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升空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星期一發回了第一張月球表面圖像。中國總理溫家寶說,探月工程的成功是中國航天活動的一個里程碑。
*第三個里程碑*
今年11月7號,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進入工作軌道,開始了對月球的探索,中國媒體形像地將這一探月任務稱為「嫦娥奔月」。星期一,中國官方為嫦娥一號傳回的月球照片舉行了隆重的發布儀式。這張黑白照片所展現的是460公里長、280公里寬的月球高地,上面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環形山。
然而,中國官方和媒體給這張看似平凡的照片賦予了重大意義。中國總理溫家寶說,這標誌著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圓滿成功,是中國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之後的第三個航天活動里程碑。中國媒體以「嫦娥奔月,夢想成真」為標題對嫦娥一號的一舉一動進行了詳盡的跟蹤報導,並且自豪地宣布,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之後第五個進入「月球俱樂部」的國家。
中國航天部門希望嫦娥一號在明年初之前對月球表面進行完整勘探,並完成探測月壤厚度、分析月球表面物質分佈特點等任務。嫦娥一號是中國首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耗資約14億元。2003年啟動的「嫦娥工程」預計耗時20年,除了發射繞月衛星以外,還將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實現月面軟著陸,最後送機器人上月球建立觀測點,並採樣回地球。此外,中國航天部門還多次表示,希望在2020年左右實現宇航員登陸月球。
*鄰國效法*
如同中國在地球上的經濟擴張一樣,中國對太空雄心勃勃的開跋引得其亞洲鄰國紛紛效法。在中國的「嫦娥」飛向月球之前,日本已經於今年9月14號將人造月球衛星「月亮女神」送入太空,並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實現太空梭登陸月球。
韓國和印度也把「征服月球」納入自己的太空發展計劃中。韓國宣布,計劃在2020年自主發射首個繞月探測器,在2025年發射能在月球表面著陸的探測器。印度也計劃在明年4月將「月球初航-1」號探月衛星送上天,並搶在中國與美國之前將宇航員送到月球軌道進行繞月飛行。
*分析:探索太空的前沿哨所*
實施探月工程需要各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那麼,各國為什麼要爭先恐後地進入「月球俱樂部」呢?它們能獲得怎樣的回報呢?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空間政策研究所主任約翰.勞格斯登對美國之音表示,月球是人類探索太空的前沿哨所。
他說:「當你決定要離開地球完成探索任務時,月球就好像是海岸邊最近的小島,同其它星球相比,它離地球比較近,是最容易接近的一個。」
*分析:探月主要為科學研究*
有人認為,各國對地球資源進行拼搶的同時,已經開始把目光轉向月亮,能源和經濟上的利益促使各國紛紛展開探月計劃。對此,勞格斯登指出,對亞洲各國而言,目前談論探月的經濟利益還為時尚早。
他說:「探月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科學探索,為了研究月球和太陽系。有人認為將來可以開發月球上的資源,創造經濟價值,但是,這需要有人類駐留在月球表面才能實現。目前,沒有一個亞洲國家表示能夠自主實現這一目標,也許它們將來會同美國、歐洲或俄羅斯進行合作,但是目前它們沒有能力單獨實現這個目標。」
有媒體指出,中國的探月工程引發了亞洲的太空競賽,對此,中國政府一直低調處理,並說將公開嫦娥一號探測到的數據,進行國際交流和合作共享。
太空研究專家勞格斯登認為,這一說法是可信的,因為科研領域具有分享成果的傳統。他還說,包括中、日、韓、印在內的14個國家正在探討全球探月的整合性方法,包括如何實現機器人登月。