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中貿易逆差及貿易摩擦的心理因素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2-2 21: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一、美中貿易逆差是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

  1979年中美建交之時,恰逢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當年兩國雙邊貿易的統計基本接近,中方統計為25億美元,美方統計為24億美元。按百分比來看,中方統計比美方統計多4%。到1996年,中方統計為428億美元,比建交時增加了16.5倍,中方順差105億美元;美方統計為635億美元,比建交時增加了25.8倍,美方逆差395億美元。美方統計比中方統計多出48.2%,近一倍。再經過10年的發展,中美貿易又跨上一個新台階。2006年,中方統計為2627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5倍多,中方順差1443億美元,佔全部外貿順差的98%。同年美方統計雙邊貿易總額為3430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4倍多,其中美國逆差2326億美元,佔美國全部貿易逆差8173億美元的29%。2007年1-6月,中方統計的對美貿易順差為739億美元,佔中國全部貿易順差1127億美元的66%;美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為1175億美元,佔美國同期全部貿易逆差3745億美元的31%。隨著中美貿易規模擴大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不斷增加,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成為困擾中國政府和企業的一大難題。統計中所呈現的美中貿易逆差巨大造成了美國人心理極度不平衡,也成為美國挑起摩擦的根本原因。

  二、中國對美出口中的水分和中美經貿關係的真實情況

  中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全球生產和流通的格局。作為全球生產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常也是最後一道環節,使得國際貿易中的許多商品都打上了「中國製造」的烙印。中國的進口中大部分為原材料和半成品,而出口的大部分為製成品。這一特點人所共知,中方統計顯示,2006年中國加工貿易進口占進口總額的40.7%,為3214.9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2.7%,為5103.7億美元;出口比進口多出1888.8億美元。多出來的部分大體反映出「中國製造」的含量,與中國的貿易順差總值也比較接近,其中包括企業的利潤和中國勞動力提供的服務。對美出口加工貿易產品中,有的半成品來自美國,由美國在中國的企業完成生產;有的來自日本、韓國、東盟和歐盟等,由這些國家和地區在中國的企業完成生產。也有一些半成品,可能由某個跨國公司進口自上述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完成後,將部分製成品出口到美國。這樣,就使得原本屬於美國和上述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逆差,轉變成為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其中形成的利潤,都被在中國的外國企業獲得,其中也包括美國的企業。由此可見,在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中,中國得到的利潤很少,絕大部分貿易順差含有水分,少部分利潤被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所瓜分。無論是美方統計還是中方統計,都不能反映貿易轉移價值的真實性情況。

  中美貿易的增長是由兩國的經濟特點和市場需求決定的,同時也反映出兩國產業結構的不同。而雙方在統計上存在的差異,主要是因為轉口貿易造成的,只能反映商品的流動,很難反映出利益的轉移。除了商品貿易外,2006年中國從美國引進的技術合同總額為42.3億美元,占技術引進總額220多億美元的19.2%,而中國對美技術出口基本上是空白。同年美國為中國提供的服務出口為3870億美元,從中國獲得的服務進口為3070億美元,美國順差為800億美元。技術引進和服務貿易不同於商品貿易,其中虛的成分較少,如果按50%的利潤算,利潤額分別為21.2億美元和400億美元。截至2006年底,美國在華投資設立企業5萬多個,實際投資超過54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美設立企業1100多家,通過各種方式投資約30億美元。據中國商務部測算,2006年美國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總值,加上從中國出口到其他市場的總值,加起來大約為1100億美元,其中的利潤由美國獲得。假設利潤為20%,凈得22億美元。中國企業在美投資不多,利潤有限。技術出口加上服務貿易順差,再加上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所得,2006年美國在中國的所得為443.2億美元。即使貨物貿易按美國的統計來算,如果設定利潤為20%,2006年中國對美出口的所得也只有465.2億美元。實際上根本達不到。1996年9月22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的文章《芭比娃娃與世界經濟》中所舉的芭比娃娃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篇文章說,從中國進口的「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國的零售價為9.99美元,而從中國的進口價僅為2美元。在這2美元中,中國只獲得35美分的勞務費,其餘65美分用於進口原材料,1美元是運輸和管理費用。拋去外資公司的利潤,中國凈得估計只有100多億美元,遠低於美國從中國獲得的利潤。

  揭示中美經貿關係的真實狀況,心理不平衡的應該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然而相較於美國人而言,中國人更能夠忍耐。明明是自己吃虧,還得在美國的一再要求下,不斷地給美國更多的好處。

  三、中美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決定了解決貿易摩擦的矛盾心理

  在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程度已經很高的今天,資本、貨物和服務流動速度不斷加快,特別是生產的國際化分工使得產品的屬性很難按國家來劃分。中美兩國都是大國,產業結構有著很強的互補性,相互之間的依賴越來越強。從美國方面來看,保持高額貿易逆差是美國對外經貿合作的一大特點,也是其所謂貿易赤字戰略的具體體現。美國同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夥伴的貿易均為逆差,長期以來一直通過發行國庫券來維持收支平衡。美聯儲測算,2005年美國為國庫券支付4.24%的利息,而美國海外投資收益高達8.5%。兩相抵消,維持了美國賬戶的基本平衡。目前,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僅次於加拿大;同時也是美國政府債券的第二大持有者,僅次於日本。對美國來說,美中貿易逆差並不存在什麼大問題。美國從中得到的更大好處在於,通過源源不斷來自中國的廉價消費品,極大地改善了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布希總統指出,中美經貿關係十分複雜,他不認為中國的廉價商品是個問題,這幫助美國消費者抵禦了通貨膨脹的威脅,「這在我們面對能源價格高企時更為難能可貴。」

  美新聞媒體認為,過去十年,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根據美中貿委會的研究,到2010年,中美經貿合作可使美國GDP增長提高0.7%、物價水平下降0.8%、每個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製造業生產率提高0.3%。

  對中國來說,作為第一大出口市場的美國,對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絲毫不能低估。既然相互依賴如此嚴重,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不管相互有多少怨恨,都不能完全撕破臉皮。因為,一旦真的打起來,雙方都會受到難以承受的重大傷害。這就決定了中美在解決貿易摩擦中必然存在猶豫不決的矛盾心理。在解決中美貿易摩擦方面,中方的表現更為忍讓。這從中美貿易摩擦的幾大爭端中都可以看得出來。無論是美國要求中國擴大市場開放,還是對人民幣升值施壓和對侵犯知識產權的指控,挑起摩擦的總是美國,但道理卻總在中國一方。中國主張協商解決分歧和爭端,也願意照顧美方利益,但在原則問題上不可能讓步。然而對於美國來說,回歸理性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做到的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向來以世界的樣板和世界的領導者自居,從各方面還很難適應中國的崛起,所以對中國總刻意找茬。相對於美國咄咄逼人的衝動,作為防守的一方,中國方面要比美國方面理性得多。當年毛澤東主席把美帝國主義比作外強中乾的紙老虎。其實美國的這一特點現在也常常有所流露,動輒張牙舞爪。但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應該說,美國的張揚也有所收斂,表現相對克制。雖然經常拉開制裁架勢,但警告歸警告,威脅歸威脅,最終還得回歸理性,通過談判解決爭端。所以2006年8月21日,美國總統布希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通電話。電話那頭,美方希望與中國加強在經濟領域的對話與合作。中方對此於予以積極回應。中美兩國政府打了多年的交道,對話是解決分歧的最好方法,但相互還需要進一步適應。

  四、在市場開放方面的矛盾心理:中國比美國更自信美國是貿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動者,長期致力於打開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市場,但同時卻忽略了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能力。因而在推動自由貿易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期望沒有滿足,於是貿易保護主義死灰復燃。目前美國高額農產品補貼,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猛烈攻擊。對此,美國表面上強硬,實際上心虛。相對於美國的底氣不足和觀望態度,中國在開放方面的態度更加自信也更加積極。中國作為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堅定地支持貿易自由化,並願意有計劃、分步驟地進一步開放市場。這一點全世界有目共睹。但由於對美國市場的巨大依賴,再加上貿易統計中的巨大順差,中國在解決貿易摩擦時似乎也強硬不起來。美國希望向中國出口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這可以理解,中國也積極配合。為了增加從美國的進口,中國領導人已經多次帶領強大的採購團到美國進行大規模的採購。對此美國朝野和社會各界都予以十分積極的評價。美國企業因勞動力成本過高導致某些行業國際競爭力下降,美國限制先進技術出口對自己造成被動,都是美國需要捫心自問的問題,不能怪別人。至於美國人過度消費和不重視儲蓄,既是習慣問題,也和社會保障制度健全有關,對此我們不便評論。但為什麼美國人不主動到中國和別的國家推銷自己產品,而是讓別人到他那裡採購呢?難道美國人會承認自己不夠勤勞?

  2006年12月,中美首次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取得了積極成果,確切地說是美國得到了很多收穫。主要包括中國同意放寬美國農產品、牛肉、木材進口;中國提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14項措施。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於2007年5月在華盛頓舉行。這次對話使美國得到了更多好處。美中在民航領域達成的「突破性」協議給美國企業帶來巨大商機,中方同意美國航空公司飛往中國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城市的民航航班數目在2012年前翻一番,在2011年前讓美國貨運航班不受限制地服務中國市場,把能在中國運營的美國民航公司增加到9家。《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指出,該協議使中國民航業面臨更多經營壓力,因為中國民航在跨太平洋的航線上的平均利潤比美國民航企業低15%以上,而且迄今尚未用完過去日均10次航班的「額度」。包括聯邦快遞在內的貨運公司也是最大的贏家。美國財政部網站上公布的7項對話成果中,中國金融服務業的開放佔4項。《華爾街日報》文章指出,「這一次在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已經超出了中國『入世』時的承諾」。

  五、關於人幣匯率升值的矛盾心理:爭吵背後的隱憂中國人民幣匯率到底是偏高還是偏低,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正如世界銀行一位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人民幣升值是中國問題,而非中美問題。但美國卻把人民幣匯率形成作為重點攻擊對象,不斷向中國施壓,儘管近年來美元不斷貶值,人民幣卻在穩步升值。美聯儲通過追蹤美國38個貿易夥伴國貨幣指數計算,自從布希2001年1月上台以來,美元已貶值13.2% 。而人民幣自2005年7月中國實行浮動匯率以來,兩年內對美元已經升值近9%。2005年7月21日,1美元兌換美元兌換8.3元人民幣;2007年7月21日,1美元只兌換7.6元人民幣。但美國還是不滿足,參議院一個特別委員會於2007年8月1日通過了一項法案,《2007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讓美國財政部向中國施壓,繼續要求人民幣升值。布希對此明確反對,並警告說有關法案將引發全球新一波保護主義。多次警告中國說「美國人民正對人民幣升值過慢失去耐心」的財政部長保爾森,也明確表示,解決匯率問題不能通過立法。即使提交法案的參議員舒默,事後也在不同場合表示,提案真正目的是作為一塊「敲門磚」,用來敲開中國服務業的大門。從美國政府和立法者隨後的不同表態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的心虛,而且美國立法者本身也在玩花樣。過去有人多次提議中國以減持美元來對付美國的威脅。包括《鳳凰衛視》首席評論員阮次山也曾發表類似觀點。2007年4-5月份,中國兩次分別減持了48億美元和66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債券。此後,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傑克遜都跑來北京,希望中國增加購買更多美國政府債券和住房按揭擔保證券。當美國《每日電訊報》登載了中國學者夏斌關於拋售美元的主張后,朝野都跳了起來。布希總統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指望以打壓美元作為打交道的籌碼,那我只能說他們有勇無謀。」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指出,中國持有的美國政府債券只佔美國債券總額的4%左右,比美元一天的交易量還少得多。如果中國拋售國債,可能引起短時間內美國國債市場波動,但不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根本性的損害。但即便只是市場波動,也足夠美國招架。民主黨方面則立刻抓住機會對布希政府進行攻擊。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參議員拜登表示,「要不是布希進行了這麼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我們怎麼會落得欠中國1萬億美元的窘境。我們應當立即停止戰爭,削減我們的赤字,確保不再欠中國這麼多錢。」該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柯林頓立刻呼應說,「我要向拜登說阿門,因為我百分之百同意他的建議。」

  後來美國議員還要求中國官方對學者的觀點進行表態。對於美國內部的爭吵,特別是一些選舉語言,我們不必太在意,但對於美國有可能傷害我們的動作,卻必須加以警惕。以上爭論反映出,一些非官方重話雖然不一定代表政府的立場,但美國人聽了也不得不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思。當然,如果中美真的開始鬥法,中國也同樣會受到傷害。

  六、關於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矛盾心理:打官司比對抗好中美知識產權談判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基本沒有停頓過。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國際上自有公論,連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但掌握較多知識產權的美國,總要就知識產權保護說事。其實知識產權保護是世界性課題,保護到什麼程度,如何保護,還存在很大的爭議。就具體的保護措施和力度而言,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敢說沒有問題。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態度一直很積極。但美國一直認為,中國在打擊盜版軟體、電影和其他美國產品方面力度不夠。2007年4月9日,美國政府向世貿組織提出兩項針對中國的貿易訴訟,指責中國打擊盜版不力和限制美國電影、音樂和圖書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對此我們沒有必要反應過度,畢竟尋求世貿組織解決問題,也是理性的做法,比美國採取激進的單邊行動要好。儘管美國的做法不符合兩國政府達成的共識,但你願打官司,吳儀副總理的回應擲地有聲,我們將「奉陪到底」。

  鑒於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吳儀副總理在第二次中美經濟戰略對話時堅決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反對經貿問題與政治問題掛鉤,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在商言商,不關心政治,而是體現出高超的智慧。對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具體問題,政治化會使問題更加複雜。反對經貿問題政治化,就可以避免誤入中國威脅論的陷阱,避免招來更多針對中國政治問題的爭吵,並且有效擋住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機會和借口。相反,如果中美兩國把經貿談判與政治交易混為一談,不但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給世界樹立一個很不好的樣板。美國擔心中國對自己形成挑戰,擔心中國的崛起導致由美國主宰的世界秩序發生變化,因而對中國的發展很不適應,甚至不時地想遏制中國。對此,我們只能做解釋說服工作。對於每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世界各國自有其看法。套用一句貿易俗語,中國主張多極化和所樣化的市場份額遠大於美國堅持的唯我獨尊。美國想增加對中國的出口,我們不僅歡迎,而且全力配合。你要從中國得到更多好處,我們也可以適當讓步。但你最好不要在更多的範圍內與中國找茬。這就是中國處理中美經貿關係的基本態度。

  以上美中雙方在貿易摩擦中表現出來的矛盾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兩國關係的複雜程度。中美關係不是非敵既友的關係,就是這樣磕磕絆絆在向前發展,雙邊貿易和投資規模越來越大,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在中國對外貿易強勁增長的形勢下,按現行統計方式,中美貿易很難平衡。因此,美國一定還會不斷地鬧下去。中國也必須正視美中貿易逆差,對美國的挑釁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為了處理好這一複雜關係的中美經濟戰略對話,中國就要不停地給美國以更多的好處,以便維護我們應得到的利益和機會。

  呂 博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3: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