用英國等先行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和人才等。大量吸引外資是美國實現工業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1914年,美國吸引外資穩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資額相當於1843年的33倍。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美國幾乎掌握了世界貿易的1/3。

    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   

    雖然存在一些製造業的區域轉移,但美國製造業存在一個明顯特點:全美國主要的製造業集中在以芝加哥為西端、以華盛頓到波士頓為東線的區域內。  

    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  

    1790年,美國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沒有一個城市超過5萬人。直到19世紀3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每10年增長的幅度都不大。但從那以後,隨著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了。從1840~1850年,城市人口數量幾乎翻了一番,1850~1860年又翻了一番。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  

    國外移民多,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大  

   移民和人口的增加為美國國內市場的擴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潛伏的危機

    然而,在這一驚人發展的背後,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慾望和追求財富的本能的結合。資本的力量肆無忌憚地掠奪著自然資源,無所顧忌地消耗著水、森林和土地。依靠這些資源的消耗而形成的諸多工商界「強盜大王」,壟斷了石油、煤炭、鋼鐵、電信和鐵路這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點擊詳細

  ■潛伏的危機導致美國經濟崩潰

    1929年10月24日,在歷經10年的大牛市后,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股指從363最高點跌至1932年7月40.56點,才宣告見底,最大跌幅超過90%,直至20年後的50年代才恢復到原來高點。>>>點擊詳細

「危機補償」機制發揮效用

剖析日本經濟兩次起飛的奧秘

    ■經濟優先、政治滯后:明治維新后經濟起飛階段的發展戰略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的經濟起飛階段,選擇了經濟優先、政治滯后的發展戰
略,這一戰略使日本通過殖產興業迅速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擺脫了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危機,成為第一個實現初步現代化的亞洲國家。  >>>點擊詳細

    ■二戰後經濟起飛的特點

    由於日本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國外遊資的大量流入以及證券市場低迷導致資金流向有限,日本的房地產在1961-1965年價格大幅度上漲。  

    由於經濟的高速增長,也造成了工農業發展的不均衡。失業狀況嚴重。

    日本進入70年代以後,由於遭到「美元危機」的衝擊、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日本面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赤字的三種困難,從此日本經濟開始步入低速不穩定的增長階段。但增長率仍然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 >>>點擊詳細

    ■「危機補償」機制效用

    上世紀50年代前半期,受國內外諸因素的影響,日本政壇經過保守和革新兩種勢力分化組合形成了自民黨與社會黨兩黨對立的「55年體制」。社會黨代表勞工階層的利益,自民黨代表新企業家階層的利益。在整個60年代,自民黨與社會黨的激烈對抗成為國會活動的主要內容,也是這一時期日本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徵。

    「危機補償」機制簡單地說就是在相關勞工政黨未組閣、入閣的情況下,這個富人俱樂部政黨主動出台一些向低收入人群傾斜的分配政策,以換取選票和支持率,化解政治危機,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自民黨必須謹慎處理分配性衝突,由此開始了日本的「福利時代」,日本的政局和社會也轉趨穩定。 >>>點擊詳細
□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二戰後的1957年至1975年

    國民生產總值

    1975年,約 14830.2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9.5%,人均1957年,不足800美元;1975年,為4499美元。

    城市化水平

    1975年,城市化率為75%

    人口總數

    2005年,總人口約為1.28億

    國土面積

    約37.78萬平方公里>>>點擊詳細

□我們從日本得到的借鑒:

    對於民主訴求我們既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能無動於衷,要審時度勢,明察秋毫,研究民主訴求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審慎有序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把政治危機化解於萌芽狀態。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民主訴求也會不斷增大,而且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利益訴求是自下而上,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政府主導與民主參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會在一個大家認可的地方會面握手。

    對於民主訴求我們既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能無動於衷,要審時度勢,明察秋毫,研究民主訴求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審慎有序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把政治危機化解於萌芽狀態。

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

「韓國模式」的軟肋

□韓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從1960年到1990年

    國民生產總值

    1990年,GDP為2800億美元。經濟保持了年均9%的增長率。1960年,人均GDP為82美元。1990年,人均GDP6482美元

    城市化水平

    1970年韓國的城市化率55.3%,1990達到84.4%

    人    口

    1960年,總人口為24,989,241,到1990年為43,410,899

    國土面積

    約為9.93萬平方公里 >>>點擊詳細

□我們從韓國得到的借鑒:

   從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政府的主導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其次,不同的時間、國內經濟的條件、國際經濟的格局等決定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因素都是變化的,政府需要適時做出經濟調整。

    第三,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國還要注意消除兩極分化現象,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時要注意各產業的均衡發展。   

    一些韓國婦女將自己暫時不用的美元兌換成韓元,以幫助政府渡過當前的金融危機

   ■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

    經濟起飛前的韓國幾乎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韓國社會正承受著高失業率、購買力不足、內需市場狹小、工業品缺乏、出口困難、外匯短缺、貿易持續逆差、物價高漲、資金匱乏等多重巨大壓力。當時的韓國,是一個以個體農業為主體的經濟社會體,幾乎沒有產業,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並且農業的支撐條件也十分有限。在韓國9.9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耕地佔20%,人均耕地面積為1.097畝,從事農林水產業的人口占就業總人口的63%,從事工礦業的人口只佔 8.7%。與此同時,韓國還是一個天然資源非常缺乏的國家,僅有水資源和港口資源。不過,韓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人口密度差異大,重視科教文化事業,勞動力素質較高。 >>>點擊詳細

    ■「韓國模式」的軟肋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問題與弊端也開始在韓國經濟與社會生活中埋下伏筆,並在韓國經濟起飛階段的後期日漸暴露出來,使得韓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面前陷入困境。這些問題包括: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9: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